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维训练,提升综合能力
2014-07-18陈叶
陈叶
低年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但是思维过程往往依靠具体表象,不易理解陌生事物。因此,教师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数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几年来,我在以下三方面作了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引领
1.学习步骤和方法的引领
正确的方法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每位学生受家庭环境因素、教育程度影响,学习的起点也不一样。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心智发育尚不成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而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枯燥,受识字量的影响,无法正确地去理解题意。
新教材从学生跨入小学就让其逐步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和方法。这时教师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给予正确的引导。
2.学习习惯的引领
我们常说,习惯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都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低年级的教学素材选用学生所喜欢的卡通人物,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他们会过多地关注场景图,忽略了图里的数学知识与问题。例如教科书第57页情境图,这里用同一情境图呈现了三个数学问题,很多学生不是仔细阅读文字信息去解决相应的问题,而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想当然地列一些算式。
3.数学思维的引领
现代教育学指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数学思维关注敏捷性、灵活性、发散性。敏捷性在于“快”、灵活性在于“活”、发散性在于“多”,有这样的思维品质才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单元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如在“9加几”部分呈现了“接着数、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小精灵还提问“你是怎么算的”,“8、7、6加几”部分让学生学会“拆小数,凑大数”等的算法多样化,例5解决“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可以从前排人数和后排人数寻找信息,也可以从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寻找信息,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二、重视比较
新教材中取消了相对独立的学习领域——“应用题”,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削弱,反倒是加强了这方面的要
求。针对这种情况,我尝试着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解题,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从他们的认知层面出发,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在比较中学会分析
教学“6、7的加减法”时,让学生先说说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为什么同一幅图两人列出的算式不同呢,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让学生在比较中分析得出: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同一幅图可以列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即“一图四式”。接下去让学生上台拼摆学具4朵黄花2朵红花,让学生自己观察并提问:“展示台上放了什么?根据图你能写出哪些算式?”再增加2朵红花让学生观察并提问:“根据图你能写出哪些算式?”学生发现只能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这时我追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让学生了解当两部分的数相同时,根据一幅图只能列出一加一减两个算式,体会这一情况的特殊性。这节课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分析、自我探索与研究,从而逐步帮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今后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认真审题,分析题意,积极动脑,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2.在比较中学会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事物进行感知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当作座右铭,从而说明通过观察可以获得大量的数学信息,进而掌握它的实质。小学生受年龄特征影响,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差,他们往往会注意那些不该注意的事物,因此低年级的学生想要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从观察入手。例如“小熊搬砖”情境图,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只出现两幅“小熊搬砖”情境图,请学生列出这两幅图的算式,结果很多学生都列了相同的两道加法式子。这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幅图的图意,让他们明白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解决,什么情况下用减法解决等,加深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培养他们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3.在比较中积累经验
学生的经验是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的基础上获得的,积累经验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探索、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第一手经验后,可能并不一定能引起内心的感受、反应和联想,例如学习掌握“5、4、3、2加几”这一教学内容,发现有些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选择接着数或数手指的方法寻求答案,这时我做了以下的尝试:请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写出几组加法算式,将他们所写的算式有目的地进行整理并展示:
5+6=6+5=
5+7=7+5=
5+8=8+5=
5+9=9+5=
学生比较后发现原来所学的新知识可以转换成已经学会的方法来进行计算。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地思考、判断、分析、筛选,在不断的比较中累积学习经验,完善和提高自身的能力。
三、重视表述
1.让学生学会说话
低年级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数学教师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完整地表达解题的思路。可采用同桌之间先说一说解题的方法,再进行全班交流的策略,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认真地倾听同学的表述,组织学生评价同学的表现,尤其是解答方法的合理性,以此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考,逐步养成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例如,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教学,教材选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喂鸡这一场景,为了让学生在自主观察的基础上主动提出和解决问题,我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做了适当的调整,先以动画的形式将小女孩喂鸡这一生活情境展现给学生,通过观察活动情境的变化,表述画面内容,并根据图意和有关数量关系,自主提出多个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让学生学会辩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人如果总是靠人教,那么他就会一直处在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长此以往就会削弱学生的思考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应多让学生讨论、争辩,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深入探讨,得以深化认识。例如“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从学生对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场景入手,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同桌座位的编排等,让学生感知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过程。
3.让学生学会交流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遇到难题时,优生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观点,而后进生就不动脑筋也不听讲。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我在课堂上不管遇到怎样的情况都留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去听,再请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并及时地给予肯定。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小小商品”这一课时,要求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并把发现与其他同学交流,最后以四人小组的形式把发现展现给大家,看哪组同学提出来的问题最独特、最
多,哪个小组就是数学小天才。
总之,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科学、漫长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集士港镇中心小学)
·编辑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