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观察
2014-07-18汪朝春何显森叶晓云徐小燕
汪朝春 何显森 叶晓云 徐小燕
[关键词] β受体阻滞剂;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左心衰竭
中图分类号:R5414;R54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2_0157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228 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已经得到循证医学的肯定,并已在临床广泛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传统用法是在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稳定基础上小剂量开始口服,并逐渐加量至靶剂量。但是,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尚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本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尝试静脉注射艾司洛尔,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住院患者26例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例,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49~75(6571±780)岁;对照组13例,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47~77(6672±850)岁。所有病例均已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缺血性心脏病,美国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为Ⅲ级,且均符合2010年我国颁布的《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标准[1]。不稳定型心绞痛判断标准:(1)48h内反复发作静息心绞痛或梗死后心绞痛。(2)发作时ST段压低>01mv,或持续时间>20分钟。(3)肌钙蛋白阳性(升高小于正常值的3倍,且没有酶谱动态变化)。排除标准:有支气管哮喘病史,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窦性心动过缓、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或发病时血压≤100/60mmHg,心率<60次/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予常规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对照组常规予吸氧、心电和血压监护、硝酸酯类、阿司匹林、他汀类、低分子肝素、利尿剂等治疗48小时。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静脉注射艾司洛尔(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生产),艾司洛尔首剂05mg/kg静脉注射2分钟;随后以005mg/(kgmin-1)持续静脉微泵注入。根据血压、心率变化,每10~20min调整一次剂量,每次递增005mg/(kgmin-1)最大剂量不超过02mg/(kgmin-1)。停药标准:患者急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缓解或出现血压≤90/60mmhg或心率<60次/分时,则停止静脉给药。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缓解时间、临床症状及体征、X线胸片、心电、血压及超声心动图的变化。
疗效判定:有效:急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缓解,肺水肿明显减轻,心功能改善1级以上;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心力衰竭症状缓解率为有效例数/观察例数×100%[2]。
13 统计学处理:用SPSS 15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绞痛缓解时间与心力衰竭症状缓解率比较:治疗组心绞痛平均缓解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力衰竭症状及肺水肿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测值比较:治疗组经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多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3]。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导致急性左心衰竭既有心力衰竭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由心绞痛导致的急性左心衰竭既有在慢性心肌缺血基础上产生的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又有急性缺血导致暂时性和可逆性心肌代谢和功能障碍,促进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心肌收缩力不协调,出现“缺血-心衰”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心力衰竭的治疗除予增强心肌收缩力、利尿、扩张血管等积极改善血流动力学异常外,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改善心肌血供、减轻心肌舒缩功能异常显得尤为重要。
苏文婷等[4]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程中发生以缺血为诱因的急性心力衰竭,在常规抗急性心力衰竭治疗前提下,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采用的艾司洛尔,是一种超短效的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具有起效迅速、半衰期短的特点。由于其起效快,急性心力衰竭发作时可以快速抑制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使升高的血压、加快的心率迅速恢复到基础水平,缓解患者症状,同时,由于其作用时间短,停止静脉注射后药效快速消失,避免了药物蓄积导致的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但应注意不稳定型心绞痛伴发急性左心衰竭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前提是保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动脉血压可满足重要脏器的灌注。并且要在抗心力衰竭、抗心肌缺血等治疗的基础上使用β受体阻滞剂,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5]。
本文入选的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临床上均具有明确的心肌缺血表现,如胸闷、胸痛,心电图有缺血性ST_T改变,同时伴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交感神经兴奋表现。本文观察到在抗心力衰竭基础治疗上加用静脉注射艾司洛尔能更有效减轻心肌缺血,从而迅速缓解其导致的心力衰竭症状,使治疗有效率达9231%。在超声心动图检查所示心功能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
总之,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抗心力衰竭等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静脉注射艾司洛尔,只要掌握好禁忌证和适应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合理用药,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艾司洛尔的应用仅有小样本及个案报道,尚缺乏远期疗效的观察,对艾司洛尔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3):198-208.
[2]张翠萍.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治疗心绞痛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2):242-244.
[3]陈纪林.心绞痛危险度分层[J].中国循环杂志,2001,16(3):231.
[4]苏文亭,黄燕,张宇辉,等.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2,17(1):15-17.
