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为儿童的精神成长奠基

2014-07-18谈永康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习作教材作文

谈永康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松江区首席教师,上海市教育学会小语会理事,中国写作学会中小学教学研究分会理事。曾获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小学阅读教学展示评比一等奖。以“教学做讲合一,做幸福教师”为人生梦想,以“语文,为儿童的精神成长奠基”为教育追求,践行教学民主,帮助学生发展,追求教育无痕,逐步形成“不花不累亦不虚”的教学风格。近年来着力建设语文课程,推进“真作文”教改,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在《小学教学研究》等刊物发表教育文章三百余篇,出版《节气里的读写——小学生24节气语文课程》《讲述身边的故事——谈永康老师语文课堂演讲选粹》等书。

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从根源来看,我们对语文学科的理解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所以想再说说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当一个生命呱呱坠地,祖国的语言就随着母乳一起浸染他的身心,日夜哺育他的心灵,所以德国语言学家洪德堡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使用一种语言意味着接受一种文化,隔断一个人与母语的联系,也就意味着使他与自己的文化传统断绝了联系。”母语是每个人的精神故乡,后人的成长总是从语言这块沃土汲取营养的。可以说,我们的灵魂因为母语而诗意栖居,我们的生活因为母语而精彩纷呈。今天,一个人不会写字、不会说普通话,恐怕连找工作都很困难,更不要说实现自我价值与追求梦想了。母语既是生存发展的工具,又是精神成长的花园。我们的母语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整个生活历史和全部精神财富。唐诗宋词等语言精品所蕴藏的家国情怀、哲学情思等,熏陶人,影响人,教育人,也成就人。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学须立德树人,让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与不朽的精神,随着母语流入学生的心田,丰富学生的人生,完善学生的人格。可以说,学生提升语言能力的过程就是精神成长、为人生幸福奠基的过程。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教育功能多元化中渐渐淡漠了育人,读书、习作等语言基本能力的发展也难让人满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三点:

1.重了教材轻了课程

教材乃教学之本,理应重视教材,但除了教材还是教材,甚至只教考试规定的篇目,把博大精深、情趣盎然的“语文”捆绑在薄薄的一本教材上,就显得“小气”与“狭隘”了。教学是老师带学生一起“跑步”的过程,是学生语文学习经验不断优化的过程。我们应把教材读懂、读透,围绕课程目标,确定适宜的学习内容,选择得当的教学方法,让课文焕发魅力,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同时,加强课外阅读、课外习作与综合实践活动,这样构建起来的课程,学生学到的“语文”将是古老而又年轻的、规范而又优美的、书面而又生活的。否则,只读一本教材,学生的眼光与胸怀哪能不变得逼仄、狭隘?又如何担负起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2.重了传授轻了实践

语文课程的实施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近二十年来,由于多种原因,语文老师往往以课文为例直接讲解知识,直奔教学目标,所以,我们能看到:当下的小学语文课有字词的识记,也会教一点阅读的知识,有时还针对句式、段式、修辞等分析一番,但学生缺乏自主而充分的语言实践活动,读得少,更缺少针对性的作文练习,重了知识的记忆、巩固与重现,轻了语言的积累、迁移与运用,实则违背了能力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以大量做题代替阅读、习作实践的做法,可能有短期效应,但长远来看,无益于语文能力的提高。

3.重了认知轻了情感

教学中从起点到目标凸显的是“重术轻人”“分数至上”。本该阅读、思考、交流、表达的语文课却充斥着孤立机械重复的训练,在“题目”与“考试”两座大山下,语文学习成了对考点的操作之学,活泼泼的生命体验、沉甸甸的语感积淀不见了,“语文”珍藏的家国情怀、忧患意识、独立思考、责任担当不见了。学生的语言发展、情意发展缺了动力,哪里还能健康和谐?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实践中主要加强与贯彻“四个意识”,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增强目标意识,让“学”有方向

事物都有自己的本质,从不同的角度看,语文学科确实具有多方面的内涵,其资源与功能的开发利用也可以是多方面的,但其学科根本特性归属语言学科。语文就姓“语”,语文课程主要应培养以语文能力提高为基础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包括了语言,也包括了做人。学语言与学做人不是两件事,而是统一在语言学习中的一件事——学生是在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中,通过语言文字来获得思维、情感与人格的全面发展的。语文素养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谈论语文教学的成败得失也离不开语文素养这杆秤。

