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2014-07-19喻春梅
喻春梅
摘 要:最近几年,由于国家对各项人才的大量需求,对大学生进行扩招,虽然高校扩大招生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实现上大学的梦想,但是事物总是呈现有利也有弊的两面,大量大学毕业生的出现,导致了就业困难问题的出现。本文就主要分析了最近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及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对策探究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据资料统计,2014年我国有高校毕业生700万人次,其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快占了一半,达到300万人次,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成为了我国的主要劳动力,因此他们合理的就业将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目前由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毕业人数太多,导致了就业率下降。据统计,2003年底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才达到55%;到2004年,由于国家的大学扩招,毕业人数增加,出现了僧多粥少的现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61.3%,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降低到40%。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都远低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社会因素。国家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还有待完善,虽然国家曾经出台了一系列增加就业的措施,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政策与经济的发展还不能达到同步,社会的人才分布不均,没有做到合理化的配置。如沿海地区及一些大中城市,人才就较为密集,而一些偏远山区,就没有人才的配置,这也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社会上许多人对高职院校产生偏见,因为高职院校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所以人们会认为他们的办学能力有限,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会比较低,这也影响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选择。大部分用人单位会选择普通高校毕业的本科生,他们对文凭很看重,认为高职院校出来的学生普遍素质较低,这也浪费了大量的高职院校毕业的人才。
2.学校因素。除了社会因素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外,高职院校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因为学校是从中专升格而来的,所以比较重视理论的教育,而忽略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很难适应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其次,许多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还不够强大,大部分学校还沿用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跟不上时代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再次,由于学校缺乏专业的信息系统与社会用人单位的信息沟通,导致信息缺乏,增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3.学生因素。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普遍高职院校的学生不是没有就业意识,就是就业观念太不切实际。许多学生喜欢进大城市的大企业,但是这些大城市的大企业又会选择专业对口或者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这样高职院校的学生总是高不成、低不就,导致了就业困难。另外,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有自卑心理,认为没有考上普通大学,有一种挫败感,他们在选择工作时会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在面对用人单位时表现出来的都是自己的自卑感,这样就很难在众多的面试选手中脱颖而出。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建议和意见
1.国家落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面对现今社会出现的就业困难的局面,国家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根据社会需求制定适合经济发展的教育政策。一方面,要保护现有的高职院校;另一方面,要注重研究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同时还要发布一些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就业。各大城市也要改变对高职院校的偏见,不能一味地看重文凭,要对所有应试者一视同仁,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选择,这样才能为高职毕业生创造出良好的就业环境。
2.学校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高职院校要调整原先的教学方法,调整培养结构,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市场对不同人才的需求,适应经济的发展,制订一套完整的办学方法,打破原先的自我封闭的办学模式,与社会接轨,加强社会就业信息的传递,让更多学生了解社会,也让用人单位了解更多自己需要的人才,做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顺利沟通;要向毕业生大力宣传艰苦奋斗、扎根基层的思想,让学生主动到社会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努力拼搏。
3.学生应制订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加就业几率。高职院校的学生首先要自信,要觉得自己是最棒的,不能因为自己是高职院校毕业的,就“破罐子破摔”;要勇于面对困难,只有经历过挫折,才会成长;要确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要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经常调换工作;要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不能太看重薪水报酬,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分阶段实现自己的理想,由低级工作做起,然后积累经验,扩展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才能更踏实、更自信地就业。
参考文献:
[1]孙立民,刘丽彤.职业生涯规划视野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探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1).
[2]刘海滨.新时期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