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述评

2014-07-19姜丽群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相关者因素影响

姜丽群

(暨南大学 国际商学院,广东 珠海519070)

一、引 言

综观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研究不难发现,它经历了1960年代提出CSR思想、70年代关注企业响应、80年代实证检验企业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90年代提出全球企业公民理念的不同发展阶段(Carroll和Shabana,2010)。贯穿CSR研究整个发展过程的主要思想是促使企业对社会更加负责任,包括企业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和应该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两个方面。但遗憾的是,作为CSR的对立面,企业社会责任缺失(corporate social irresponsibility,CSIR)问题却很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事实上,几乎每天都有媒体报道与CSIR直接相关的负面新闻。有些企业不负责任的行为直接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如污染环境、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或提供恶劣的生产条件等。有些企业不负责任的行为虽然没有对社会造成明显的危害,但却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牺牲或侵害了消费者利益,如一些大企业利用其规模优势在采购时与供应商签订定价协议以垄断市场价格,消费者不得不因此而支付高价购买商品(Vindelyn,2007),还有一些企业通过操控营销策略来误导消费者等(Herbst,2012)。Strike(2006)研究发现,在跨国多元化发展过程中,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不尽相同。它们往往在母国有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在东道国有时也能通过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但同时也经常被发现在东道国采取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有时甚至会出现严重推卸社会责任的情况(Surroca等,2013)。中央电视台曾曝光以美国苹果公司为代表的众多大型跨国公司在华售后服务存在明显的国别歧视行为,正是这一现象的典型反映(人民网,2013)。以上商业现实表明,虽然近些年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有所改善,但CSIR依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现实,而且与CSR带来的社会福利相比,CSIR可能会给社会造成更大的损失(Timothy和Kristen,2012)。

现有相关研究更多地关注CSR的意义和作用,而忽略了CSIR行为的产生原因和影响效应。一般认为,CSR的增加必然会导致CSIR的减少。但实际上,CSIR与CSR是既彼此相关又相互独立的两种行为,两者分别有各自的内在发生机制。Lin-Hi和 Müller(2013)认为,CSR应该包括“做好事”(doing good)和“不做坏事”(avoiding bad)两个方面。企业没有不负责任的行为即“不做坏事”是企业对社会负责任的底线。国外不少学者认为,提升CSR并改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现状的有效途径还在于减少CSIR。

本文拟对国外现有的CSIR研究进行比较全面的述评。具体而言,首先界定CSIR的定义和范畴并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分析CSIR行为的成因,再分析CSIR在企业内部的演变过程和CSIR行为对企业的影响,最后在剖析现有研究仍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简要展望。

二、CSIR的定义和分类

Armstrong是较早关注CSIR问题的学者之一,他(1977)指出,很难对CSR进行明确的定义,而对CSIR进行定义却要容易得多。他(1977)把CSIR定义为“没有考虑对不同相关方影响的次优行为决策”,是指以牺牲社会总体利益为代价来获取个体利益的企业行为。Timothy和Kristen(2012)拓展了Armstrong的定义,并明确指出:“CSIR活动可被定义为一切非法活动,同时还包括那些利用外部负效应获利而导致整体系统不可持续的企业活动”。Lange和Washburn(2012)直接把CSIR作为CSR的对立面,并把它定义为“以不负责任的方式行事”。在他们俩(2012)看来,CSR是指能为社会带来良好结果的企业行为,而CSIR则是指会给社会造成明显损失或危害的企业行为。综合以上不同定义,我们认为,CSIR是指企业出于自利或其他原因而没有按照社会预期以促进社会总体利益增长的方式来承担社会责任,且对社会造成明显负面影响、危害或损失的企业行为。

根据以上定义和造成社会危害的不同原因,可把CSIR分为行业行为、故意行为和无意行为三种。

首先,行业行为。某些行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对消费者或社会具有明显的危害性,如烟酒业、博彩业和军火业等,但属于这些行业的企业却具有合法的运营资格。这些企业所属行业具有先天的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性质,属于社会争议行业。不过,Lindorff等(2012)认为,这些行业的企业也承担着其特殊的社会责任。因为,通过合理监控,可以把这些企业对社会的危害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没有这些企业,那么,它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会通过非法手段或隐蔽渠道进入市场并导致失控,反而会给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由行业属性导致的CSIR通常会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存在。

其次,故意行为。Lin-Hi和 Müller(2013)将CSIR行为分为故意行为和无意行为。故意行为是企业主动采取的行为,通常是指企业为获利而故意采取的、且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造成一定伤害的行为,如排污、生产劣质产品、盗用专利、行贿或提供恶劣的生产条件等。企业采取这些违法或非伦理行为,往往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取不当利得或增加盈利。这类行为在现实中并不少见,一些学者把这类行为称为违法行为或非伦理行为,并且认为它们应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惩罚。

