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教学知识迁移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014-07-19朱国峰
朱国峰
摘 要:迁移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迁移规律对于当今素质教育强调的“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中学政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迁移规律,可以使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并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素质教育;迁移;政治教学;措施
素质教育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心理基础就是迁移。迁移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一个教师,研究并掌握迁移规律,对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都知道,掌握英语的人学习俄语就比较容易,会骑自行车的人比不会骑的人学开摩托车要容易一些。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与此相反的现象,如学汉语拼音对有些英语字母语音的学习常常发生干扰,习惯于右脚起跳的跳高技能对掌握左脚起跳的撑竿跳高也有干扰作用。这些现象都是迁移。
一、影响中学政治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及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迁移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从哲学的角度讲,是因为客观事物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因此,人的知识、技能也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人在解决新问题时总是要利用其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因而迁移也就成为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首先,只有通过迁移才能使已有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检验、深化和充实。其次,迁移也是由知识、技能的掌握过渡到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
1.迁移的分类
迁移有两种:先前的学习促进以后的学习叫正迁移,妨碍以后的学习叫负迁移。已有的知识、技能在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得到利用,从而产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这就是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所产生的正迁移现象。这种迁移现象,既表现在同学科之间,如学好哲学有利于学好历史或语文写作,也表现在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之间,如学好了经济常识第一课关于商品经济的基础理论,对学习经济常识整本书的内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负迁移现象表现在学生新旧概念、新旧知识互相混淆,因而产生干扰现象。如不正确的书写方式形成习惯以后就难于纠正,这是旧技能对形成正确书写技能的干扰。过分迷恋于课外活动的学生往往难于形成课内的学习兴趣,这是学习态度间的干扰现象。负迁移一般是暂时的,经过训练是可以克服的。
2.影响政治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第一,学习对象间的共同因素。共同因素是实现正迁移的基本条件,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1)学习内容上共同因素多,正迁移就明显。如哲学的学习,掌握了唯物论,对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学习帮助很大。
(2)学习方法上共同因素多,正迁移也明显。如记忆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假如学生在高一学经济常识时掌握了一种较好的记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方法,则其在学习哲学和政治常识时,会充分利用这一方法,迅速而有效地记住一些必须记忆的内容。
(3)学习态度的共同性也会影响迁移,如果学生在政治学科的学习中养成了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则这一良好学风会表现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上。
第二,原有知识的概括水平。共同因素是迁移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原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概括水平低,迁移就会遇到障碍。如在初中阶段学好了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这一基本原理,就会对高中政治课的学习产生正迁移影响。概括能力之所以会影响迁移,是因为迁移过程必须依据已有知识去辨别当前的新事物。如果概括水平较高,能找出新事物的本质,并把它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这样迁移就较顺利;反之如不能找出新事物的本质,也就无法把新事物纳入到已有知识中去,这就会给迁移带来困难或造成迁移的错误。
第三,认知结构。将学习内容的最佳知识结构以最佳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并最终优化为各种能力,是促进学习积极迁移的重要条件。一个具有良好认知结构的学生总能敏锐地把握各种学习材料之间的结合点,并能由此及彼地进行分类与组合,使获得的知识经验系统化,在学习中容易产生正迁移。相反,具有不良认知结构的学生,获得的知识经验往往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新旧知识容易混淆,容易导致负迁移的发生。如当教师把知识点的学习归纳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时,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自然会按照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不会在思维上产生逻辑混乱。
二、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正迁移能力,防止负迁移发生的措施
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正迁移能力,使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应使学生努力学好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并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正迁移,防止负迁移的发生。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在学习基础知识时注意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是产生学习迁移的前提条件,要培养学生的正迁移能力,应尽量联系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寻找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不但可以理解掌握新知识,也可以复习旧知识,还可以加深对新旧知识的理解,避免新旧知识间的干扰。
例如:《经济常识》下册第11页在讲述财政问题时,认为“财政支大于收,意味着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这种状况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教师在讲述这一问题时,可联系《经济常识》上册第22页“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及上册第52页“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就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的论述。这样不但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通货膨胀的含义,把握通货膨胀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正迁移能力,而且也防止了前后知识点之间的干扰——克服了负迁移的发生。
2.强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
原有的知识越具有概括性,正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在政治教学中应把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作为学习的重点。中学政治课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构成的,搞好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必须准确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原理的精神实质和适用范围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学习概念、原理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形成正迁移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有效地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例如: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说,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决定的。
A.生产力状况B.产业结构
C.所有制结构D.消费结构
答案选A。
该题考查的是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这里包含着两个基本原理,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生产关系的三个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根本原因,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着分配制度的性质是直接原因。如果把这道题目改成: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那就应该选C了。因此,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生产关系的三个基本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既可以完成正迁移,又可以防止负迁移的发生,做起题目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3.采用启发、联想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完成学习迁移
启发与联想是对促进学习有效迁移有很大作用的教学方法,因为这两种方法均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有很“相似的地方”,即相关系数很大,因此可充分利用原有知识,帮助学生区别、理解、掌握新知识,从而促进迁移的有效发展。
比如:在教学“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节时,笔者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并提出问题。有的学生在复习与阅读过程中,在以前所学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某一客观存在的事物为什么只能这样发生发展,而不会那样发生发展”“有没有杂乱无章的,无规则的运动的物质”等问题。笔者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列举了大量事例,启迪学生进行进一步地探索,积极主动且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和回答,从而达到巩固旧知、探索和掌握新知识之目的。通过认真地讨论,学生大都认识到:任何事物的运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即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人们在规律面前不能为所欲为,但也不是消极被动的,规律是完全可以被人认识并利用的。只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就可以达到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之目的。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很轻松地理解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及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两个新的知识点。
4.运用比较方法,克服负迁移的发生
比较就是在思想中将各种事物或将个别部分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和关系。在学习中应用比较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分析不同概念、不同原理的异同,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有许多相近的概念或原理,其虽本质不同,但有其共同点,在教学中若忽视这些概念或原理之间的混同性、交错性干扰,势必会产生负迁移。因此教学中要针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原理,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理清这些概念和原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政体和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等,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判断、评价和矫正,从而提高辨别能力,防止因基本概念或原理混淆而造成学习的负迁移。
5.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学习迁移
能否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选择合适的教学主线索,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围绕主线索串联成体,建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并能根据知识网络随时唤醒与新授知识相关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正迁移。
比如:对于高中阶段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块内容,学生普遍反映经济常识内容不成体系,记忆和理解都比较困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围绕第二课“现代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这一主线索,把全书串联成体,形成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知识体系。具体的做法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把第二课和第一课串联起来;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而从第三课到第八课很多内容在讲国家宏观调控的具体表现及其手段,同时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一般特征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特有特征,而从第三课到第八课很多内容在讲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内的表现——把第二课和第三课到第八课串联起来。这样,学生就把全书围绕“现代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这一主线索,串联成体,形成了有关经济常识方面系统的知识体系。
总之,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迁移规律,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强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通过启发、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学习的正迁移能力,防止负迁移的发生,这不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对提高学生演绎、归纳、综合等能力,提高考试成绩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金华林.用哲学思维挖掘政治知识的隐性联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8).
[3]王恒富.政治课课堂教学与“心理效应”[J].政治课教学,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