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有效课堂实践

2014-07-19何伟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年4期
关键词:孔乙己课文文本

何伟

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思考如何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我是从以下几点做起的。

一、潜心文本,做文本作者的知音

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这里有的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一幕幕色彩缤纷的生活场景、一回回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

1.教师在接触一篇课文时,首先要抛开这些教辅材料,潜心会文。反复诵读,读懂文章内容,读出文章情感,细察深思,形成自己对教材、对一篇课文独到的认识。

执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对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2.教师在深入理解课文后,还要从课文中跳出来,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执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3.有了教师自身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有了对文本相关材料的积淀,教师再回到刚开始接触的课文,感受会更深刻,视角会更广阔。

在教《沁园春·雪》一诗时,我先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然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特别是在分析内容中,我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情不自禁地把学生带入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那种豪情境界中,正是老师被这首诗感动了,才能感动学生。

二、主线分明,架设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

如果说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教学主线应生长于教学目标,并且忠实地指向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结构,其运行的轨迹应是始于目标而又归于目标,综合推进,整体滚动,有机地将语言训练、语感培养、思维发展、情感陶冶等诸方面巧妙地串联融合成一个整体,因此,教学主线必须一以贯之、清晰分明。

第一步:“提炼”。从课文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最具教学价值信息,它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一句话等。如,《与朱元思书》一课紧扣“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步:“串联”。用一条主线串联若干个最本质的教学信息。

《故乡》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主线。《绿》以“恋绿—囚绿—释绿—思绿”为主线。“线”可以是文章的结构、线索,也可以是教者的教学创意,还可以是师生课堂互动的理想预设。

三、板块简洁,保证教学从容推进

教学板块是指比较集中而相对独立的具体教学环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构建简洁而灵动的教学板块,要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搞教学,扎扎实实促发展”。

1.教学目标简明。解决好一两个真问题,留给学生真东西。在教学《我的老师》时,我提出了两点教学目标:一是学习文中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围绕中心选择感受最深的事。二是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树立尊师爱生的思想。

2.教学方法简便。简便的教学方法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我在教授巴金的《繁星》一课时,采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结果学生们对我的这种做法颇感兴趣,他们敞开自己的胸怀,尽情地谈论自己的观点,在谈论的过程中,他们解决了课文中难点、重点,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教学用语简要。就如同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单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

有效的语文教学深层地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即学情清楚、目标明确、过程简约、方法适宜、因学而导。

以上几点,是我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不管模式怎样不同,都应当实现三个回归:回归原点—课堂价值;回归本体—语文学习;回归落点—学生发展。

endprint

猜你喜欢

孔乙己课文文本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孔乙己(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