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自疑问开始
2014-07-19陈刚
陈刚+
我们都说数学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时机,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情况的不同,适当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训练学生的思维和使学生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问”。所以,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设疑,即创设情境。设疑教学的魅力在于能把学生引入“疑无路”的境地,进而又能把握时机给予指点,达到“又一村”的妙境。那么,数学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呢?
一、教学要从疑问开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从矛盾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应抓住一节课的头几分钟学生注意力最容易集中、求知欲最强烈的时候,创设疑境。“钓”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比数列时,一位老师这样导入: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错位相减法……于是板书课题,这样一下子就“钓”起了学生的求知欲。顺利地导入新课,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比数列的求和,通过本节我们共同的探究,问题将迎刃而解。学生自然会全神贯注地听讲,从而激活了思维,愉快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设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不但在课堂开始时设疑还应在课中设疑,课中设疑于本节知识的重难点处、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在此次出设疑,不仅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还能继续“钓”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拓展思路,以期达到课堂高潮。在关键的知识点处设疑,让学生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然后巧妙点拨使之“柳暗花明”。使课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另外,设置恰当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取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浓厚,才能产生认知需要,才能积极思维。有时在学生易出错之处,有意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如在“导数的应用”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
求函数f(x)=mx2+Inx+2x在定义域内是增函数,则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容易这样解:因为是增函数所以f(x)≥0即■≥0,故m>0且22-8m<0,得出m≥■,此时学生认为问题解决了。此处让学生“碰壁”,指出问题所在:“分子一定是二次函数吗?”再注意到定义域,知道忽略了m=0的情况。此时学生恍然大悟,对问题也会铭记在心。
三、教学结尾设疑、延伸和拓展
优秀的电视剧往往在故事发展到高潮,矛盾冲突激化时,当观众急于知道故事的结局时便会戛然而止,让你不得不继续看下去。优秀教师的一堂课的结尾应该找出本节知识和下节知识的衔接点设置悬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自觉预习新课,为下节课的教学创设条件,并培养其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如我在教授“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时:在学生掌握了用“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第一节课时,设置问题:老师可以一秒钟判断诸如:2x+y-1<0,2x-3y+4>0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哪一侧,你可以吗?你想知道吗?我们下节课再深入地研究。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心理准备。也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去探究,做到课外延伸,让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吃饱”。
“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教学开始、教学中、教学结尾巧妙的设疑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脑海,激起思维的浪花,荡起之后的涟漪。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数学思维,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新知的愿望和动力。课堂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