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确立四种观念 让教育返璞归真

2014-07-19成秋生

江苏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差异评价课堂

成秋生

恢复高考37年来,教、学、考已经成为大家共同认可的教育程式,并仍在被各地、各校沿袭运用着。然而,当我看到许许多多的家长欢天喜地送子女上大学、愁眉苦脸接大学毕业再待业的孩子时,当我看到许多大学生不会煮饭、不会洗衣、不会生活时,当我看到一些年轻人全无同情心、包容心,全无敬畏心、孝敬心,全无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有一些失误。

我们可以找出诸多客观因素作为借口,升学机制问题、就业机制问题、评价机制问题等等。但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存在问题。因此我认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确立四种观念,让教育返璞归真。

一、确立朴素的教育观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朴素的工作。确立朴素的教育观,我们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三个防止”。

1.要坚持“广谱”的人才观,摒弃片面的精英培育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发掘、发现、放大每一个人的潜质,使其成为“养活自己,担负家庭,作用社会”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广谱”的人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占99.9%的“广谱人才”,而千万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0.1%的“精英人才”的打造上。

2.要坚持实用型的基本教育,防止理想化的求全责备。教育应当重视每个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德的培养,重视每个人认知能力、判断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刻意去塑造完美无缺的“圣人”。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也没有所谓的“全才”,一个人与其样样学得皮毛,不如一样学得很精。过去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在讲“社会角色分工不同”,一个人只要找到与其兴趣爱好、知识长项相吻合的岗位,必然如鱼得水,有所成就。所以,教育不要走求全责备的道路,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精“一点”最重要!有了这“一点”,一个人就能生存了。

3.要坚持面向人的一生,防止只看学生的一时。虽然人生几十年可以分为许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责任和使命,但评价一个人,是要看他的一生的,是要看他最后的“句号画得圆不圆”的。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当面向学生的一生,为他的一生提供知识、发展能力,而不只是盯着某个学段、某个年级的任务。即使将人的一生分阶段“考核”,也应该关注这一阶段我们给予了学生多少对一生有益的东西。

二、确立明智的教师观

教师不是“完人”,也不是“全才”,明智的教师应当扮演好三种角色。

1.做“人师”。陶行知先生讲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书做人;学生不应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句话阐明了两个道理。第一个道理:教书固然重要,但教师的表率更重要。如果教师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哪怕教好了书,也教坏了学生!第二个道理:读书不容易,但做人更难。读好了书可以增长知识,但仅有知识绝对不够,“人生之道”至少包括知识、能力和德行。做人师要求我们教师不仅用知识,更要用品德、修养、一言一行来教育影响学生。

孔子也特别强调人师的重要。他说,做人师一要“慎言敏行”,二要“言必信,行必果”,三要“率身正行”。教师“做好人”比“教好书”更重要,这也是我们强调“师德师品、为人师表、敬业奉献”的原因。

2.做“导演”。我们要勇敢地走出教师当演员、学生做观众的教学格局。现在我们的一些课堂上,教师指手画脚、滔滔不绝、自娱自乐、唱独角戏,学生或目瞪口呆,或昏昏欲睡,或心猿意马,这显然不能令人满意。我们要敢于课堂创新,敢于向不科学的教学方式说再见,努力形成“老师围着学生转,跟着学生转,为了学生转”的新格局。

明智的教师,应当自己做导演,让学生做演员。教师先把一堂课精心预设好,把这堂课的“道具资源”准备好,然后引导学生去“唱戏”,指导学生去“唱戏”,鼓励学生去“唱戏”,把舞台交给学生,把主角让给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3.做“导师”。教师和导师虽是一字之差,但性质大不一样。教师往往是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显得很“忙”,总认为他对学生多讲多得、少讲少得、不讲不得,于是就有了拖课、抢课、争课的现象。而导师是教学生学,导师在教的过程中强调“导之以法,让学生受用终生”。

我们要重点把获得真理的方法教给学生,而不是过多地把既有的知识反复灌输给学生。不难看出,教师台上很辛苦,其实是简单劳动;导师貌似轻松,其实有着大智慧。做好导师,需要大量的知识,反复的探索,潜心的研究,真正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寥寥数语,导之以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受用终生。

三、确立大度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校课堂的主角,是教和学的主人。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看看现实中的教育,校长、教师让学生做了多少“主”呢?显然,在让学生做“主”这个问题上,我们是不够“大度”的。大度的学生观应有四个要素。

1.尊重差异。

每个人生来的禀赋、兴趣、性格各不相同,这就是差异。既然差异是与生俱来的,那么我们试图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每一个人就是错误的;想把每个人变成同一个模式是十分可怕的;用同一个方法去教育不同的学生是不科学的。既然人各有异、人各有志,我们就必须尊重差异。

首先要把握差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需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要了解不同人的特点,才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而今天有些教师还没明白这个道理,一本教案天天用、年年用,这样的教育怎么能行?也许有些教师说学生太多,没有条件实施个性化教育。然而我认为,教师能否实施个性化教育,关键在于教的时候,教师有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差异,有没有在心中时刻牵挂每个学生。

其次是鼓励差异,张扬个性。每一个人的个性都是很美的,关键是我们怎样看待。性格倔强,那是一种坚韧之美;性格奔放,那是一种热情率真之美;性格内敛,那是一种严谨精细之美;性格鲁莽,那是一种勇猛刚烈之美。任何一种个性,只要找到适合的位置,就能发挥最大的效益。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是找准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放大每个学生的个性,同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找到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的眼里要充满慈爱,把不同个性的学生视为自己长短粗细不一的手指,去呵护,去珍惜,绝不可做抹杀个性的“刽子手”。