最后,无意行为。这里的无意行为是指不是由企业主观意愿引发但却给相关者造成一定伤害的行为(Lin-Hi和 Müller,2013)。这类企业行为往往是因企业未能采取适当措施而意外造成的,如生产事故、油气开采和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事件等。有些事件看似是由意外因素引发的,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存在问题,企业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这类行为,社会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

现有的CSIR研究主要针对以上第二、三种行为展开。

三、CSIR行为成因分析

那么,企业为什么会采取CSIR行为呢?或者说,哪些因素会导致CSIR行为的实际发生呢?国外学者(如Baucus和Near,1991;Kish-Gephart等,2010;Gonin,2012)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主要从环境、组织和员工三个层面来探讨有可能导致CSIR行为的因素以及它们的具体作用机理。

(一)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具有很大的不可控性,企业在面对不可控的环境时有可能采取CSIR行为来应对,从而引发CSIR事件。

首先,环境的资源稀缺性、动态性和异质性是触发CSIR事件的重要因素(Baucus和Near,1991)。资源稀缺有可能导致企业采取CSIR行为,进而引发CSIR事件。当面对资源相对稀缺的环境时,企业必须做出极大的努力才能筹措到所需的资源,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不惜采取非法手段或者通过非法途径来获取资源(Staw和Szwajkowski,1975)。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企业难以根据环境变化做出理性决策,可能会不惜采取CSIR行为来应对动态变化的环境。当企业处于实施不同政策规制、竞争激烈程度相异的异质性环境时,通常无法采用标准化的管理和运营手段来应对异质性环境,于是有可能采取CSIR行为来打破既有商业伦理规范的束缚,以提高管理运营灵活性(Strike,2006)。

其次,一些行业因素与CSIR行为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一些行业(如食品业)发生违法行为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行业,而且这些行业的企业违法概率也比较接近(Baucus和Near,1991)。行业内的不良利益价值观和运营氛围、过度的同行竞争、不良行为模仿、同质竞争和过严的行业规制等,都有可能导致企业采取CSIR行为(Daboub,1995)。

最后,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企业所面临的商业环境变幻莫测,专业化、个性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正使商业世界逐步脱离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规范的制约(Gonin,2012)。在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驱动下,企业不可能主动把与政治、社会和环境有关的信息和责任整合在自己的商业决策中,看不到商业世界与宏观社会发展责任之间的关系,缺乏组织公民意识,甚至会认为CSIR行为并不是什么违反社会规范或伦理道德标准的行为。

(二)组织因素

企业的价值观、文化和行为准则都会对企业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直接触发CSIR行为。

Balch和Armstrong(2009)专门研究了影响CSIR行为的组织因素,结果发现组织文化是影响企业CSIR行为的主要组织因素。在他们俩看来,首先,在竞争型组织文化的影响下,企业不得不通过打破规则、挑战传统、采取边缘性伦理行为来构建竞争优势。其次,目标导向型组织领导非常看重财务目标的实现,往往会忽略手段的合法性,甚至容忍不当乃至不法行为的发生。最后,员工有可能对企业愿景表现出过度的忠诚,为了实现企业愿景而根本不考虑行为的负面社会影响。

也有学者把组织资源冗余、组织结构和领导结构等作为影响企业CSIR行为的组织因素。具体而言,Baucus和Near(1991)研究了组织资源冗余度与采取CSIR行为之间的关系。他们俩认为,在可支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实现目标很可能采取CSIR行为来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空间。Daboub(1995)研究发现,有些组织结构和控制系统也容易触发CSIR行为。例如,在集权型组织结构下,管理者有可能不计后果地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企业的管理控制幅度越大,投资回报标准定得越高,管理者采取不当行为来达到标准的可能性就越大。Pearce和Manz(2011)研究指出,集权和权欲是诱使领导者贪污并最终导致CSIR行为的两个主要因素:权力越集中,领导者的权力欲望越大,就越有可能缺少对领导者的有效监管和制约,也就越容易导致他们采取CSIR行为。

