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中游戏教学的地位与施行
2014-07-19鄢蕾张诗雨
鄢蕾+张诗雨
摘 要:游戏教学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够减轻学生学习英语时的紧张感。为了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语言环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目前,虽然小学英语游戏的相关教学研究蓬勃发展,但是由于其在课堂上的运用时间不长,且教师在运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游戏教学方法仍需要进一步改进。本文对英语游戏教学进行了整理和思考,阐明了小学英语教师某些认识上的误区。
关键词:小学英语;游戏教学;认知偏差
小学英语课堂游戏教学是一种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游戏,尽量把单调乏味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让学生容易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内容,尽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运用英语的教学方式。游戏教学是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是一种广受学生欢迎又能较好提高后进生信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与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紧密相连。游戏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场景,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英语交流,为学生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提供了机会。学生在游戏中为了快乐玩耍或者取得胜利,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并且注意英语在游戏中的运用。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学生不仅得到了乐趣,减少了刚进行英语学习时的紧张感,而且语言能力在一个愉悦的氛围中得到练习提升。
二、英语课堂中游戏教学的设计
1.游戏教学应实现玩具和学具一体化
小学生大多处于6~12岁这个特殊认知性的年龄阶段,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真正的内部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他们的学习起到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变换游戏工具,努力实现玩具和学具的统一,做到游戏教学材料具体形象趣味足,并且和教学内容要求统一。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出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原创“学习工具”,教师还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获得新的知识。
2.游戏教学不仅要注重过程还要注重结果
游戏和教学游戏在保证参加者的内在动机上是一样的。尽管游戏教学是教师安排的,但是它的根本目的是利用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把握、技能的发展和情感的培养,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和目的转变为游戏的内容和规则,一旦双方达到巧妙的结合,学生就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理满足,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将不仅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也能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一举两得。
3.游戏本身要有启发性
游戏教学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开发。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好玩、新颖、能够吸引学生的游戏,比如用幻灯机展示几个几何图片让学生猜,学生有的把三角形猜成了相框、金字塔、屋顶等,有的把圆形猜成了苹果、足球、闹钟等。学生可以利用掌握的词汇充分激发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种游戏可以在课堂中反复运用、不断变换新花样。学生玩学结合,教学效果显著,受到学生的喜爱。
教师要充分把握游戏难度以达到游戏的启发性,尤其是对那些成绩稍差的学生,在游戏中,教师可以给予一定提示,鼓励学生学会思考、积极参与、协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参与意识。而对于那些英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适当提高游戏的难度。
4.游戏规则要明确,有可操作性和激励性
游戏规则规定了整个游戏过程,是成功完成游戏的保证。所以,教师设计游戏时要设计好游戏规则,并且努力实现游戏规则的简单明了。为了避免游戏中教师重复游戏规则、浪费游戏时间而破坏学生兴趣,导致学生对游戏本身失去乐趣和主动性,就要求教师在游戏开始前阐明游戏规则要求,说清奖惩细则,让每个学生都清楚。此外,游戏的规则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激励性。例如对于3B第一单元,复习学习用品单词如书包、书、尺子、笔等时,就可以组织学生玩猜测游戏。每组有3次机会,时间在15秒钟以内。第一次猜对得到三分,第二次猜对得到两分,第三次猜对得到一分。这种形式的规则可以在确保游戏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游戏本身对课堂教学的过多占用,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到游戏活动中,很好地调动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由于小学生处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并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活泼好动、很少害羞的年龄阶段,所以游戏教学的方式可以更加直观有效地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游戏教学的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其中而不再是单纯的教师独白,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鲁子问.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11.
[2]木英.大学英语教学[J].学术理论与探索,2012(6).
[3]吴也.显著教学的基本博弈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