1.语文素养要素构成

语文素养是建立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要素综合发展基础之上,辩证处理三维目标关系的结果。其中,语文能力是核心,语文知识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石,而情感态度与学习策略则是影响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是达成语文学习结果的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

2.语文素养要素形成机制

(1)语文知识:主要指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话题(如问候、感谢、介绍等)、修辞、逻辑、文学等。这一类知识主要是陈述性知识,其学习过程一般包括识记、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

(2)语文能力:主要包括听说、阅读、写作能力。学生获得语文能力一般需要经历语文实践阶段、整理归纳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3)情感态度:是语文学习获得相对稳定的内部倾向和状态。情感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方面,其核心成分是情感。语文情感态度包括了兴趣力、意志力、合作力、道德力和审美力等。情感态度的学习可分为四步:萌发→形成→保持→内化。

(4)学习策略:是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语文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如提取、梳理、发现、迁移等)、监控策略(如计划、评估、调整等)、资源策略(借助图书馆、网络等)。掌握学习策略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语文实践阶段、整理归纳阶段和元认知阶段。endprint

目标问题涉及学科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教学中就像火车头,应当统筹规划,与教材编排、学期要求、单元重点、课文教学等有机结合,有效落实。

二、增强课程意识,让“学”有成效

增强课程意识,就要重视并利用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内容因素。我的实践体会是:着眼整体课程观,坚持语文课程为课堂学习、课外阅读与课外习作、综合实践活动四位一体的课程架构原则,姑且称之为“金字塔”模型。在“金字塔”模型中,课堂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是金字塔的塔基;课外阅读等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与必要延伸,犹如金字塔的塔身。

课堂学习基于教材。从阅读教材的性质、功能与学习目的看,课文既应是认识对象,也应是认知工具。作为认识对象,其功能目的侧重“知”;作为认知工具,其功能目的侧重“能”。重“知”的学习方式侧重内容、意义的领会、记取,重“能”的学习方式侧重语言技能的练而使“会”。根据这一观念取向,从目前教材课文较多的实际出发,我们从文本特质与价值入手,借鉴王荣生教授的研究,把课文分成“经典”与“例子”两类。前者少而精,文质兼美,一般一单元一篇;后者较为普遍。前者要完成“知”与“会”,须一字一字地读,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熟读成诵,化为学生自己的血肉。后者重在“会”,在梳理课文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学习阅读的方法或语言的表达。通俗地说,前者要“教教材”,后者是“用教材教”。总的来说,课堂学习要精要、启思,少教多学,尽可能多地以语言能力取向来组织课堂教学,也为学生的课外读写、综合实践活动留出空间。

没有课外读写的语文课程是残缺的。课外读写,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适当写作,给学生自“习”的机会,学用结合,让“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中国的大地上处处开花遍地结果。在课外读写过程中要培养情感态度,丰富学习策略,关注知识、语言、思维及相关人文素养的积累和陶冶。

增强课程意识,引进阅读与生活的活水,让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图式等活化、细化、深化、结构化,有利于学生学得全面、学有成效。

三、增强过程意识,让“学”有支架

过程意识,即以学为本,按照语言学习规律进行教学的意识。学习具有不可替代性,能力是在主体一定的实践中形成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只能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提高。

阅读教学是当前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形态。语言是人的特性之一,“不知言,无以知人”,人文在语言中,没有语言就没有人文。因而,阅读教学抓住语言表达并促使学生内化迁移,就抓住了关键。可以这样说,阅读教学最核心的任务是通过沉浸文本的阅读过程,通过相关形式的专项训练,促使主体内化、迁移语言,最终实现“言意兼得”,促进学生精神成长。教学中,教师设计的练习以及各种“指导”“引导”“教导”行为,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支架。习作教学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当前存在重知轻技、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习作教学要反对“假大空”,就要提倡学生怀有真感情,就要突出学习过程,着力让所有学生都在习作实践的过程中爱上作文课,通过习作实践的过程学会习作。为帮助学生经历习作全过程,发展自主习作意识与能力,我们构建了教学新范式,基本流程为:

