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2014-07-19马凡美
马凡美
【教学目标】
1.通过吟诵,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通过字源识字及语音意义理解“霜”字浸透的寒意。
3.通过吟诵,理解诗歌描述的场景、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和感悟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亲爱的孩子们,古代的文人,大多数都像李白一样,在童年、少年时代“读万卷书”,习得一身本领。然后“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然而,世事多艰,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时候,漂泊异乡的诗人们就会情动于中而发于言,反复吟咏,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我们看:
(1)建德江的一艘小舟内,孟浩然吟出了——(出示《宿建德江》,请生读。)
(2)明月夜,李白吟出了——(出示《静夜思》,请生读。)
(3)“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节,王安石吟出了——(出示《泊船瓜洲》),请生读。)
(4)《春江花月夜》里的游子,吟诵着——(出示《春江花月夜》,请生读。)
2.是呀,我们中国人一直崇尚“万物一体,同生共荣”。明月在天,就可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明月在天,就可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然而,月落之后呢?官员铨选落榜之后,唐代诗人张继就倾诉了他夜泊枫桥月落之后的情绪。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
二、读诗歌题目
1.请一起读读题目。
2.你从题目里得到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
三、初读诗歌
1.请同学们翻开书,标出吟诵符号,自由吟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价。(参考:字字有交代,每一个字的声母、韵母、声调都非常清晰,诗歌节奏分明,平长仄短,韵字拉长也读得非常到位。)
3.全班一起吟诵。
四、听吟诵录音,初悟诗情
1.听名家录音,掌握基本情感。
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来,更要读出味道、读出感觉、读出感情来。我们来听听名家各具风格的吟诵录音,请用心倾听,待会儿用一个词来表达你听完之后的感受。
(播放陈少松老师、徐建顺老师、杨芬老师的吟诵录音)
2.反馈:你用哪个词来表达你听完这首诗的感受?
3.总结:孩子们,听《枫桥夜泊》,有人听出的是忧愁,有人听出的是寂寞,有人听出的是凄凉,也有人听出的是寂静。(板书学生说的词汇)
五、理解诗意,情通诗人
1.孩子们,吟诵名家也是从字里行间、从诗歌的声韵意义里感悟出来的。现在,请你自己反复吟诵诗歌,结合注释,结合声音的意义,看看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找一找诗中哪些字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生自由学习)
2.反馈,师相机评价并补充。
(1)过渡:同学们,咱们一行一行地来看看吧。第一行的哪些字词向你传达着寂寞孤独、忧愁凄凉的情绪呢?
(2)讨论第一行诗歌。
A.生自由发言,师相机补充。
①第一行诗歌里,“月、落”两个高而短的入声字。“月”是高悬天空、唯一可以给诗人以光明的月亮,“落”是极快地落下。落第之后的张继看着这一切,想到人的生命有限,自己不能铨选做官施展才华,就只能看着珍贵美好的年华像落月一样无奈地流逝,留给自己的只有理想无法实现的人生,他是多么忧伤啊。同学们,再吟诵一下这两个字,多么美好而短暂的生命,多么哽咽断肠的声音啊!
②“乌啼——”拉长而合口韵的“啼”字,好似诗人心底一声声的哭泣。
③“霜”字介绍。出示图片:同学们,这就是“霜”。
字源解义:“霜”可不像它看起来这么美丽。《说文解字》里说:“霜,丧也。成物者。”上面的“雨”字头,表示跟天气、水汽有关,这些水汽遇到严寒,就结成小冰晶,凝结在果子和草叶上,将植物冻坏、冻死,同时将破坏农作物的害虫冻死,让经得起霜雪的农作物成熟。“霜”在古代从来都是浸骨严寒的代称。
B.再听杨芬老师的吟诵吧。
杨芬老师把第五个字的“霜”字拉长了,为了强调霜的严寒。可怜的张继蜷缩着躺在小船上,感觉多么凄凉啊。大家一起再吟诵一下“霜——满天——”
C.月落是生命的流逝,乌啼是生命的哭泣,霜满天是生命正在经受困苦的煎熬。亲爱的同学,现在,你就是张继,一起来吟诵第一句,倾诉你心中的愁苦吧。
(3)第二行诗歌的哪些字词向你传递着寂寞孤独、忧愁凄凉的情绪呢?
A.“江枫”:江村桥和枫桥就在前方,黑黢黢的一道影子。
B.“渔火”:渔船上的微弱灯火,忽明忽暗,鬼火一般,凄凉恐怖。
C.“对愁眠”。
①孩子们,除了理想不能实现、才华不能施展的苦闷,张继还在愁什么呢?课前我们都读过张继的故事。同桌讨论一下。
②没有一个人陪伴,孤零零的张继看着月亮落下,看着黑黢黢的无言的江村桥,看着忽明忽暗的点点渔火,听着乌鸦凄厉的啼鸣,满怀愁绪地躺在江上的小船里,等待着漫长的黑夜过去。“小张继”们,低低地吟诵第一、二行诗歌,尽情地倾诉你的忧愁、你的痛苦吧。
③自由吟诵,表达情感。
④指名吟诵,师以评价代引导。
(4)夜半钟声化忧愁。
孩子们,从这两行诗里,又有哪些字词能让你体会出诗人孤独、忧伤的情绪呢?
A.入声字“客”的哽咽,让我们仿佛能听到客居他乡、漂泊异地的张继心底的哭泣。
然而,不光是这样,让我们静下心来,和愁绪满怀、难以入眠的张继一起倾听——(钟声缓缓响起)
一声!一声!又一声!这清越空灵的寺庙钟声啊,声声敲打着诗人的心灵,声声过滤着诗人的愁绪,声声抚慰着诗人的忧伤。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孩子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接着“张继啊张继”,写一写钟声的诉说吧。
B.生自由发言,师相机评价。
C.总结:是呀,尽管客居他乡的落榜诗人愁绪万千,也没有了明月相伴,然而,有了这空灵庄重的钟声相伴,万般愁绪终归于平静了,所以全诗以平声字“船”结尾。一起吟诵这两行诗歌吧。
3.吟诵全诗。
同学们,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多少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走进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师生齐读《枫桥夜泊》)
六、拓展:钟声悠悠情满天
1.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笔下悠悠回荡。
听,张继之后,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课件出示诗句,师生齐读诗句。)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听,八百多年过去了,这怀念的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课件出示诗句,师生齐读诗句。)
几度经过忆张继,
乌啼月落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这温暖的钟声在当代诗人陈小奇的笔下悠悠回荡——(课件出示诗句,师生齐读诗句。)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2.孩子们,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寺庙,是哪座寺庙?
来到寒山寺,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是谁?
想到张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吟诵一首诗,那就是《枫桥夜泊》。
来,我们一起吟诵——
(师生集体吟诵《枫桥夜泊》)
穿越千年的母语的声音,让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百年;穿越千年的母语的声音,让你对寒山寺的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寒山寺相隔千万里。同学们,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吟诵的力量!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