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同行
2014-07-19宿强李建荣
宿强 李建荣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尚美教育”的极佳载体。尚美学堂,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文中的美育因素,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美育,实现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正行,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获得美的感染、美的熏陶、美的浸润、美的启发、美的成长。教师在解读、使用、驾驭教材的时候,要精心选取教材中的“美”的成分,对学生施加“尚美”影响,不仅要反复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准确吃透教材,还要用儿童美学的眼光去审视教材、解读教材、整合教材。在尚美育人的过程中,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尊重不同学生对美的不同理解,不把教师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还孩子本真的对美的追求和憧憬,实现对全体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具有多元美育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效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从感受自然美、弘扬人性美、领会艺术美、欣赏遣词美、领悟结构美、体验创造美等方面,凸显了语文特有的尚美育人魅力。
一、感受自然美
大自然有着神奇的魅力,有神秘的语言,有神圣的地位,有神化的形象。我们让学生从大自然的迤逦山川中,去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从而使学生对大自然产生敬畏,引发赞誉。如,学习《三峡之秋》,我们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几个不同时间段景色美丽变化的句子,使学生不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同时体会到作者观察的细腻、独到与深刻。利用《雅鲁藏布大峡谷》,引导学生了解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奇特的地形,进而想象出雪峰、江水、云雾、绿树的景象,去感受“大拐弯”的神奇、隽永、鬼斧神工,再联系关于大拐弯的传说,联想到少数民族的文化、动人的故事,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大峡谷的有情有义。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不仅让学生知道小兴安岭景色诱人,还知道那里物产丰富——是大花园,是巨大的宝库。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九寨沟》《索溪峪的“野”》《西湖的绿》等文章进行友情链接,让学生进行群文阅读,促进了学生对祖国各具特色的山水、风光、人情、故事的认识和欣赏,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起了对大自然、对祖国秀美河山的敬仰和神往之情。
二、弘扬人性美
从课文中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庄严与伟大、正义与崇高、平等与自由、友爱与情义、劳动与斗争,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的各种物质成果、丰功伟绩,从而弘扬人性美。如《生死攸关的烛光》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这一点,学生是好理解的。但是,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德国军官没有一点儿人性的话,小女孩杰奎琳还有机会拿走即将燃完的蜡烛吗?还有可能保住危在旦夕的情报吗?在德国军官看到杰奎琳的那一眼起,他就想到了自己与杰奎琳年龄差不多的女儿,于是对杰奎琳没有了戒心,忘记了自己本来的职责。我们可以想象到此时的德国军官应该是已经沉浸在与小女儿在一起的温馨、甜蜜中,沉浸在与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中,从而显现出了哪怕是入侵者也有的基本人性,所以杰奎琳的计划终于得以实现。又如《献你一束花》是冯骥才的作品,透过体操运动员在平衡木上因失手与冠军失之交臂,却迎来服务员真情的鲜花的故事。文章结尾“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们领悟到了社会不但有胜利的赞赏美,还有残缺的遗憾美。只要你付出真心,就会获得他人的赞美和欣赏。
三、领会艺术美
文章是作者复杂内心的艺术表白,作者都喜欢用自己最喜欢的艺术形式来呈现情节,塑造形象,表达观点,再现情感。如《黑孩子罗伯特》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要是丽莎死了,岂不是永远见不到她了吗?呃,天哪!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教师在组织学生分组反复阅读、思考、讨论后,学生们的精彩理解让人为之叫好!
小组1:
生:我们组认为“要是丽莎死了,岂不是永远见不到她了吗?”是一个反问句。我们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不用陈述句直接表达,而要采用反问句来写呢?
师:是啊!这的确是一个反问句,那谁能告诉我们这个反问句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要是丽莎死了,肯定就永远见不到丽莎了。
师:是这个意思。那这里作者究竟为什么要用反问的手法来表达呢?
生: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更强烈。
师:那在这里是表达了怎样强烈的情感呢?
生:这句话强烈地表达出了罗伯特对丽莎的担忧!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你能把那种对丽莎强烈的担忧以反问句的形式读出来吗?
小组2:
生1:“呃,天哪!”这里为什么要用“呃”这个语气词?
师:是啊!“呃”和“天哪”都是语气词,这里怎么要用两个语气词呢?会不会显得有点啰嗦?
生2:我认为不会!用两个语气词更能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此时的罗伯特对丽莎的病情是多么担心,可以说担心到了极点!听我读读吧……
师:你的体会到位,你的朗读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此时罗伯特的担忧之情,也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那满脸忧郁的罗伯特。
小组3:
生:“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为什么要用三个“不能死”?只用一个不行吗?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用一个可以吗?
生:三个“不能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更能使我们感受到罗伯特是多么不想让丽莎死去啊!我们从中还可以感受到罗伯特对丽莎的不舍!
师:是的,作者利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加深了读者的感受,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值得我们学习。
小组4:
生:我发现在“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中,前两个“不能死”后面用的都是“,”,而最后一个“不能死”后面用的是“!”。同样的用语,为什么标点符号却用得不同呢?