还有学者认为,组织绩效也可能是导致企业采取CSIR行为的组织因素。一般而言,为了提高企业绩效,低绩效企业往往比高绩效企业更容易采取CSIR行为,但这种关系并不是绝对的(Baucus和 Near,1991)。Mishina等(2010)研究发现,市场表现非常出色的企业容易发生违法行为。那么,为什么“绩优”企业也会做“坏事”呢?他们以“标普500”制造企业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内部的高欲望、外部的高期望和高知名度与CSIR行为正相关。在对高绩效的内部欲望和外部期望的双重压力下,高绩效企业很可能采取CSIR行为来迎合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绩效的高期望。一旦企业绩效无法达到预期水平,那么,高绩效的明星企业比高绩效的非明星企业更有可能采取CSIR行为。

(三)个体因素

组织层面的因素会直接影响组织成员的个体行为,包括管理者的决策行为和员工的从业行为。因此,从个体层面来看,CSIR行为与管理者和员工不无直接关系。

一般认为,管理层尤其是高管层对企业的CSIR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Palmer和 Maher,2006)。Daboub(1995)在综述相关研究后发现,高管团队成员的一些特征,如年龄、任职时间、受教育背景、职业经历等,与他们应对管理困境或难题时的反应方式和能力相关,因此,这些特征与企业做出CSIR决策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高管团队成员的某些特征越是趋同,企业实施CSIR行为的概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例如,Boulouta(2013)研究发现,董事会女性成员比例的提高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关注CSIR问题的程度,有利于企业降低CSIR行为的发生概率。Zona等(2013)认为,管理者的特征与CSIR行为之间不是一种静态关系,而是一种变化不居的动态关系。他们通过分析意大利BPL银行的商业丑闻事件发现,具有某些特征(如缺乏伦理价值观,有高欲望和野心等)的管理者会通过CSIR决策来对外部利益相关者做出超出企业盈利能力的承诺,以获得后者对其决策的盲目支持,从而实现他们自己追求不当利益的欲望和野心。

除管理者特征外,管理者为人处世的方式也会对企业CSIR行为的发生产生间接的影响。Pearce和Giacalone(2003)研究发现,如果管理者经常以不太礼貌的方式对待下属,那么,企业忠诚度低的下属就可能会采取CSIR行为来做出回应,最终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和社会绩效。

另有学者解释了一些优秀管理者制定并实施CSIR决策的原因。例如,Gellerman(1986)基于案例研究分析了优秀高管做出CSIR决策的主要原因:第一,他们自己并不认为这样做是非伦理或不负责任的;第二,他们认为这样做对企业有好处;第三,他们认为这些事情不会被发现;第四,即使被发现,由于是为企业而做的,也会得到宽容。

相对于管理者在CSIR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而言,普通员工在CSIR方面的主要表现是盲目服从和具体参与。一些学者研究了为什么员工明知CSIR行为会导致不良后果而不加制止甚至还参与其中的问题。例如,Barsky(2011)研究认为,员工推卸道德责任(moral-disengagement)的现象是合理化或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的结果,即员工找理由说服自己某些非伦理行为是一般行为规范的例外,这些行为是合理且可接受的。这种理性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德论证(moral justification),员工认为某些非伦理行为是为了实现有价值的和有道德的目标而实施的,因此是可以被个人和社会接受的;二是推卸责任(displacement of responsibility),员工认为事情超出了他们可控制的范围,因此不用他们承担责任。此外,社会化也会影响员工对非伦理行为的认同,即在身边同事的影响下,新员工会潜移默化地接受CSIR行为及其被合理化的理由,甚至直接参与这类行为(Anand,2004)。Schweitzer(2004)认为,通过合理化和社会化,企业的非伦理文化氛围会逐渐形成气候,员工一面为自己推卸CSIR行为的责任,一面又积极参与CSIR行动,甚至采用非伦理手段来实现目标。

还有学者研究了CSIR行为与员工的道德认知水平、自控能力等个人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Ashkanasy等(2006)研究发现,在组织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员工的道德认知水平差异会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企业不及时惩罚员工的非伦理行为,就会纵容道德认知水平低的员工做出非伦理行为;而在相同情况下,道德认知水平高的员工则有较强的抵制能力。Felps(2006)研究发现,自控能力差的员工容易采取消极怠工和其他不利于生产的行为,最终会影响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

综合而言,导致CSIR行为发生的因素既有微观层面的个体因素,又有中观层面的组织因素,还有宏观层面的社会因素。CSIR行为的成因非常复杂,单一因素分析不足以做出全面的解释(Kish-Gephart等,2010)。有些 CSIR行为是受多种因素的持续影响逐渐形成的,最初企业并不一定意识到后续不良行为的发生。下面从过程视角来探讨CSIR的演化问题,以加深对CSIR行为的理解。

