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2014-07-18李玉刚盖红梅王瑞英齐军山张继余
李玉刚 盖红梅 王瑞英 齐军山 张继余
摘要:对4种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的田间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48%毒死蜱乳油20 mL(666.7m2用量,下同)喷雾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第3天的防治效果达到87.5%;其次是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 5 g和25 g/L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5 mL,药后第3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7%和77.1%;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20 g的同期防治效果为68.9%。因此,防治小麦蚜虫推荐使用48%毒死蜱乳油,666.7m2用量20 mL,对水50 kg喷雾。
关键词:小麦蚜虫;毒死蜱;吡虫啉;高效氟氯氰菊酯
中图分类号:S482.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5-0107-02
小麦蚜虫(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俗称油虫、腻虫、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自然条件下,温、湿度对小麦蚜虫发生和消长起主导作用,温度13~25℃、相对湿度40%~80%范围内,有利于麦蚜大发生[1],此期正处于小麦扬花、灌浆期。小麦蚜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但随气候变暖,大部分病虫害发育历期缩短、危害期延长,害虫种群增长力增加、繁殖世代数可比常年增加1 代[1]。
由于当前抗麦蚜的品种资源匮乏[2],因此,及时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小麦蚜虫对确保小麦丰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在田间比较4种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筛选出效果好的药剂,为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济麦20;供试药剂见表1。
1.2试验设计
试验在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城阳试验基地进行。共设5个处理(如表1),小区面积27 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施药时间和次数根据麦蚜发生情况进行,在扬花灌浆初期,百株蚜量超过500头时,对水均匀喷雾,以筛选最佳的小麦蚜虫防治药剂。
表1试验处理
处理1药剂1666.7m2用量11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 5 g2125 g/L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15 mL3148%毒死蜱乳油120 mL41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20 g51空白对照,喷清水150 kg
1.3喷药处理及蚜虫调查、产量统计
5月20日进行药前蚜虫计数,2013年5月21日进行喷药处理,药后第1、3、7、14天各定点调查1次蚜虫数量。调查和计算方法按照农业部药检所制定的《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4]进行。调查时,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固定10个单茎,调查蚜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小区全收测产。
1.4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软件[5]对虫口减退率和小麦产量进行统计分析,多重比较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
2结果与分析
2.1喷药前后蚜虫数量变化
药前蚜虫调查结果表明,各处理小麦单茎蚜虫数变幅为27.03~34.62头,方差分析表明喷药前5个处理的蚜虫数无显著差异。
药后第1天,处理3的虫口减退率最高,为79.46%,是空白对照虫口减退率的4.2倍;处理1、处理2、处理3之间的虫口减退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处理4;所有药剂处理的虫口减退率都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药后第3天,处理3的虫口减退率最高,为93.92%,空白对照(51.43%)最低,所有药剂处理的虫口减退率都显著高于空白对照,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表2)。喷药后第7天和第14天调查的所有药剂处理和空白对照的虫口减退率都在97%以上,这可能与5月26日的大雨有关。
2.2不同药剂处理的蚜虫防治效果分析
由图1知,处理3的防治效果在药后第1天(74.7%)和第3天(87.5%)均最高,尤其是药后第3天,喷药效果明显高于其他喷药处理,尤其高于空白对照。其次是处理1和处理2,其在药后第3天的蚜虫防治效果分别为79.7%和77.1%。
图1不同药剂处理的蚜虫防治效果
2.3不同药剂处理小麦的产量分析
由表3看出,不同处理间的产量有差异,处理1每666.7m2产量最高,为410.9 kg,其次为空白对照,处理2的产量最低。但不同处理间产量差
处理1666.7m2产量(kg)11410.90±22.47 a21349.97±44.55 a31353.43±45.30 a41382.00±20.99 a51390.15±19.68 a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推测蚜虫在小麦叶片和穗上的时间比较短,未对小麦产量造成较大影响。
3讨论与结论
本试验对4种小麦蚜虫杀虫剂进行了田间防治效果的比较。从蚜虫数目变化来看,药后第1天和第3天,所有药剂处理的虫口减退率都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其中48%毒死蜱乳油666.7m2用量20 mL(处理3)喷雾的小麦蚜虫虫口减退率最高,显著高于空白对照,但与25 g/L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666.7m2用量15 mL(处理2)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666.7m2用量 5 g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由于在试验期间,5月26日降暴雨,对第7天和第14天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试验中统计了药后第1天和第3天的蚜虫防治效果,其中处理3效果最好,在药后第3天,达到了87.5%,其次是处理1和处理2。本试验的结果比采用杀虫剂对花生拌种或包衣的防治效果好[5],但是不及李秀清[6]采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的防治结果。
从不同药剂处理的小麦产量来看,产量最高的为处理1,其次为空白对照,但是所有处理(含空白对照)间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这可能也与试验期间较大的降雨有关,后期蚜虫没有大量发生,导致处理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
因此,结合防治效果和产量,建议在小麦蚜虫普遍发生时,666.7m2使用48%毒死蜱乳油20 mL对水50 kg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霍治国,李茂松,王丽,等. 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0):1926-1934.
