二氧化碳教学中的互动探究
2014-07-19吴东
吴东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浙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碳和碳的化合物”中的一部分内容。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本课的教学活动是以实验为主的,所以实验的效果是决定这节课成败的关键。下面我就教学中的几个主要环节和片段,谈谈“互动”教学在本节课中呈现出来的优势和令人满意的成效。
一、在教学预设中互动探究,验证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的性质
在验证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的性质时,我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学方案提问:“大家说说,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吗?”“你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可溶于水?”本来我对学生不怎么有信心。我想:若预习过的同学能将课本上的证明方法说出来就很不错了!但我没想到同学们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让我大吃一惊,并欣喜万分。其中有一位男同学说:“取一集气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然后将其倒扣在水中,水位会上升,证明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有些同学对其中的道理还反应不过来,于是我准备让他进一步解释。然而这时候,已经有一些同学举手了。于是,我叫了一位同学做解释。这位同学说:“水位能上升,说明瓶内气压减小,气压减小说明气体的量减少了,因此证明二氧化碳是一种可溶于水的气体。”经他一解释,全班同学都恍然大悟了。
为了让大家更加信服,我又按照上述方法现场演示了验证过程。果然如此!同学们纷纷向那位男同学投去钦佩的目光。
二、在预设的意外失败中促成师生互动,成功验证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我向燃烧的阶梯蜡烛中倒入二氧化碳以验证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我用提前请实验室工作人员准备好的二氧化碳气体向烧杯中倾倒,由于准备的二氧化碳纯度不足,我连着倒了两瓶二氧化碳气体,蜡烛却依旧在平静的燃烧,坐在下面的同学忍不住笑了。于是,我说:“看来今天这个实验我们做不成了。大家是否知道,假如实验成功的话会有什么现象呢?”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二氧化碳的认识,说:“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我又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同学们回答说:“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而且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虽然同学们能轻易地说出此实验的现象和结论,但实验未成功,大家未免有些失望,我也觉得很内疚,向大家表示歉意。这时,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这个实验在没有二氧化碳的条件下也可以做。”其他同学都流露出诧异的神情,我也愣了一下,随即问她怎样做。她回答说:“因为蜡烛燃烧也能产生二氧化碳,我们把装有燃烧的阶梯蜡烛用烧杯盖住。蜡烛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使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同学们一听都来劲了,纷纷表示赞同,我也很激动。为这位女生的智慧和大胆的猜想而感到欣慰。于是我说:那么我们来验证一下吧。结果连着做了两次实验都是上面的蜡烛先灭,下面的蜡烛后灭。出乎意料的现象让同学们惊奇万分,纷纷猜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在我的指导点拨下,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一致认为: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度较高,首先应该往上走,所以上面的蜡烛先熄灭。
三、在师生的默契互动中挽救实验的第二次挫败,成功验证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性质和碳酸的性质
为了验证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性质和碳酸的性质,我们将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加热,观察到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了。但继续加热还是红色。这和理论是不相符的。这时,离下课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还有很多教学任务未完成,我变得有些焦躁起来。但是抬头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我又定下心来,鼓励同学们和我一起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在我的引导和帮助下,补充做了一个实验,向石蕊试液中加入少量稀盐酸,再加热,观察现象。通过实验我们得知,盐酸是一种稳定的酸,受热不分解。经点拨,同学们终于明白了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石蕊试液中有了稳定的酸。原来在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盐酸放多了,导致反应剧烈,少量盐酸沿导管进入石蕊试液中去了,怪不得红色总不退呢!我又问:“还有别的可能吗?有没有试管原来装过酸,没刷干净的可能呢?”同学们都认为有这种可能。
这节课,我们再也没时间做什么了,虽然没有完成计划内的任务,但我觉得很兴奋。同学们从本节课中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进行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尤其让同学们引以为荣的是:“我们学生也能帮老师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了。”我也感觉从学生那里得到了无穷的智慧,与他们在课堂上一起争论,一起惊喜,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