四、CSIR演化过程研究

本部分从不同的观察视角来剖析CSIR在企业内部的发展过程,涉及事件如何发生、怎么发展和事后如何处理等问题,以洞悉CSIR行为的内在演化机制。

(一)获利机制

虽然CSIR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如果采取这种行为能带来的利润远远高于投入成本,那么就有企业会采取这种行为来获取高额回报(Armstronr等,2004)。DeMacarty(2009)研究发现,无论CSIR还是CSR,都可成为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只要使用得当就能快速提升企业业绩。他以图示方式描绘了CSR和CSIR的不同获利机制。如图1和图2所示,CSR型企业与CSIR型企业虽然行为本质完全不同,但却有相似的获利过程,两者的唯一区别就在于:CSIR型企业必须采取更加隐蔽的市场操控手段才能使员工认同企业目标,并使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因此,通过一些操控手段,与CSR一样,CSIR也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图1 CSR创造高额回报的机制

图2 CSIR创造高额回报的机制

从长期来看,CSIR型企业与CSR型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一个动态博弈过程。假设原先市场上只有CSR型企业,但有些企业因自知缺乏竞争力而采取CSIR行为来降低成本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为防止自身的权益受到CSIR型企业的侵害,CSR型企业就不得不采取防范措施,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力下降。CSR型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为CSIR型企业赚取更高的利润提供了可能,直到两类企业的利润趋于均衡。最终,这两类企业在数量上也会逐步趋向于均衡。

De Macarty(2009)运用演化博弈理论解释了市场上存在CSIR企业的原因,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当公众认识并了解到某些企业通过采取CSIR行为来获取不当得利后,社会就不会允许这种行为长期存在下去,而会对CSIR型企业采取有针对性的惩罚措施,以阻止其危害社会,并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因此,CSIR型企业与CSR型企业的动态均衡不会长期存在于市场。

(二)公众认知过程

公众尤其是消费者认知的社会影响力,对于制止CSIR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Sen和Bhattacharya,2001)。当消费者感知到企业良好的CSR绩效时,就会增强购买相关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意愿(Grimmer和Bingham,2013),甚至愿意为购买它们的产品或服务支付合理的高价(Mohr和Webb,2005)。Folkes和Kamins早在1999年就研究发现,相对于有关企业的正面信息而言,公众对企业的负面信息会做出更加强烈的反应,而且会主动参与对企业负面信息的评价和传播。因此,公众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CSIR行为对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公众认知CSIR行为要有一个过程,包括感知和评价两个环节。首先,公众通过信息渠道获悉CSIR事件并形成自己的感知(Lang和 Washburn,2012),这种感知因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或受教育程度等)和文化背景而不同,并最终影响公众对企业品牌的信任(Leonidou等,2013)。例如,女性消费者比男性消费者更在意企业的CSIR行为,年长的消费者对CSIR比年轻的消费者更加挑剔,而教育程度高的消费者更加关注企业的CSIR行为等 (Wagner等,2008;Leonidou 等,2013)。此外,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差异也会影响他们对CSIR严重程度的判断(Williams和Zinkin,2008)。

然后,公众会依据自己的主观感知对CSIR行为做出自己的评价,即对CSIR行为进行归因分析。公众会依据行为的合理性和责任程度来分析CSIR行为,并探寻其因果关系。具体而言,Lang和Washburn(2012)认为,首先,公众会根据自己的道德良知和行为规范来主观评价企业相关行为的非期望后果;其次,基于因果关系和伦理责任来判断企业是否有过失;最后,根据受影响方规避负面影响的能力和CSIR行为的可预见后果来判断受影响方是否与责任企业串谋。如果公众根据以上评价和判断断定责任企业有过失行为且产生了非预期后果,而且受影响方没有参与其中,那么,责任企业就应该对自己的CSIR行为负责。Lang和Washburn(2012)从外部观察者的角度构建了一个基于个体认知的归因模型,能够合理解释现实中公众对CSIR行为的理解千差万别的原因。

公众对CSIR行为的感知和评价最终会对企业产生或长期或短期的影响,下文具体介绍相关研究成果。

(三)事后处理

在发生CSIR事件以后,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或者合理处置呢?Pfarrer(2008)提出的一个三步骤模型可以帮助企业采取善后行动,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限度来恢复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首先,企业要详细了解事件的发生经过,为相关事件做出客观、合理的解释;然后承认自己的责任并提出合理的补救方案;最后采取一些内外一致的恢复措施尽量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以争取得到尽可能多的利益相关者的谅解,并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企业成功处理善后的关键在于:根据与事件的相关性和受影响程度,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做出不同的响应。