[2]赵玖华, 尚佑芬, 王升吉, 等. 152 个黄淮地区小麦主要品种( 系) 的多抗性鉴定[J]. 麦类作物学报,2007,27(6):1123-112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79部分,GB/T 17980.79-2004[S].
[4]齐军山,辛志梅,李林,等. 应用SPSS软件进行农药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2008(7):100-104.
[5]李晓,鞠倩,赵志强,等. 4种杀虫剂对花生蚜虫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 山东农业科学,2013,45(4):93-95,136.
[6]李秀清. 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防治小麦蚜虫药效试验研究[J]. 北京农业,2007(1):29-30.山 东 农 业 科 学2014,46(5):109~112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山 东 农 业 科 学第46卷第5期刘玉卿,等:endprint
摘要:对4种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的田间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48%毒死蜱乳油20 mL(666.7m2用量,下同)喷雾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第3天的防治效果达到87.5%;其次是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 5 g和25 g/L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5 mL,药后第3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7%和77.1%;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20 g的同期防治效果为68.9%。因此,防治小麦蚜虫推荐使用48%毒死蜱乳油,666.7m2用量20 mL,对水50 kg喷雾。
关键词:小麦蚜虫;毒死蜱;吡虫啉;高效氟氯氰菊酯
中图分类号:S482.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5-0107-02
小麦蚜虫(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俗称油虫、腻虫、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自然条件下,温、湿度对小麦蚜虫发生和消长起主导作用,温度13~25℃、相对湿度40%~80%范围内,有利于麦蚜大发生[1],此期正处于小麦扬花、灌浆期。小麦蚜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但随气候变暖,大部分病虫害发育历期缩短、危害期延长,害虫种群增长力增加、繁殖世代数可比常年增加1 代[1]。
由于当前抗麦蚜的品种资源匮乏[2],因此,及时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小麦蚜虫对确保小麦丰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在田间比较4种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筛选出效果好的药剂,为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济麦20;供试药剂见表1。
1.2试验设计
试验在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城阳试验基地进行。共设5个处理(如表1),小区面积27 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施药时间和次数根据麦蚜发生情况进行,在扬花灌浆初期,百株蚜量超过500头时,对水均匀喷雾,以筛选最佳的小麦蚜虫防治药剂。
表1试验处理
处理1药剂1666.7m2用量11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 5 g2125 g/L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15 mL3148%毒死蜱乳油120 mL41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20 g51空白对照,喷清水150 kg
1.3喷药处理及蚜虫调查、产量统计
5月20日进行药前蚜虫计数,2013年5月21日进行喷药处理,药后第1、3、7、14天各定点调查1次蚜虫数量。调查和计算方法按照农业部药检所制定的《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4]进行。调查时,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固定10个单茎,调查蚜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小区全收测产。
1.4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软件[5]对虫口减退率和小麦产量进行统计分析,多重比较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
2结果与分析
2.1喷药前后蚜虫数量变化
药前蚜虫调查结果表明,各处理小麦单茎蚜虫数变幅为27.03~34.62头,方差分析表明喷药前5个处理的蚜虫数无显著差异。
药后第1天,处理3的虫口减退率最高,为79.46%,是空白对照虫口减退率的4.2倍;处理1、处理2、处理3之间的虫口减退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处理4;所有药剂处理的虫口减退率都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药后第3天,处理3的虫口减退率最高,为93.92%,空白对照(51.43%)最低,所有药剂处理的虫口减退率都显著高于空白对照,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表2)。喷药后第7天和第14天调查的所有药剂处理和空白对照的虫口减退率都在97%以上,这可能与5月26日的大雨有关。
2.2不同药剂处理的蚜虫防治效果分析
由图1知,处理3的防治效果在药后第1天(74.7%)和第3天(87.5%)均最高,尤其是药后第3天,喷药效果明显高于其他喷药处理,尤其高于空白对照。其次是处理1和处理2,其在药后第3天的蚜虫防治效果分别为79.7%和77.1%。
