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2014-07-19原伟亮

关键词:外语模态话语

原伟亮

(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舟山31602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年版)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版)均提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课堂教学应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和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采用现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当下我国大部分高校已建立了网络环境下的听说教学模式,直接在校园网络平台等多模态话语媒体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听说教学与训练,但读写译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仍有待进一步改善,尤其是写作教学,我国许多高校仍采用“粉笔+黑板”或“一言堂”的传统单一教学模态,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习者写作水平不能有效提高。另外,四、六级网考的试行增强了对考生多模态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其中写作试题出现在听力综合部分,时间是35分钟,要求考生根据截取的视频片段转述视频内容的细节部分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将重点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的可行性和积极意义。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该理论首先由Gunther Kress和Theo van Leeuwen提出,其主要理论基础是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1]。韩礼德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和意义潜势,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也有表达意义的功能[2]。模态是指“符号模态”,如声音、图像、空间、语言、手势语等[3],多模态也称多符号,指任何由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语篇符号资源[4]。多模态话语是一种融合了多种交流模态(如声音、文字、形象等)来传递信息的语篇[3],亦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5],多模态话语媒体系统的分类具体见图1。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英语的听说读写教学过程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李战子[6]指出在英语教学中,对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具有积极意义。国内部分学者对此做出了一些尝试如黄坚,李梅[7]、范勇慧[8]、李晓东,房利娟[9]、胡雯[10]、张琳[11]、龙宇飞,赵璞[12]、孔亚楠[13]等,但大部分研究主要应用于英语听力、口语和词汇教学,涉及写作教学的不多。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一方面有助于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态、教师可以选择几种模态,如图像、视频、录音、动画等辅助教学;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图1 多模态话语媒体系统[6]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英语写作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且需要反复强化的课程,为此,我们将其分解为七个教学环节:学前写作(pre-writing)→课堂讨论(classroom discussion)→范文评析(sample commentary)→指导性写作(guided writing)→自我修正(self-revision)→小组交流与评议(group interaction and evaluation)→课外任务型练习与教师评阅(after class practice and teacher’s evaluation)。[14]实践证明,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课堂写作教学的各个环节,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多模态话语媒体系统下的外语写作教学中,外语教师应转变角色,从主导逐渐调整为辅导角色,在课堂上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接触多模态话语,进一步了解非语言成分的模态及各模态间的联系,引导他们构建意义,培养其多模态读写能力。此外,教师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软件系统等工具性和环境性模态的同时,也可以利用伴语言与身体性的模态,如艺术字、动画、手势、移动等,来补充、强化和优化纯语言的口头话语模态,使课堂教学话语的不同模态间相互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师备课

教师应熟悉多模态话语分析相关理论,在备课过程中根据写作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现有英语写作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收集大量的教学材料,包括教材内容、补充材料、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相关视频、音频、动画、图像、图表等,主要以纯语言和伴语言的模态为主,但教师不宜淹没于大量的视频、音频材料中而偏离教学内容。其中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可以添加图像、图表、动画、音频等,将教学内容前景化,这样可以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不宜过分追求花哨而使课程教学内容华而不实。

(二)课堂教学

Spiliotopoulous[15]研究发现,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在线互动可以协助学习者提高写作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因此,写作教学可以在计算机网络教室开展,这样可以告别“纸+笔”的传统课堂模式,学生在电脑上进行写作、修改、编辑、小组评议、作业上交及信息反馈,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同时实现无纸化作业,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以便对比检验自己的写作水平,教师可以建立写作语料库进行分析和教学研究。

在学前写作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伴语言、纯语言模态以及工具性与环境性模态,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打开幻灯片,展示某一种语类的写作任务和具体要求,如图表类说明文或描写文,适当添加艺术字、相关图片或动画、轻音乐背景等提供真实的情景语境,营造轻松的写作氛围,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们的听觉和视觉等多感官的协同合作,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初稿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软件转播某个或某几个比较典型的学生习作,展开课堂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宜过于严肃,表情一般应亲切、微笑,注意语音、语调、语气、眼神和肢体动作,走到学生们中间,通过采用一系列的身体性模态,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让他们成为语言性模态的发出者,发表各自的主观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并及时做出反馈和评价。

教师在评析范文和指导学生写作时,主要以工具性和语言性模态为主,比如应用文语类中的圣诞卡片,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圣诞歌曲作为背景音乐,简单讲解西方传统节日和习俗,展示相关的一些动画或图片,这样有助于强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但不可喧宾夺主。在此过程中,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将教师的各模态和符号资源进行意义建构,强化知识点的学习,了解某一语类的写作特点,熟练掌握该语类的基本语义成分,但仅仅为了增加趣味性,对高级模态资源的低级使用是不可取的,所以外语教师要注意不同模态间的协调性与适配性,分清主次。

在掌握了某种语类的写作原则后,学生在电脑上可以进行自我修改并完成二稿,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适时解惑答疑。二稿完成后,教师将学生分组,前后左右四人就习作内容、语言使用、文章结构和得体性等四个方面分别展开讨论与评析,然后由小组长采用文内评阅、添加批注形式的文中评阅、文末总体评阅相结合的三级评阅模式,完成小组互评。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听觉、视觉及工具性模态的发出者和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外语教师应对学习者进行明确和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灵活使用相关多模态系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最后,学生在小组互评的基础上修订完成三稿,通过公共邮箱、QQ群、博客或课程网站等多渠道上交终稿供教师进行三级评议。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调动了其多模态认知机制和多感官协作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批改学生习作终稿亦可采用多样化的评议模式,每次对5-8个学生进行当面批改,对3-5个典型学生的作业进行三级评议,对其他学生的作业进行粗略评改,由教师用红线划出有错误或表达欠妥的部分,要求学生课后通过反思进行改正。

(三)课外辅导与答疑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在线阅读和自主写作,以读促写,以写促学。鉴于大部分学生要参加全国英语四、六级,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教师可以通过公共邮箱、QQ群、博客或课程网站等多渠道上传一些相关真题或模拟题的范文及解析、英美文化常识、经典美文、学生优秀习作,推荐一些学习网站、教学视频、专题讲座(如考研、雅思、托福写作等)、布置课外写作或阅读任务,供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这样师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对二语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线提问和答疑、进行师生互动。

多模态话语分析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目标是为了获得最优化教学效果[16],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选择多种模态同时呈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电教设备,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模态,但同时不宜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设备,因为教学的主要模态是口头课堂话语,其它模态只是辅助性手段。五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充分利用伴语言和非语言(包括身体性和工具性)的多模态媒体系统可以辅助纯语言的媒体系统,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化教学内容,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写作水平。

[1]Kress G R,Van Leeuwen,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2]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3]Kress G R,Van Leeuwen,T.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

[4]Barthes,R.Image,Music,Text[M].London:Fontana,1977.

[5]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6]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7]黄坚,李梅.过程体裁教学法在实用英语写作课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55-59.

[8]范勇慧.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4):168-169.

[9]李晓东,房利娟.多模态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J].教书育人,2012(24):113-115.

[10]胡雯.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3):104-108.

[11]张琳.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3):202-204.

[12]龙宇飞,赵璞.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与多模态交互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4):58-62.

[13]孔亚楠.多模态话语分析与外语词汇教学[J].语文学刊,2008(12):68-72.

[14]蔡慧萍.语类—过程英语写作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3.

[15]Spiliotopoulous V.Developing Multiliteracy in Adult ESL Learners Using On-line Foru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2005(1):1291-1304.

[16]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语,2010(3):48-53.

猜你喜欢

外语模态话语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