除了采取措施防止事件进一步恶化外,企业还必须努力恢复和重树自己的声誉。Williams和Barrett(2000)认为,恢复被CSIR行为损害的声誉的最好办法就是开展CSR活动,如捐赠、从事公益活动、慈善赞助、为社区建设做贡献等。Muller和 Kräussl(2011)通过追踪调查美国《财富》500强企业在卡特里娜飓风过后的捐赠表现发现,那些在重大灾难事件发生后捐献巨款的企业不少曾因CSIR行为而声誉受损,它们希望通过参与慈善捐献活动来恢复自己的声誉。如果这些活动能给社会公众带来福利,那么就能转变为一种能够提升企业伦理形象的正资产,具有类似于保险的功能,有利于提升企业抵抗负面行为影响的能力(Godfrey,2005),有时还能改变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负面印象,甚至减轻社会对企业的惩罚(Godfrey等,2009)。

由上可知,CSIR事件要经历发生、发展和善后三个阶段。首先,在利益驱动下企业采取CSIR行为,从而引发CSIR事件;然后,公众感知相关事件并做出消极评价,对企业产生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最后,企业采取补救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CSIR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

五、CSIR影响效应研究

发生CSIR事件会给责任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给市场留下不良的品牌印象,导致消费者产生不可信感,并且降低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等等。一些学者从企业价值、声誉和品牌以及利益相关者三方面考察了CSIR事件对企业的影响。

(一)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CSIR事件会对企业价值产生既可能短期也可能长期的直接影响。首先,CSIR事件一旦被曝光,资本市场就会迅速做出反应。Davison和Worrell(1988)以企业违法行为作为CSIR的显性表现研究发现,投资者回报会在企业违法事件曝光后的很短时间里受到显著的负面影响。他们俩的后续研究(1994)又表明,股票市场会对企业不同类型的违法行为做出不同的反应,市场会对贿赂、逃税、窃取商业秘密、财务报告违规和违反政府合约等企业违法行为做出强烈的负面反应,从而导致企业股价发生显著的负面异常变动。Frooman(1997)运用元分析法研究了27个CSIR事件,结果发现股市对这些事件都做出了负面响应,涉案企业的股东遭遇了严重的财富损失。其次,CSIR行为还可能导致企业价值长期受损,而且在某些关键时刻会变得更加显著。例如,在发生某些造成大面积破坏的重大自然灾害以后,那些曾有不良记录的企业股价会突然大跌,企 业 价 值 严 重 受 损 (Muller和 Kräussl,2011)。

(二)对企业声誉和品牌的影响

CSIR行为不但会通过资本市场来减损企业价值,而且还会通过消费者的认知和评价对企业声誉和品牌造成负面影响。Reuber和Fischer(2010)认为,并不是所有的CSIR行为都会影响企业声誉。那么,为什么有些CSIR行为会严重影响企业声誉,而另一些却不会呢?Reuber和Fischer(2010)研究发现,CSIR行为对企业声誉是否造成和可能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与以下三个因素相关:一是消费者对CSIR行为的认知。消费者通常会把CSIR行为分为企业可控、必然、有威胁和异常四种。消费者的认知会对企业声誉造成负面影响,而且不同认知会造成程度不一的影响。二是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判断。如果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认为CSIR行为对其利益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那么,CSIR行为就很可能对企业声誉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三是媒体的态度。如果媒体对CSIR行为持完全负面的态度,那么,CSIR行为就很可能对企业声誉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这三个因素中,消费者认知会直接影响企业声誉,而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判断和媒体的态度起调节作用。

CSIR行为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声誉,而且还可能降低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忠诚度。Leonidou等(2013)研究发现,消费者感知到CSIR行为后,就会对企业品牌产生不信任感,进而降低对企业品牌的满意度,最终会降低品牌忠诚度。当然,这种影响也因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原有关系而异。Jennifer(2004)通过多阶段现场追踪实验发现,如果消费者原先对企业品牌有一种如同亲密朋友那样的真挚关系,那么,CSIR行为就会严重影响消费者与企业品牌之间的关系,而且后续关系拯救措施对恢复关系不起任何作用,原因就在于CSIR行为完全违背了消费者对其与企业品牌之间真挚关系的预期;但如果CSIR责任企业的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说仅仅是一个新潮品牌,那么,企业的CSIR行为不至于对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三)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CSIR行为不仅会影响企业自身,而且还会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和投资者等)产生影响。首先,由CSIR决策和目标造成的非伦理氛围会对员工工作行为产生不良影响。企业的伦理氛围要受社会文化背景和企业行为的影响(Victor和Cullen,1988)。在CSIR目标驱动下,企业内部会形成非伦理氛围。员工感知到这种与自身价值观相悖的伦理氛围(Martin和Cullen,2006),会引发内心的伦理冲突(Vardi,2001),甚至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以及对组织的忠诚度,最终导致工作压力增大、工作行为失调并产生离职意向等(Ulrich等,2007;Thorne,2010)。

