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2014-07-18滕青林
滕青林
摘 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有关教材文本、三维目标、教学的组织、课堂评价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依然让广大科学教师深感困惑。只有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价值定位、辩证看待教材的功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并注意评价的多元化,才能实现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小学科学 目标定位 教材功能 学生认知 评价多元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广大科学教师普遍面临一些最基本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教材文本的功能、三维目标的定位、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等。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以供大家进一步探讨。
一、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价值定位
新课程确定的三维目标与以往教学大纲的目标设置相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更表现出多元一体的特色。这就决定了教学策略形成的首要环节是明晰目标。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和能力是完成教学指标的结果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动态化、开放式的程序性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体验性目标,是一种社会性态度。尽管三个目标是彼此不可分割、密切交融的统一整体,但从新课程实施策略和评价要求来看,显然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是核心,所以,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尤其要重点关注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目标,儿童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一次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而这些活动在教学目标上又把科学素养的各方面融合在一起。由此可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价值定位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关键意义。
二、辩证看待教材的功能、价值和地位
教材是保证课堂教学得以实施的最重要的文本资源,相对于其他教学资源而言,其科学性更强,系统性更好,与课标的切合度更高,具有其他教学文本不可替代的价值。新课改背景下的教材其价值功能仅仅是学科知识的载体之一,如果过于依赖和迷信教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利用,则难免落入“教材主义”的窠臼。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以教材为基础整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例如,我在教《常见材料》这一课时,除了利用教材中列举的材料外,还让学生结合教室里的物品和师生穿着,认识常见的各种材料。这样的认识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能很好地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辩证地看待教材的功能、价值和地位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
三、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
奥苏泊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那么,该怎样做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孩子的认知水平呢?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纵览孩子已学的各科教材,了解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与本学科的相关程度。例如:四年级学生学习《运动的快慢》时,要用到小数除法计算运动的平均速度,而此时还没学到小数除法,教师要是课前了解了孩子的已有水平,就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其二,可以利用课前和学生交流的机会,询问孩子对相关内容的认知程度。如,学习《心脏和血液循环》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问学生:你知道自己的血液在体内是怎样流动的吗?知道血液为什么能够不停地循环流动吗?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他们对血液循环已有的认知水平。若要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要给他们提供操作材料,让他们亲历操作活动,通过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了解他们的动手能力。例如,给学生一节电池、一根导线,看学生能不能点亮小灯泡等。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寻找到与孩子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相吻合的教学切入点,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四、教学过程要具有开放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对过去封闭式的教学方式进行革命性变革。因此,营造开放式学习环境成为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开放式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甚至大胆质疑、敢于打破传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的可贵品质,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效提升学科素养。因此,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诸多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
五、教学评价应力求多元化
科学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设计怎样的评价内容,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是最合适的呢?我认为在设计评价内容时,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评价,即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内容,既有科学知识与能力方面,又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各个孩子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学习目标,促进孩子发展,对他们进行富有个性的评价。如,在探究“水的表面张力”时,有同学发现预测和实测数据相差较大,会悄悄擦掉原始记录,但也有同学会保留原先预测记录。鉴于此,我会大力表扬同学尊重数据、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显然,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科学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科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只有敢于直面最基本的学科教学问题,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