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导”课堂 别样精彩
2014-07-18董梅
董梅
众所周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有效的课堂,就是在课堂40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达成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收益,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的“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那如何进行呢?
一、找准突破的支点,“导”在文本的特点
文本的特点就是从语言、结构等方面分析文本,找出文本中比较新颖的地方。低年级的课文比较生动活泼,有不少童话。首先识字是其中的重点,其次是感性理解词语的意思,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至于蕴涵道理的感悟,能有初步的感受即可。而中高段情感性浓郁的课文,可以少些理性的分析,多在朗读中感悟。
1.以朗读指导为支点,可以这样“导”
(1)重视示范朗读
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即通常所说的“语感”,长句子往往会断句或者读不通,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朗读,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教师要重视示范朗读。示范朗读,既可以是长句子或者学生不易读好的句子,也可以示范朗读全篇课文。
(2)朗读要体现层次性
每一次读书的要求、读书的目的都应该有所不同。如,第一课时的朗读,要能够读得正确、流利,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第二课时,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当然,这是通常所说或一般而言,不是说所有课文的朗读都要这样做。有的课文往往只需要一个课时,有的需要三个课时,还有的课文不太适合有感情朗读,可以不提感情朗读这一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默读。
(3)重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移情入境
我们要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老师的范读,还是学生的朗读,老师都应该提出明确的听、读要求,如,认真听听,看看发现什么问题。认真倾听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进行及时的评价,可以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评价,当然,我们更应该提倡学生间的互评。
2.以情境的创设为支点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和优势是直观性和形象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可以实现意义的建构。
(1)导语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教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秋天的雨》时,教师给大家带来了秋天的雨景。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秋天的雨景图,师旁白)。通过情境的营造,孩子们感受到了秋雨的绵绵、软软,朗读的时候也把握得比较好。
(2)画面、音乐创设情境
例如:执教《清澈的湖水》一课,老师对孩子说:“你猜猜我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我带来的礼物可以用一首古诗来形容。”“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孩子们猜出谜底是“画”。老师又出示了几张风景画,在音乐声中,老师和孩子们走进了清清的湖水之中。这样的导入通过形象生动的导语和欢快的乐曲渲染及简单的画面,仿佛把学生带入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之中,对于学习体悟湖水的美丽起到了铺垫。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浓郁的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
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训练智能。
3.以与生活的联系为支点
老师在教学《长城》一课时,和学生之间有如下的对话。
师: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多长?
生:13000多里。
师:13000多里,同学们,你知道有多长吗?20多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13000多里,用了整整508天,来,读出你们的惊叹。谁来读,就读描写长的这一句。(生读)
师:我们的操场一圈有200米,而要走完长城相当于围绕操场跑上35000圈。长吗?来,再读。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来,全体男生读。
13000多里对于孩子们来讲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字概念,老师巧妙地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入手,用走路来演示,并且把距离转换成时间的概念,孩子们对于长城的“长”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
二、以逐层渐进为方式,“导”在教学目标落实上
1.明确的教学目标
目标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立科学的、简洁的三维目标。充分地预测学情,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集中时间,整合问题,引导学生有重点地体会、感受、积累、运用,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
2.钻研教材
教师必须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和设计,力求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服务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既能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快樂学习,使他们在情感和知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3.教学材料的准备与处理
教师要充分地利用丰富的图书与网络资源,搜集适合学生阅读与学习的材料,让学生能被文本吸引而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情境。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文质兼美,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文本拓展课堂,整合好课内外资源,实现多种教材的整合,扩宽学生学习的视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4.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组织形式上要灵活。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实施大胆的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在玩耍中、在动手中、在探究中学习。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灵活地采取个别学习、对组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辩论、同桌学习、帮扶学习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除此,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有利于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组织形式,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如采取质疑式和辩论式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师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的独立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知识形成的规律,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抓住重点词,“导”在语言训练点上
语言文字训练,以教材为蓝本,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练就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老师执教《猫》这篇课文。
师:好,同学们放开声音,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我们都知道猫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那你看表意的是哪一部分。
生:反犬旁。
师:表音。
生:苗。
师:古人为什么用苗表音呢?
生:因为猫叫声是喵喵的。
师:你来学学猫的叫声。
生学猫叫。
师:好可爱的小猫呀。这个同学推测得挺有道理的。
师:同学们,宋代陆佃说:鼠善害苗,而猫捕鼠,去苗之害,故猫字从苗。看了这段资料,再看猫这个字你想说什么?
生:猫可以为民除害。
生:猫可以为民除害,所以我们要保护它。
师:同学们,你看这种说法里寄托着古人对猫的喜爱之情呢。你看,咱们中国的汉字多有趣啊。(板书课题)
一个“猫”字,孩子们复习了反犬旁,回顾了象声词,知道了和“猫”有关的典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一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教师的“导”值得我们一直研究下去!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编辑 张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