其次,CSIR行为会导致投资者做出快速反应,但这种反应并不一定都是负面的,其结果比较复杂。一般而言,企业发生CSIR事件会使投资者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动,如抛售股票或减少投资等。但Groening和Kanuri(2013)研究发现,投资者会审慎权衡CSIR行为对其未来收益的影响。如果CSIR行为只产生有限的负面社会影响且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如企业通过大规模裁员来降低人工成本,那么,虽然这种行为会招致社会和政府的严厉指责,但投资者不一定会减少投资,反而有可能为了获利而增加投资;但如果CSIR行为属于违法且可能造成明显的社会危害,那么投资者就会立即做出负面响应,如减持股票等。

由以上分析可知,CSIR事件对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会对企业短期的生产运营造成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对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负面作用。因此,企业有必要十分重视防止CSIR事件的发生,即使意外引发这类事件也应该及时采取措施以降低CSIR事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六、现有研究不足分析与未来研究展望

长期以来,CSIR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国内学者的应有重视,以至于国内相关研究仍是空白。国外学者早在1970年代就已开展CSIR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成果,可供国内学者开展CSIR研究参考。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外的CSIR研究成果,目的就在于激发国内学者研究CSIR的兴趣。

本文首先界定了CSIR的定义并对其进行了分类,然后从引发原因、演化过程和影响效应三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通过以上综述不难发现,总体而言,CSIR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还存在诸多不足。具体而言,首先,尽管学者们对CSIR做出了初步的定义,但这些定义还十分宽泛、笼统,对其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没有构建CSIR概念体系来揭示其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联。其次,虽然不少学者从环境、组织和个体三个层面考察了CSIR行为的触发因素,但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单一层面因素对CSIR行为的影响,而没有考察多层面因素对CSIR行为的共同作用,也没有深入考察多因素交互影响下的CSIR演化问题。第三,目前CSIR研究比较关心公众对CSIR事件的反应,而较少关注其他相关者对CSIR事件的反应。第四,现有的CSIR影响效应研究主要关注短期效应,而忽视了CSIR的长期效应。最后,现有的CSIR研究几乎不关心CSIR治理这个CSIR研究最应该关心的问题,导致CSIR治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针对以上不足,本文认为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第一,清晰界定CSIR概念并确定其构成维度。在现有CSIR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未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明确界定CSIR的内涵:一是依据CSIR的社会危害类别和程度界定CSIR的内涵和范畴;二是根据CSIR行为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确定CSIR的内容;三是参照商业伦理相关研究成果探索CSIR行为的判别标准。在此基础上,还应从社会、经济、法律和伦理等方面来确定CSIR的构成维度。更为重要的是,CSIR因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制度背景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CSIR维度研究还应充分考虑文化和制度情境因素的影响。目前,CSIR研究在我国还是空白,开展中国情境下的本土化CSIR研究,在中国本土商业伦理价值观和制度规范体系下确定CSIR的概念范畴和构成维度,对于推进CSIR研究和防治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采用跨层次研究方法开展CSIR实证研究,以了解CSIR行为在企业内部的演化机理。Kish-Gephart等(2010)指出,不应该只满足于从事影响因素如何促成行为的“推演”研究,还应该做CSIR行为的内在“推力”研究。目前,只有个别学者开始做这方面的探索。如Zona等(2013)综合考察了个体因素(如管理者特征)、组织因素(如企业战略)和外部因素(如利益相关者影响)对CSIR行为的共同作用机理。但由于他们做的是单案例分析,因此,研究结论缺乏普适性。未来的CSIR研究应该更多地运用跨层次研究方法研究多因素协同作用对CSIR行为的影响。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包括因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等在内的CSIR行为整合研究模型,这样既可以考察高层次因素对低层次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因素和组织因素对个体因素的影响),又能够研究低层次因素对高层次因素的影响(如个体因素对组织因素的影响),探索不同层次因素相互之间的影响及其影响CSIR行为的协同作用,从而揭示CSIR行为在企业内部的演化机理。