[5]贺丽霞,周琼,窦克非,等.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合并严重左心衰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成功三例[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4):374-375.endprint
[关键词] β受体阻滞剂;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左心衰竭
中图分类号:R5414;R54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2_0157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228 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已经得到循证医学的肯定,并已在临床广泛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传统用法是在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稳定基础上小剂量开始口服,并逐渐加量至靶剂量。但是,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尚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本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尝试静脉注射艾司洛尔,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住院患者26例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例,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49~75(6571±780)岁;对照组13例,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47~77(6672±850)岁。所有病例均已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缺血性心脏病,美国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为Ⅲ级,且均符合2010年我国颁布的《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标准[1]。不稳定型心绞痛判断标准:(1)48h内反复发作静息心绞痛或梗死后心绞痛。(2)发作时ST段压低>01mv,或持续时间>20分钟。(3)肌钙蛋白阳性(升高小于正常值的3倍,且没有酶谱动态变化)。排除标准:有支气管哮喘病史,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窦性心动过缓、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或发病时血压≤100/60mmHg,心率<60次/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予常规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对照组常规予吸氧、心电和血压监护、硝酸酯类、阿司匹林、他汀类、低分子肝素、利尿剂等治疗48小时。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静脉注射艾司洛尔(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生产),艾司洛尔首剂05mg/kg静脉注射2分钟;随后以005mg/(kgmin-1)持续静脉微泵注入。根据血压、心率变化,每10~20min调整一次剂量,每次递增005mg/(kgmin-1)最大剂量不超过02mg/(kgmin-1)。停药标准:患者急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缓解或出现血压≤90/60mmhg或心率<60次/分时,则停止静脉给药。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缓解时间、临床症状及体征、X线胸片、心电、血压及超声心动图的变化。
疗效判定:有效:急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缓解,肺水肿明显减轻,心功能改善1级以上;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心力衰竭症状缓解率为有效例数/观察例数×100%[2]。
13 统计学处理:用SPSS 15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绞痛缓解时间与心力衰竭症状缓解率比较:治疗组心绞痛平均缓解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力衰竭症状及肺水肿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测值比较:治疗组经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多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3]。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导致急性左心衰竭既有心力衰竭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由心绞痛导致的急性左心衰竭既有在慢性心肌缺血基础上产生的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又有急性缺血导致暂时性和可逆性心肌代谢和功能障碍,促进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心肌收缩力不协调,出现“缺血-心衰”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心力衰竭的治疗除予增强心肌收缩力、利尿、扩张血管等积极改善血流动力学异常外,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改善心肌血供、减轻心肌舒缩功能异常显得尤为重要。
苏文婷等[4]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程中发生以缺血为诱因的急性心力衰竭,在常规抗急性心力衰竭治疗前提下,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采用的艾司洛尔,是一种超短效的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具有起效迅速、半衰期短的特点。由于其起效快,急性心力衰竭发作时可以快速抑制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使升高的血压、加快的心率迅速恢复到基础水平,缓解患者症状,同时,由于其作用时间短,停止静脉注射后药效快速消失,避免了药物蓄积导致的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但应注意不稳定型心绞痛伴发急性左心衰竭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前提是保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动脉血压可满足重要脏器的灌注。并且要在抗心力衰竭、抗心肌缺血等治疗的基础上使用β受体阻滞剂,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5]。
本文入选的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临床上均具有明确的心肌缺血表现,如胸闷、胸痛,心电图有缺血性ST_T改变,同时伴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交感神经兴奋表现。本文观察到在抗心力衰竭基础治疗上加用静脉注射艾司洛尔能更有效减轻心肌缺血,从而迅速缓解其导致的心力衰竭症状,使治疗有效率达9231%。在超声心动图检查所示心功能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
总之,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抗心力衰竭等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静脉注射艾司洛尔,只要掌握好禁忌证和适应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合理用药,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艾司洛尔的应用仅有小样本及个案报道,尚缺乏远期疗效的观察,对艾司洛尔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3):198-208.
[2]张翠萍.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治疗心绞痛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2):242-244.
[3]陈纪林.心绞痛危险度分层[J].中国循环杂志,2001,16(3):231.
[4]苏文亭,黄燕,张宇辉,等.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2,17(1):15-17.