师:你太会观察了,真是个会思考问题的孩子!是啊,这是为什么呢?
……
师:你们真是一群了不起的孩子!不仅会针对文章的用词用句发现问题,连标点和修辞手法也成了你们质疑的对象。学习语文就该如此反复地抓住文章的字、词、句等去拷问,把自己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去思考,去理解。你们能真正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悟人物的真实情感,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啊!
四、欣赏遣词美
自古就有“一字之师”的说法。在一个句子里,有时换一个适当的词语它的意境就完全变了,深邃了,耐人寻味了,这就是遣词之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用得精美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味其精当,欣赏其绝妙,自然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感受到作者表达出的浓浓情感,也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神韵之笔以及富有内涵的文化修养之美。
如,“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是《语言的魅力》一文中的一句,粗略一读,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但细细想来,就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一个盲人乞丐为了向过路行人乞讨,在身旁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过路人很多,但不见有几个人给钱。后来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在盲人的牌子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盲人便获得了不少路人的援助。学生们通过细细咀嚼、大胆想象当时的情景,领悟到了此中的神奇与绝妙,领悟到了语言艺术的魔力与美!可见,文章的耐人寻味之处常常隐藏在人们的不经意间,这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细心琢磨、深入体味的,其琢磨、体味的过程就是欣赏作者遣词美的过程。
《飞夺泸定桥》有这样一个句子:“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这句话,再勾出“拿”“背”“带”“冒”“攀”“冲”等描写战士动作的词,并让学生结合插图说说哪个词用得最好,为什么。学生细细品味,然后纷纷发表意见,说出“冒”“攀”“冲”三个动词用得最好,因为从这三个词中分别体会到了红军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体会到了过桥的艰难及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到了红军对敌人的仇恨和不可阻挡的气势。学生通过对词的咀嚼、品味,充分感受到英雄们的壮美形象,并通过激情朗读展示出来,升华了主题和美的内涵,收到了理解壮美的教育影响。
五、领悟结构美
学习一篇文章,除了整体感知其内容、主旨、风格特点、语言艺术外,还应特别关注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领略文章独有的结构美,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如在学习《桂林山水》时,学生们很快就发现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方式谋篇的。作者用 “桂林山水甲天下”开头,又用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形成了十分讲究的首尾呼应。中间两段先写漓江的水,再写桂林的山。两段的句群关系基本一致,都是用反衬的手法开头,接下来用排比句写出水和山各自的特点。学生们在研读中还发现,课文第二、第三两个自然段是不能调换顺序的,是因为作者“荡舟漓江”,自然应该由近及远,先写水,再写山。在这样的理解之后,他们还发现最后一段最值得咀嚼。因为前面写的漓江水和桂林山虽然特色鲜明,但那水比起九寨沟的水也算不上什么,那山比起“五岳”也没什么稀奇,人们早就总结过“九寨归来不看水”“黄山归来不看山”。正是由于最后一段写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才使得桂林山水相依、相托、相衬,才有“甲天下”的美誉。学生如此感知文章材料的选择,感悟课文结构的完美,他们想不尚美都难呀!
六、体验创造美
在默读中自悟,在朗读中体悟,以读代讲,从反复的咀嚼、朗读中悟出文章的表达方法,从而学习作者精妙绝伦的表达技巧,让学生学以致用,把写作方法迁移到他们表达的所闻、所见、所想、所感中,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如,学校开展菊花种植活动后,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这次种植菊花,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次的菊秧刚出土,就被那可恨的老鼠给齐根咬断;第二次,在我的关照下,菊秧长得稍高一些,谁知又被那可恶的老鼠咬得只剩下一截菊茎;第三次,我把菊秧用罩子罩住,哪知又被炎热折腾得奄奄一息;最后,我不得不花钱买回一盆菊秧精心照料起来,就像关心我的特别好的弟妹一样,才有了今天大家能见到的并不算茁壮的菊花,但我已是心满意足了。因为我有了太多的收获,有了对菊花进一步的认识,有了对生命发自内心的敬畏,有了对遭受灾难的人们的无比同情……是啊!‘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在学了现代诗《妈妈的爱》后,学生这样写诗:“有个晚上,我睡着了,不小心把被子蹬到了一边,妈妈悄悄给我盖好被子。妈妈的爱是细心的呵护!”“一个很冷很冷的冬日,我冒着雪花顶着寒风回到家,脸颊和双手都冻得通红。妈妈摸摸我的小脸,然后握住我的手,使我的双手很快暖和起来。啊!妈妈的爱是温暖的火炉!”看见二年级学生写出如此好的作品,我们怦然心动,多有诗情画意呀!这不正是幼童尚美的最好印证吗?
我们的语文课还关注提问的艺术美、理解的深度美、设计的流畅美、讲述的生动美、朗读的韵味美、思考的多维美、知识的运用美、评价的多元美等尚美要素,用多元的尚美手段与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尚美教育。做个尚美的教师,在尚美的召唤下,我们的教育就会开出璀璨的花朵。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成华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