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情境的创设
2014-07-18姚红
姚红
摘 要:对创设教学情境的意义、原则、方法、误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教学情境;意义;原则;方法;误区
教学情境以生动形象的情境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相关背景。它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模糊的内容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思维的发展,从而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意义
越来越多的教师指出: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理解新知、掌握重难点、形成能力提供了最合理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
1.促进知识的迁移
情境认知能意识到思维中的障碍与矛盾,并能揭示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学习中的内在意义。例如,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用数学模型来建构,通过解答来求得最佳答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完善问题,一定程度上揭示真实生活在学习中的内在意义。
2.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建构
实践证明,置身于情境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渴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这些元素都是学习的原动力,并且积极促使学生主动寻找解决的方案。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
1.兴趣性原则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各种创造力和求知欲的“老师”,只要他们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会永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
2.启发性原则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新设的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等比数列”一节时,由等差数列复习引入,这样学生由其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联想到等比数列的相关性质,联系中探索区别,启发性十足。
3.真实性原则
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题目的构想。在教学“真子集的定义”时,我们知道,是大连人就一定是中国人,是中国人不一定是大连人,由此大连人的集合相对中国人的集合要小,我们就把小集合称作大集合的真子集。这样使真实生活走进课堂,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
4.层次性原则
学习活动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情境创设上尽可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特点,设计好学习计划,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度,做到创设的问题精炼到位又自然。
三、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1.利用电教设备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前,用电脑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歌声蕴含的那种深沉的爱,让我们不自觉敞开心扉去感受这位特殊妈妈的爱,一切仿佛没有开始就已经期待。
2.借助教具展示情境
鲜艳的色彩、生動的教具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精心设计的教具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如,在教学“椭圆”第一节课时,我们用一段绳长表示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当固定两个定点时,椭圆的图像自然的画出来。
3.融入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
备课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各教学环节之间过度语言的设计,使环节链接得自然紧密、恰当,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言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四、创设教学情境的误区
1.情境目的不明确
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创设,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又要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不能流于形式。如果情境不明确,学生的思维会很混乱,那么导致的最终结果是无法合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缺乏感情的情境
情境不仅包含场景,而且内含情感。任何情境如果没有教师的感情投入,都会失去教学的功能。有些情境从认知层面看是到位的、是有价值的,但是教师却以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它,结果只能是大家被动的接受,看到的、听到的是知识的外在,而不是真实的自我。我们需要的是出自内心的喜欢钻研,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电教情境过多
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已经被教师所普遍采用,多媒体情境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过多也会出现负面的效应,它省了我们的想,所以我们的大脑没有参与,只是被动地接受,这样不利于我们的智力开发。
4.情境肤浅化
情境创设只是走过场,缺少思考价值或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作者单位 辽宁大连瓦房店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