[5]贺丽霞,周琼,窦克非,等.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合并严重左心衰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成功三例[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4):374-375.endprint
[关键词] β受体阻滞剂;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左心衰竭
中图分类号:R5414;R54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2_0157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228 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已经得到循证医学的肯定,并已在临床广泛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传统用法是在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稳定基础上小剂量开始口服,并逐渐加量至靶剂量。但是,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尚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本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尝试静脉注射艾司洛尔,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住院患者26例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例,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49~75(6571±780)岁;对照组13例,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47~77(6672±850)岁。所有病例均已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缺血性心脏病,美国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为Ⅲ级,且均符合2010年我国颁布的《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标准[1]。不稳定型心绞痛判断标准:(1)48h内反复发作静息心绞痛或梗死后心绞痛。(2)发作时ST段压低>01mv,或持续时间>20分钟。(3)肌钙蛋白阳性(升高小于正常值的3倍,且没有酶谱动态变化)。排除标准:有支气管哮喘病史,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窦性心动过缓、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或发病时血压≤100/60mmHg,心率<60次/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予常规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对照组常规予吸氧、心电和血压监护、硝酸酯类、阿司匹林、他汀类、低分子肝素、利尿剂等治疗48小时。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静脉注射艾司洛尔(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生产),艾司洛尔首剂05mg/kg静脉注射2分钟;随后以005mg/(kgmin-1)持续静脉微泵注入。根据血压、心率变化,每10~20min调整一次剂量,每次递增005mg/(kgmin-1)最大剂量不超过02mg/(kgmin-1)。停药标准:患者急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缓解或出现血压≤90/60mmhg或心率<60次/分时,则停止静脉给药。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缓解时间、临床症状及体征、X线胸片、心电、血压及超声心动图的变化。
疗效判定:有效:急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缓解,肺水肿明显减轻,心功能改善1级以上;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心力衰竭症状缓解率为有效例数/观察例数×100%[2]。
13 统计学处理:用SPSS 15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绞痛缓解时间与心力衰竭症状缓解率比较:治疗组心绞痛平均缓解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力衰竭症状及肺水肿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测值比较:治疗组经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多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3]。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导致急性左心衰竭既有心力衰竭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由心绞痛导致的急性左心衰竭既有在慢性心肌缺血基础上产生的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又有急性缺血导致暂时性和可逆性心肌代谢和功能障碍,促进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心肌收缩力不协调,出现“缺血-心衰”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心力衰竭的治疗除予增强心肌收缩力、利尿、扩张血管等积极改善血流动力学异常外,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改善心肌血供、减轻心肌舒缩功能异常显得尤为重要。
苏文婷等[4]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程中发生以缺血为诱因的急性心力衰竭,在常规抗急性心力衰竭治疗前提下,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采用的艾司洛尔,是一种超短效的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具有起效迅速、半衰期短的特点。由于其起效快,急性心力衰竭发作时可以快速抑制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使升高的血压、加快的心率迅速恢复到基础水平,缓解患者症状,同时,由于其作用时间短,停止静脉注射后药效快速消失,避免了药物蓄积导致的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但应注意不稳定型心绞痛伴发急性左心衰竭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前提是保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动脉血压可满足重要脏器的灌注。并且要在抗心力衰竭、抗心肌缺血等治疗的基础上使用β受体阻滞剂,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5]。
本文入选的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临床上均具有明确的心肌缺血表现,如胸闷、胸痛,心电图有缺血性ST_T改变,同时伴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交感神经兴奋表现。本文观察到在抗心力衰竭基础治疗上加用静脉注射艾司洛尔能更有效减轻心肌缺血,从而迅速缓解其导致的心力衰竭症状,使治疗有效率达9231%。在超声心动图检查所示心功能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
总之,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抗心力衰竭等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静脉注射艾司洛尔,只要掌握好禁忌证和适应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合理用药,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艾司洛尔的应用仅有小样本及个案报道,尚缺乏远期疗效的观察,对艾司洛尔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3):198-208.
[2]张翠萍.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治疗心绞痛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2):242-244.
[3]陈纪林.心绞痛危险度分层[J].中国循环杂志,2001,16(3):231.
[4]苏文亭,黄燕,张宇辉,等.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2,17(1):15-17.
[5]贺丽霞,周琼,窦克非,等.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合并严重左心衰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成功三例[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4):374-3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