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2014-07-18张克兵
张克兵
当今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小学开始,学校、家庭都把智育放在第一位,忽视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素质教育。只要学习成绩,别的什么都不重要,“三好”“五好”变成了“一好”。学生将来走上社会,独立生活,如何能适应?所以,加强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迫在眉睫,学校和家庭都要担负起这个责任。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历代教育家都提倡的教育思想。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我们要帮助学生及其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一味的溺爱,只能让孩子养成懒惰的习惯,不要说家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连自己能做的事,如整理自己的房间、打扫卫生都不愿意做,这样的孩子能指望他学习多么刻苦吗?老师和家长都要认识到劳动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二、家校配合,增强养成教育的执行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必须日积月累,慢慢培养,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时间是学习,劳动的机会相对较少。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是培养良好劳动习惯的主要场所,而家长对独生一代娇生惯养,很少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子女与父母的较量中,父母经常是落败的一方。这就需要通过多种形式与家庭联系,提高家长的认识,提高家长的素质,增强养成教育的执行力。
如打扫卫生、洗餐具、洗衣服等,对于坚持做家务的孩子,不仅在精神上给予鼓励——让他们明白帮父母做家务也是爱父母的一种表现,还要在物质上给予奖励,让他们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让他样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這方面有不少家庭教育成功的范例。
三、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要认为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考试成绩。科学研究表明,人在运动的时候,脑细胞也格外的活跃,换而言之,运动或者说劳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智慧的火花往往在那一刻闪现。
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组织学生到幼儿园、敬老院、公共场所,帮助打扫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在培养良好劳动习惯的同时,让学生懂得怎样
做人。
(作者单位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新沟小学)
·编辑 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