再次要搭建平台,满足差异。既然我们承认差异,就应该为每个学生的差异发展搭建平台。如何搭建呢?没有固定模式,各校可以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因地方文化制宜,不拘一格,百花齐放。例如,学校可以自编教材。大多数学校都有自编教材,但自编教材的思路要进一步拓展:一是不要只是教师编,可以师生合编,甚至可以师生家长合编;二是不要只有一本或几本,可以让学生就感兴趣的内容自己编目录,定提纲,然后再分解到班到人一起动手编出若干个系列;三是教材形式也不一定是“书”,可以是视频节目,可以是游戏项目,也可以是实物展示;四是不要只关注自编教材的使用,同时要把“自编”的过程作为最佳的“教与学”。

既然我们要满足学生的差异,就需要实现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就要让学生有选择余地。

2.放手实践。

教育必须让学生动手,很多道理、很多知识是要做过了、经历过了以后才能掌握的。有些教师实践课上不做实验讲实验,实验考试只要学生能把实验流程写下来就可以得分了,这是极不负责的教学态度!“写出来的流程”是无用的知识,是伪知识。水稻专家袁隆平曾经说过他上中学时的一件事:有一次课堂上老师讲“负负得正”,他听不懂就问老师,老师讲了几次他还没搞懂,老师就不耐烦了,对他说“呆记就行了”。袁隆平说:“从此,我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它能让人更真切地理解理论,体验感悟,明辨真假;实践才能出才干,真才实学是在锻炼中、实践中形成的,在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才是最有用的、最实用的;实践才能有创新,我国要由“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才资源强国”,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关键看有没有创新创造的人,有多少创新创造的人。创新创造的精神需要我们从学生小时候就来培养,创新创造的习惯需要学生从小在实践中养成。

3.留足空间。

有些校长至今还在为规定学生小学每天6小时、初中7小时、高中8小时的在校时间而烦恼,我想这一方面体现了其敬业与勤奋,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糊涂。一所学校的质量好坏,绝不在于一天教与学时间的长短;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也不在于他一天上6节课还是8节课,关键在于教学的方法和效率怎么样。

掌握知识靠读书,靠实践,还要靠悟。实践和悟都是需要时间的,论证一件事、一个学问,需要时间;体验一件事、掌握一项技能,需要时间。我们要给出这样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感与悟的空间。如果每天都把学生压在课堂里满堂灌,是收不到好的效果的,其结果甚至会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给学生留足空间,一要体现在在校时间上,省厅规定的中小学生在校时间,是结合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经过调研论证而制定的,是科学可行的;二要体现在课程安排上,多安排一些活动课、讨论课、体验课;三要体现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安排上,不要讲得太多太满,要让学生就某一个话题探根溯源,各抒己见。

给学生留足空间,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空间。留出空间不是浪费时间,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深的了解,使学生学得更加投入、更加快乐。给学生留足空间,就是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去“认识一域,创新一事,创造一物”。

4.解放课堂。

从1901年到2011年,共出了716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美国有298人,占41.5%。美国教育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美国的中小学课堂是十分自由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站、可以坐、可以走,学生可以选择把自己的桌子是对着老师放,还是对着墙摆。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个性发展很充分。当然,国情不同、文化不同,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别人的课堂,但有几件事我们是可以做的,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开放一点。

(1)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引发一个话题,让学生来尽情地说,不怕学生“胡言乱语”,就怕学生沉默寡言。

(2)鼓励学生质疑。要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观点进行质疑,因为在这个质疑的过程之中,学生必然动了脑筋,必然显出他某一个方面的潜质和才华。不怕学生批评错误,就怕学生不敢批评。学生敢于质疑老师的观点,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

(3)允许学生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伸伸腿、摇摇头、扭扭腰,这有什么不可以的?不一定端坐在课堂上的学生就学得好,也不一定爱动的孩子就学不好,这只是天性而已。校长、教师都要解放思想:课堂不怕活泼多样,就怕死水一潭;课堂一僵,没有质量。

尊重差异、放手实践、留足空间、解放课堂,大度的学生观的这四个要素并不是自由放任,这是一种更高质量的管理,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质量。确立大度的学生观,关键在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勇于放弃过时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走出一条科学、自然、朴实的教学新路,同时还需要教育工作者有开阔的胸怀、包容的心态。

四、确立科学的评价观

毋庸讳言,当前我市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考核评价的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必须进行调整。

1.调整评价标准。保留原有评价标准中常规管理的内容,这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加大安全稳定考核的权重;加大对教师学习情况、研究能力的考核;增加学生的健康快乐情况的评价;增加学生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评价;增加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情况的评价;增加各校为学生张扬个性、差异发展搭建平台、给予机会情况的考核。

2.调整评价主体。今后对学校的考评,主要不是听校长说,还要听教师怎么说,更要听学生说、家长说、社会说,要随机地问教师、问学生、访家长。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受益大与小,只有学生自己知道。

3.调整评价方法。一是充实内容。今后无论是教研室还是各校自行组织的测试,除了学科知识以外,还要注意有机融入创新性、适应性、社会性等要素以及民族精神、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二是注重常规。不看一事一时一幕,要看那些必须长期积淀才能形成的东西。比如说学生是否知道问候别人,是否关心、爱护、宽容他人,等等。要通过调整评价方法和手段,使评价的结果更真实,更实用。

我期待,通过我们的努力,每一所学校里不仅有琅琅的读书声,而且时常传出欢快的笑声、动情的歌声、自信的呐喊声、骄傲的欢呼声。

猜你喜欢

差异评价课堂
相似与差异
欢乐的课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写字大课堂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