议学→活动→起草→修改→交流→编辑(誊写或发表)

“议学”环节中,师生根据习作题目(范围)展开讨论,商定本次习作标准,然后针对量表涉及的重点知识与习作技能展开学习过程,或活动体验,或观察发现,突破重难点。完成草稿后,修改、交流与编辑环节,都要一步不落。作文教学“过程化”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制定习作评价量表与习作过程评价量表,为学生经历作文过程导航;二是设计体验为主的学习活动,带领学生穿越习作暗胡同;三是构建从学得到习得,从规范作文到自由作文的训练体系,为学生养成习作习惯搭桥梁。最后,作文教学要给予学生表达的自由,因为一个人的语言、思想、个性都是在轻松安全的心理环境中发展与完善的。

四、增强儿童意识,让“学”有情趣

1.坚持兴趣第一

孩子是用形象、声音来思考的,他们是情感的王子,是感性的天使。

语文本是有趣的,甚至是神奇的,传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语文老师得“满肚子故事”,教出趣味来。同时,要研究并深谙学习心理,多多赏识学生。课堂学习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作文教学要坚持“表扬是最好的批评”。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现在还保留着他的小学作文簿。正是一次次表扬、一次次展示,让莫言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获得了不停写作、把作文写好的动力。通过日积月累的练习,莫言的语文学习兴趣、意志力得以提高,从而为获奖奠定了基础。我区对作文教学提出严控字数,不要“杀鸡取卵”,而要“养鸡生蛋”慢慢增加字数;提出目标简化,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提出教学过程化、活动化、游戏化的要求,目的都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的语文教育应以鼓励为主,做到教育无痕,与生活息息相关。从2004年春天开始,我坚持语文课堂三分钟演讲,以身边小事、国际大事等为素材,与学生进行有心有意、有情有效的教育谈心。这一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被誉为“儿童的心灵鸡汤”。贾志敏老师对此称赞道:“演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润物无声、育人无痕。”

2.坚持民主协商

民主是对人的尊重与解放,协商是对人的唤醒与发展。语文生动丰富又多彩,语文课堂理应充满成长的气息。当务之急,语文教学要走出工具理性与应试的怪圈,还语文可感可爱的本来面目:一方面要努力打造温馨的语文生活,如学习常规跟学生一起制订,凡事多与学生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都跟学生商量,尽可能形成师生“共识”。理解课文,不可唯书唯上唯师;作文教学,不以教师的观点、语言代替学生的想法、言语,多激励学生“站起来”写作。另一方面要遵循规律,努力营造和谐自主的语文生活。语文的天地里,学生诵读优秀诗文,不拘一格自由表达:循环日记、读书作文、故事续写、学习回顾、话题大家谈……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每天的向往,成为快乐的精神成长之旅。

“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于漪语)。今天的语文教师不再是过去私塾里“知识尽在掌握”的老先生,要培养的也不再是旧时代的“官吏”与“书橱”,而是能独立思考,有家国情怀、公民人格与世界眼光的建设者,因此语文老师一方面必须认真做学问,在语文学习上多为学生示范;另一方面要认真做人,人品要值得学生学一辈子。近十年,笔者就语文教师素养陆续提出“三问”(一问学生喜欢今天的语文课没有,二问今天我读了没有,三问今天我写了没有)“四角色”(做学生学习语文的榜样、园丁、同行以及医生)“五有”(有丰富心灵,有教育梦想,有课堂改进,有研究交流,有教育写作)。因为,唯有热爱母语、个性发展、精神充实、人生幸福的语文教师,我们才会在他的身边,看到更多喜爱语文、个性发展、精神独立、快乐成长的学生。

学有方向,学生就能描绘出发展的愿景;学有成效,学有支架,学生就能提高发展的能力;学有情趣,学生就能激活发展的动力。这样的语言学习可以为儿童精神成长奠基。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以教育智慧与终生努力不辱使命,如是,中小学语文教学定会有光明而美好的未来,此为中华民族之幸事,也是亿万学生之幸事!?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作教材作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