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需要专业素养的滋养
2014-07-19刘须锦
刘须锦
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升,能够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促进自己的职业道德成长。当下,人们探究出的提升师德的路径很多,但从教师成长需要看,通过专业素养提升来促进师德成长,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一、借多元的专业提升,学习师德
当下的学校场域,有关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改革轰轰烈烈,形式多样,但针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似乎仍停留在文件、规范、禁令、条例,或者是落实层面的讲座、征文、演讲、模范报告。其实,师德教育可借鉴专业素养提升的多视角、多渠道策略,化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变自上而下传授为自下而上参与。可以通过读书来提高师德认知,像专业学习一样静下心来读书,不仅读专业书,还要读教育名家传记,感受名家师德风范。可以通过内省来提高师德自律,像专业学习一样勤反思,勤写育人笔记,把师德认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育人过程。可以通过研究来提高师德理论素养,像专业研究一样,把“师德”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研究“立德树人”,如何立,为什么要立,怎样立。研究和反思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最基本方法,同样可以成为提升师德水平的有效方法。
二、蕴丰富的专业内涵,历练师德
师德教育需要行为跟进,化师德教育为行为历练,化师德水平提升于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进程中。对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在课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考核与评价;也在课外——广博的教育视野、精深的专业知识、直抵心灵的人格魅力。立体的素养结构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基石。唯有如此,教师崇高的形象才能真实、具体。另外,显性的专业素养可以彰显内隐的师德内涵。爱是师德的灵魂,优秀的学科教师,是从学科的视角爱学生,用学科的形式爱他人,也用学科的品质来表现自己。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都会通过专业温润生命、提升境界,并回到教育的本身思考,让专业发展成为合乎德性的行为。这是一种专业自助,也是一种师德自律,更是一种生命自觉。
三、用积极的专业影响,引领师德
一般来说,大师必有大德。一些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其称号的表征就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当然,专业素养和师德水平反映在教师个体身上,会有不同步现象。有些专业素养很高,但师德修养仍需进一步锤炼的教师,恰好可以依托专业素养的积极影响,弥补自己在师德方面的不足。例如,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因考虑自己的身份、地位,往往在说话做事方面,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示范作用;即使无法完美表现,也会在自己称号、荣誉的光环下,不得不“收敛”言行,渐渐成为德才兼备的真正的专家。当这种相互建构的积极效应成就自己也成就其团队的时候,教师群体的师德水平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四、寄执著的专业追求,滋养师德
胸怀梦想的教师,肯定是拥有较高专业价值追求的教师,是拥有积极心理倾向、锐意进取的教师。如果透过专业追求的表层,还原其背后的德性意义,就会发现,专业追求的价值已经超越专业的范畴,成为教师的教育信仰、教育信念。历史或当下,哪一位名师或教育家不是在专业追求的过程中走向人性的善和美?最高尚的专业追求,就该是德性的追求;反之,最崇高的德性追求,恰恰表现为教师对专业的真正理解,对教育内涵的深刻把握,对教育目的的执著坚守。“中国材料学之父”师昌绪院士说得好:“真正的专家,是借由深刻的专业视角更透彻地认识整个世界。”我想,一名有专业追求的教师,肯定也能从专业视角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进而认识整个世界。
总而言之,师德和专业相互滋养、相互召唤、相互引领,彼此携手抵达至善。这种至善,应在师德和专业之上,即王国维大师说的“有境界,品自高”。
为师,理应追求这种专业与师德之上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