第三,未来应该关注不同相关者对CSIR事件的反应。一旦发生CSIR事件,政府相关机构、行业协会、公众和媒体等不同相关者必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并且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未来不但要继续深入研究公众对CSIR的反应,而且还应该把研究视角扩展到其他相关方的态度和反应上。具体而言,首先应该关注政府的CSIR事件响应机制,研究政府应该如何采取行政措施这种硬手段来配合公众和媒体的软手段向当事企业施加影响,以社会危害或损失最小化为原则对CSIR事件做出快速、有效的响应。其次,考察媒体披露CSIR事件的有效性。从已经曝光的CSIR事件来看,媒体已成为公众了解CSIR行为的有效途径,但光靠媒体曝光是否能够有效制止CSIR事件的发生?未来有必要深入探讨媒体曝光CSIR事件的有效性问题。

第四,从关注短期影响转向同时关注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由上可知,现有的CSIR研究主要关注CSIR事件的短期影响,未来研究应该在继续关注其短期影响的同时,关注CSIR的长期影响。首先,未来研究可在借鉴现有短期影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长期影响研究。具体而言,可基于CSIR归因模型深入探讨两种不同的CSIR行为(即故意CSIR行为和无意CSIR行为)对企业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CSIR归因模型(Lang和 Washburn,2012)很好地解决了公众基于外部观察对CSIR行为责任的认知,后续研究应在此基础上深入考察公众对CSIR行为的判断(故意或无意)是否会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最终是否会导致故意采取CSIR行为的企业比无意间引发CSIR事件的企业受到更重的惩罚等问题。其次,针对一些典型的CSIR事件开展长期跟踪研究。虽然CSIR事件屡见不鲜,但很少有学者对相关事件进行长期跟踪研究。未来可开展对CSIR事件特别是重大事件的长期跟踪研究,以探索CSIR事件对社会和公众、行业环境和竞争格局以及企业竞争力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

第五,开展CSIR防范和治理研究。CSIR防范和治理应该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着手,因此,未来的相关研究也可从内外两个方面展开。具体而言,对于CSIR的外部防范和治理,未来研究可基于制度理论、资源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制度规范、资源利用和利益相关者影响等角度来探讨如何规范和约束企业行为以防止企业故意采取CSIR行为来获取不当得利的问题。而对于内部防范和治理,未来研究应该关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如何消除企业故意采取CSIR行为的主观动机;二是如何制止企业管理者和一般员工采用非伦理手段行事;三是如何激励企业建设能够防范CSIR的企业文化。

[1]Anand V,et al.Business as usual:The acceptance and perpetuation of corruption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4,18(2):39-53.

[2]Armstrong S J.Social irresponsibility in manage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77,5(3):185-213.

[3]Armstrong R W,et al.The impact of banality,risky shift and escalating commitment on ethical decision making[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4,53(4):365-370.

[4]Ashkanasy N M,et al.Bad apples in bad barrels revisited:Cognitive moral development,just world beliefs,rewards,and ethical decision-making[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2006,16(4):449-473.

[5]Balch D and Armstrong R.Ethical marginality:The Icarus syndrome and banality of wrongdoing[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92(2):291-303.

[6]Barsky A.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participation on unethical work behavior[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1,104(1):59-75.

[7]Baucus M S and Near J P.Can illegal corporate behavior be predicted?An event history analysi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1,34(1):9-36.

[8]Boulouta I.Hidden connections:The link between board gender diversity and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3,113(2):185-197.

[9]Carroll A B and Shabana K M.The business case fo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 review of concepts,research and practi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10,12(1):85-105.

[10]Daboub A J,et al.Top management team characteristics and corporate illegal activ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1):138-170.

[11]Davidson III W N and Worrell D L.The impact of announcements of corporate illegalities on shareholder retur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8,31(1):195-200.

[12]Davidson III W N,et al.Stock market reactions to announced corporate illegalitie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4,13(12):979-987.

[13]Demacarty P.Financial return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the moral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leaders[J].Business &Society Review,2009,114(3):393-433.

[14]Felps W,et al.How,when,and why bad apples spoil the barrel:Negative group members and dysfunctional groups[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6,27(2):175-222.

[15]Folkes V S and Kamins M A.Effects of information about firms’ethical and unethical actions on consumers’attitudes[J].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1999,8 (3):243-259.

[16]Frooman J.Socially irresponsible and illegal behavior and shareholder wealth:A meta-analysis of event studies[J].Business &Society,1997,36(3):221-249.

[17]Gellerman S W.Why “good”managers make bad ethical choic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6,64(4):85-90.

[18]Godfrey P 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philanthropy and shareholder wealth:A risk management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5,30(4):777-798.

[19]Godfrey P C,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hareholder value: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risk management hypothesi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4):425-445.

[20]Gonin M,et al.Neither bad apple nor bad barrel:How the societal context impacts unethical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J].Business Ethics:A European Review,2012,21(1):31-46.

[21]Grimmer M and Bingham T.Company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consumer purchase inten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3,66(10):1945-1953.