图1不同药剂处理的蚜虫防治效果
2.3不同药剂处理小麦的产量分析
由表3看出,不同处理间的产量有差异,处理1每666.7m2产量最高,为410.9 kg,其次为空白对照,处理2的产量最低。但不同处理间产量差
处理1666.7m2产量(kg)11410.90±22.47 a21349.97±44.55 a31353.43±45.30 a41382.00±20.99 a51390.15±19.68 a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推测蚜虫在小麦叶片和穗上的时间比较短,未对小麦产量造成较大影响。
3讨论与结论
本试验对4种小麦蚜虫杀虫剂进行了田间防治效果的比较。从蚜虫数目变化来看,药后第1天和第3天,所有药剂处理的虫口减退率都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其中48%毒死蜱乳油666.7m2用量20 mL(处理3)喷雾的小麦蚜虫虫口减退率最高,显著高于空白对照,但与25 g/L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666.7m2用量15 mL(处理2)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666.7m2用量 5 g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由于在试验期间,5月26日降暴雨,对第7天和第14天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试验中统计了药后第1天和第3天的蚜虫防治效果,其中处理3效果最好,在药后第3天,达到了87.5%,其次是处理1和处理2。本试验的结果比采用杀虫剂对花生拌种或包衣的防治效果好[5],但是不及李秀清[6]采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的防治结果。
从不同药剂处理的小麦产量来看,产量最高的为处理1,其次为空白对照,但是所有处理(含空白对照)间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这可能也与试验期间较大的降雨有关,后期蚜虫没有大量发生,导致处理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
因此,结合防治效果和产量,建议在小麦蚜虫普遍发生时,666.7m2使用48%毒死蜱乳油20 mL对水50 kg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霍治国,李茂松,王丽,等. 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0):1926-1934.
[2]赵玖华, 尚佑芬, 王升吉, 等. 152 个黄淮地区小麦主要品种( 系) 的多抗性鉴定[J]. 麦类作物学报,2007,27(6):1123-112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79部分,GB/T 17980.79-2004[S].
[4]齐军山,辛志梅,李林,等. 应用SPSS软件进行农药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2008(7):100-104.
[5]李晓,鞠倩,赵志强,等. 4种杀虫剂对花生蚜虫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 山东农业科学,2013,45(4):93-95,136.
[6]李秀清. 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防治小麦蚜虫药效试验研究[J]. 北京农业,2007(1):29-30.山 东 农 业 科 学2014,46(5):109~112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山 东 农 业 科 学第46卷第5期刘玉卿,等:endprint
摘要:对4种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的田间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48%毒死蜱乳油20 mL(666.7m2用量,下同)喷雾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第3天的防治效果达到87.5%;其次是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 5 g和25 g/L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5 mL,药后第3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7%和77.1%;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20 g的同期防治效果为68.9%。因此,防治小麦蚜虫推荐使用48%毒死蜱乳油,666.7m2用量20 mL,对水50 kg喷雾。
关键词:小麦蚜虫;毒死蜱;吡虫啉;高效氟氯氰菊酯
中图分类号:S482.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5-0107-02
小麦蚜虫(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俗称油虫、腻虫、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自然条件下,温、湿度对小麦蚜虫发生和消长起主导作用,温度13~25℃、相对湿度40%~80%范围内,有利于麦蚜大发生[1],此期正处于小麦扬花、灌浆期。小麦蚜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但随气候变暖,大部分病虫害发育历期缩短、危害期延长,害虫种群增长力增加、繁殖世代数可比常年增加1 代[1]。
由于当前抗麦蚜的品种资源匮乏[2],因此,及时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小麦蚜虫对确保小麦丰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在田间比较4种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筛选出效果好的药剂,为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济麦20;供试药剂见表1。
1.2试验设计
试验在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城阳试验基地进行。共设5个处理(如表1),小区面积27 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施药时间和次数根据麦蚜发生情况进行,在扬花灌浆初期,百株蚜量超过500头时,对水均匀喷雾,以筛选最佳的小麦蚜虫防治药剂。
