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2014-07-18朱丽清
朱丽清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开篇即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而随着《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出台,“非连续性文本”这个新名词进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视野。第三、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分别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何谓“非连续性文本”呢?这一名称其实来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巢宗祺指出:“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如数据表格、图表和图解文字、广告、地图等。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
一、审视——“非连续性文本”进入语文课程的价值追问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一种现代社会中被广泛应用的阅读元素,在学校各科课程教材中亦有不同比例的呈现,尤以数学、科学、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课程教材居多。然“非连续性文本”被纳入语文课程阅读教学的范畴而非其他课程,又具有怎样的价值意义呢?
1.语文课程肩负的使命使然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提到“非连续性文本”,应是有其背景的:学校教育要紧跟信息时代和国际潮流,使学生具备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为其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这与语文课程的功能与使命相吻合:“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
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非连续性文本”正愈来愈广泛地进入公众生活的视野,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必然成为它所肩负的使命。
2.语文课程本身的性质使然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写作等语文能力。“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简约、形式生动、信息丰富,就其本身而言,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上好载体。有意识地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练习,对发展学生捕捉处理信息的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理应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使之与“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思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序列的构建
课程标准增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目标要求,是必要而及时的。2009年我国上海市参加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三项评价中均排在第一,令人欣喜。但经仔细分析,阅读测试的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四种文本类型中,上海学生在占30%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上得分很低,这说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我国语文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阅读教学内容分布很不均衡。目前,“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样式在语文教材中是严重缺失的,而如何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一线的语文教师也都处于零敲碎打的摸索阶段。面对现状,我们一方面亟待语文教材的重构与完善,一方面也必须廓清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构建有机的阅读训练体系,切实提升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素养。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灵活性和丰富性,目前较难从形式上对其进行有机的分类统整,笔者试图从其功用上作粗放的、非封闭的划分,以期进行具备一定序列的教学。
1.说明性文本
是以应用文体的方式,亦可辅之以图片、图表,对某事或物来进行相对的详细表述,使人认识、了解到某事或物。该类文本一般采用说明性文字,表达准确、科学、清晰,最常见的为说明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简短、浅显的产品说明书、药品说明书等可以作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的首选素材。
2.指示性文本
以符合一定规范或规则的符号、图标、图片及相关文字注释,对相关对象作出标注,对人们从事某项活动、完成某项工作作出关键信息的提示、引领。该类文本一般采用图示为主、文字为辅的形式,直观、明了,在生活中常见的有地图、公交车站牌、楼层分布示意图等。
3.统计性文本
将相关统计结果的数据通过不同形式的图表呈现出来,信息丰富,维度分明,具有连续性文本不可比拟的优势。在生活中常见的有各种统计图表,在数学教材中经常涉及。
4.文艺性文本
与上述三类文本不同的是,这类文本是以艺术的方式,通过对文字、图片的艺术化组合,向人们传递某种文化、理念、思想、精神等。在生活中常见的有绘本、漫画、公益广告宣传画、海报等。
三、实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探微
从课程标准对连续性文本提出的阅读教学目标来看,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解与运用;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要考查的是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和情境获取、分析和解释信息,对新信息作出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如何实施“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依据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目标和建议,笔者试图从以下几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信息提取
“非连续文本”的阅读,主要任务要求之一是寻找信息。基于“非连续性文本”形式的开放性、不规律性,其所表达的信息往往呈现一种多元的、多维的特征。所以,引导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有序地、有机地寻找文本的文字或图表中隐含的信息,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基点。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迅速精准地把握关键信息以及剔除无关的多余信息的能力。endprint
例:《止咳灵说明书》阅读练习(一)
本品适用于感冒、肺热等引起的咳嗽。温开水送服,成人一日一次、每次四片,儿童每次减半或遵医嘱。本品不得空腹服用,服用前后一小时内不得食用酸冷食物。
(1)“本品”指 。
(2)服用该药品有哪些注意事项?至少列举两条。
(3)成人服用该药品的用量是 。
以上三道阅读练习考查的都是学生从丰富的文本中寻找并提取信息的能力,强调的是准确与匹配。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信息筛选能力的培养,注重信息提取精准度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在既定时间内迅速、快捷地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
2.信息分析
信息的筛选、提取有助于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中获取有价值的内容,以作出准确、科学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须引导学生对掌握的信息,作进一步的梳理、分类、归纳,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全面认识和整体把握。
例:《止咳灵说明书》阅读练习(二)
(1)标题上“止咳灵”是一种用于 的药剂。
(2)选择正确的说法,在括号里打上“√”。
止咳灵一般在饭前服用。( )
服用后半个小时不可以喝酸奶。( )
止咳灵一般在饭后服用。( )
服用后半个小时可以喝酸奶。
( )
(3)“遵医嘱”的意思是 。九岁的丁兰咳嗽了,她应该吃 片止咳灵。
以上三道阅读练习考查的是学生在获取信息后对信息的分析、梳理能力,强调的是理解与内化。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文本中有这样的信息:“成人一日一次、每次四片,儿童每次减半或遵医嘱。”而在习题中“九岁的丁兰”显然属于儿童,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理解和内化信息的能力。
3.信息建构
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联系阅读文本中提供的不同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出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结果,或洞悉文本的言外之意,体悟文本的核心旨趣。
以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不仅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更要求学生在理解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信息进行意义建构。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语文课程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从阅读教学资源的利用、阅读教学序列的构建到阅读策略的探索,都尚属于起步阶段。相信,随着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实践,“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亦将风景这边独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