[22]Groening C and Kanuri V K.Investor reaction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rporate social event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3,66(10):1852-1860.

[23]Herbst K,et al.Advertisement disclaimer speed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osts”to consumer comprehension and effects on brand trust and purchase inten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2,http://dx.doi.org/10.1007/s10551-012-1499-8.

[24]Hunter S.(Un)Ethical leadership and identity:What did we learn and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2,107(1):79-87.

[25]Jennifer A,et al.When good brands do bad[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4,31(1):1-16.

[26]Kish-Gephart J J,et al.Bad apples,bad cases,and bad barrels:Meta-analytic evidence about sources of unethical decisions at work[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0,95(1):1-31.

[27]Lange D and Washburn N T.Understanding attribut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irresponsi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2,37(2):300-326.

[28]Leonidou L,et al.Business unethicality as an impediment to consumer trust:The moderating role of demograph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3,112(3):397-415.

[29]Lindorff M,et al.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ontroversial industry sectors:The social value of harm minimis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2,110(4):457-467.

[30]Lin-Hi N and Müller K.The CSR bottom line:Preventing corporate social irresponsibility[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3,66(10):1928-1936.

[31]Martin K and Cullen J.Continuities and extensions of ethical climate theory:A Meta-Analytic review[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6,69(2):175-194.

[32]Mishina Y,et al.Why “good”firms do bad things:The effects of high aspirations,high expectations,and prominence on the incidence of corporate illega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0,53(4):701-722.

[33]Mohr L A and Webb D J.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ice on consumer responses[J].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2005,39(1):121-147.

[34]Muller A and Kräussl R.Doing good deeds in times of need:A strategic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disaster don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1,32(9):911-929.

[35]Palmer D and Maher M W.Developing the process model of collective corrup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2006,15(4):363-370.

[36]Pearce C L and Giacalone R A.Teams behaving badly: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nti-citizenship behavior in teams[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3,33(1):58-75.

[37]Pearce C and Manz C.Leadership centrality and corporate social irresponsibility(CSIR):The potential ameliorating effects of self and shared leadership on CSIR[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1,102(4):563-579.

[38]Pfarrer M D,et al.After the fall:Reintegrating the corrupt organiz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8,33(3):730-749.

[39]Reuber A and Fischer E.Organizations behaving badly:When are discreditable actions likely to damage organizational reput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93(1):39-50.

[40]Schweitzer M E,et al.Goal setting as a motivator of unethical behavio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4,47(3):422-432.

[41]Sen S and Bhattacharya C B.Does doing good always lead to doing better?Consumer reactions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1,38(2):225-243.

[42]Staw B M and Szwajkowski E.The scarcity-munificence component of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and the commission of illegal ac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5,20(3):345-354.

[43]Strike V M,et al.Being good while being bad: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of us firm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6,37(6):850-862.

[44]Surroca J,et al.Stakeholder pressure on MNEs and the transfer of socially irresponsible practices to subsidiar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3,56(2):549-572.

[45]Thorne 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thical conflict and adverse outcome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92(2):269-276.

[46]Timothy S C and Kristen N G.What CSR is not:Corporate social irresponsibility[A].In Sun W(Eds.).Critical studies on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governance and sustainability[C].Bingley: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2012:23-41.

[47]Ulrich C,et al.Ethical climate,ethics stress,and the job satisfaction of nurses and social 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7,65(8):1708-1719.

[48]Vardi Y.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d ethical climates on misconduct at work[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1,29(4):325-337.

[49]Victor BäCullen J B.The organizational bases of ethical work climat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8,33(1):101-125.

[50]Vindelyn Smith-Hillman A.Socially irresponsible,unethical or business as usual?UK case of Argos Ltd.and Littlewoods Ltd.v.OFT[J].Business Ethics:A European Review,2007,16(2):150-162.

[51]Wagner T,et al.The dark side of retailing:Towards a scale of corporate social irresponsi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08,36(2):124-142.

[52]Williams G and Zinkin J.The effect of culture on consumers’willingness to punish irresponsible corporate behaviour:Applying Hofstede’s typology to the punishment aspe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Business Ethics:A European Review,2008,17(2):210-226.

[53]Williams R and Barrett J D.Corporate philanthropy,criminal activity,and firm reputation:Is there a link?[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0,26(4):341-350.

[54]Zona F,et al.Antecedents of corporate scandals:CEOs’personal traits,stakeholders’cohesion,managerial fraud,and imbalanced corporate strateg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3,113(2):265-283.

猜你喜欢

相关者因素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解石三大因素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动态分析
建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三层次结构分析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