表1试验处理
处理1药剂1666.7m2用量11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 5 g2125 g/L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15 mL3148%毒死蜱乳油120 mL41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20 g51空白对照,喷清水150 kg
1.3喷药处理及蚜虫调查、产量统计
5月20日进行药前蚜虫计数,2013年5月21日进行喷药处理,药后第1、3、7、14天各定点调查1次蚜虫数量。调查和计算方法按照农业部药检所制定的《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4]进行。调查时,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固定10个单茎,调查蚜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小区全收测产。
1.4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软件[5]对虫口减退率和小麦产量进行统计分析,多重比较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
2结果与分析
2.1喷药前后蚜虫数量变化
药前蚜虫调查结果表明,各处理小麦单茎蚜虫数变幅为27.03~34.62头,方差分析表明喷药前5个处理的蚜虫数无显著差异。
药后第1天,处理3的虫口减退率最高,为79.46%,是空白对照虫口减退率的4.2倍;处理1、处理2、处理3之间的虫口减退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处理4;所有药剂处理的虫口减退率都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药后第3天,处理3的虫口减退率最高,为93.92%,空白对照(51.43%)最低,所有药剂处理的虫口减退率都显著高于空白对照,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表2)。喷药后第7天和第14天调查的所有药剂处理和空白对照的虫口减退率都在97%以上,这可能与5月26日的大雨有关。
2.2不同药剂处理的蚜虫防治效果分析
由图1知,处理3的防治效果在药后第1天(74.7%)和第3天(87.5%)均最高,尤其是药后第3天,喷药效果明显高于其他喷药处理,尤其高于空白对照。其次是处理1和处理2,其在药后第3天的蚜虫防治效果分别为79.7%和77.1%。
图1不同药剂处理的蚜虫防治效果
2.3不同药剂处理小麦的产量分析
由表3看出,不同处理间的产量有差异,处理1每666.7m2产量最高,为410.9 kg,其次为空白对照,处理2的产量最低。但不同处理间产量差
处理1666.7m2产量(kg)11410.90±22.47 a21349.97±44.55 a31353.43±45.30 a41382.00±20.99 a51390.15±19.68 a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推测蚜虫在小麦叶片和穗上的时间比较短,未对小麦产量造成较大影响。
3讨论与结论
本试验对4种小麦蚜虫杀虫剂进行了田间防治效果的比较。从蚜虫数目变化来看,药后第1天和第3天,所有药剂处理的虫口减退率都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其中48%毒死蜱乳油666.7m2用量20 mL(处理3)喷雾的小麦蚜虫虫口减退率最高,显著高于空白对照,但与25 g/L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666.7m2用量15 mL(处理2)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666.7m2用量 5 g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由于在试验期间,5月26日降暴雨,对第7天和第14天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试验中统计了药后第1天和第3天的蚜虫防治效果,其中处理3效果最好,在药后第3天,达到了87.5%,其次是处理1和处理2。本试验的结果比采用杀虫剂对花生拌种或包衣的防治效果好[5],但是不及李秀清[6]采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的防治结果。
从不同药剂处理的小麦产量来看,产量最高的为处理1,其次为空白对照,但是所有处理(含空白对照)间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这可能也与试验期间较大的降雨有关,后期蚜虫没有大量发生,导致处理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
因此,结合防治效果和产量,建议在小麦蚜虫普遍发生时,666.7m2使用48%毒死蜱乳油20 mL对水50 kg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霍治国,李茂松,王丽,等. 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0):1926-1934.
[2]赵玖华, 尚佑芬, 王升吉, 等. 152 个黄淮地区小麦主要品种( 系) 的多抗性鉴定[J]. 麦类作物学报,2007,27(6):1123-112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79部分,GB/T 17980.79-2004[S].
[4]齐军山,辛志梅,李林,等. 应用SPSS软件进行农药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2008(7):100-104.
[5]李晓,鞠倩,赵志强,等. 4种杀虫剂对花生蚜虫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 山东农业科学,2013,45(4):93-95,136.
[6]李秀清. 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防治小麦蚜虫药效试验研究[J]. 北京农业,2007(1):29-30.山 东 农 业 科 学2014,46(5):109~112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山 东 农 业 科 学第46卷第5期刘玉卿,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