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2014-07-18程承芳
程承芳
社会性指一个作为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社会机构以及社会制度下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对人、对己、对社会的认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因为动作而认识了世界,也因为动作而意识到那个发出动作的“我”。所以,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儿童的动作,起源于幼儿同周围世界的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即产生于他在一定的环境中与他人所发生的交往活动。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也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果将一个孩子禁锢在一个小空间里,交流的对象只有身边的几个亲人,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后的交往能力便会受影响,社会性发展也不会全面。幼儿园提供给孩子们一个交往的天地,特别是角色游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我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的几点体会进行阐述。
一、幼儿的社会性是在相互交往中发展起来的
例如,三岁左右的幼儿许多社会性行为尚处于萌芽状态,如交往互助行为,关心同情行为等。而其中的分享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对幼儿的健康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懂得分享才能合作。那么,三岁左右幼儿的交往与分享行为是怎样的一个发展历程呢?作为一名小班教师,我记录并分析了一些事例:
情景一:新学期开始,教师请每位新生自带一件玩具入园。有趣的是幼儿带来的大都是布娃娃、玩具小熊、绒毛小狗等玩具。幼儿十分珍惜这些玩具,把它们紧紧地抱在怀里。教师试着将他们手中的玩具拿下来给别人玩,这时的幼儿是十分“吝啬”的,他们常常是一边抱着玩具,一边流着眼泪喊“妈妈”。
情景二:入园已经三周,教师请幼儿说说自己带来的玩具。幼儿很感兴趣,他们能说出自己玩具的名称以及玩法,以及如何喜欢玩具之类的简单的话语。最后,教师请幼儿将手中的玩具送给好朋友玩。许多幼儿立刻不说话了,小眼睛紧紧地看着老师,似乎没有听懂老师的意思。老师鼓励说:“就是你将自己的玩具送给别人玩,你也可以玩别人的玩具,这叫交换玩具玩。看谁最能干。”听懂意思的幼儿试着和旁边的幼儿交换玩具,交换成功的幼儿喜形于色。还有部分幼儿坐着不动,他们还怯生生地不敢与别人交换玩具玩。
情景三:入园两个多月后,幼儿从家里带来的玩具内容有所改变,除了布娃娃、绒毛玩具外,还有小汽车、飞机模型、“奥特曼”等。教师组织了一个玩具展览会,请每位幼儿向大家介绍并“推销”自己的玩具。“展览会”气氛很热烈,幼儿个个跃跃欲试。他们拿着玩具送给自己喜欢的小朋友玩或者跟别人交换自己喜欢的玩具玩。同时也出现了商讨与争论行为,常常有几个幼儿要和一个幼儿交换玩具的现象。交流的话语不绝于耳,如“下次我带玩具给你玩,这次你给我玩,好不好?”“我的小飞机会转动,和你换枪玩,好吗?”等等。
情景四:这是新学期第一次外出秋游活动,幼儿带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食品。午餐时幼儿席地而坐,刚开始还迫不及待地吃着,不一会儿,就见有幼儿拿着食品站起来和小朋友交换了。他们之间的交流还挺热烈的,如“我有火腿肠,和你换棒棒糖,好吗?”“我用果奶换你的薯片,行不行?”教师发现有两名幼儿未带食品,一经提醒,许多幼儿都争先恐后地拿食物送给他们吃,还说:“我请你吃东西。”“我们俩一起吃”之类的话语。有的幼儿看到老师没有东西吃,就拿东西给老师吃。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兴奋、真诚、快乐的小脸,老师高兴地说:“谢谢,谢谢小朋友!”
二、游戏能促进幼儿社会性更好地发展
如,以小班到大班幼儿玩的“娃娃家”游戏看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为例。
在幼儿园里“娃娃家”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游戏区域,从小班开始到中班末,“娃娃家”一直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游戏之一,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可以说百玩不厌。为什么“娃娃家”对幼儿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我通过较长时间对“娃娃家”的观察与思考,认为这与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关,特别是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有关。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最早玩的游戏就有“娃娃家”,当他们带着眼泪一进入“娃娃家”的小天地时,很容易就被“娃娃家”像家一般的环境吸引了,很快就被温馨的家的气氛感染了。从心理学上讲,3岁左右的幼儿还属于心理恋乳期,这时候幼儿最需要母亲安全温暖的怀抱和亲人的爱护,所以幼儿就会把对母亲、对家庭的依恋转移到“娃娃家”的游戏上,在“娃娃家”里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与满足。漂亮可爱的娃娃是3岁左右幼儿的最爱,有的幼儿自始至终都紧抱着娃娃,仿佛妈妈紧抱着宝宝一样,这时幼儿的情感发生了迁移,将心里对母亲的渴望与爱投注到了娃娃身上。
小班前期的幼儿在“娃娃家”里社会性交往很少,“妈妈”与“爸爸”主动地沟通交流更少,幼儿以抱娃娃和相互独立地玩玩具为主要行为表现。
小班后期幼儿逐步已由家庭生活过渡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初步的交往要求,对由男孩做“爸爸”、由女孩做“媽妈”性别差异也有了初步的意识。于是由原来独自活动转变为喜欢两人活动,学会了简单的角色分配,幼儿间语言交流逐步增加。如一位幼儿对另一位说:“我来做妈妈,你来做爸爸。”或“我给娃娃做饭,你抱娃娃睡觉。”“你看我们的娃娃吃饱了没有?”教师可帮助幼儿定位要做的事情:“妈妈”可以炒菜、煮饭、为娃娃梳头,“爸爸”可以喂娃娃吃饭、给娃娃讲故事、整理房间等。当然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有些活动幼儿可能会同时进行。
到了中班,幼儿的社会性进一步发展,性别意识已很清晰,明确了“妈妈”应该由女孩扮演,“爸爸”应该由男孩扮演,有了选择游戏对象的要求,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语言交往。如,一位女孩对教师说:“今天我想和浩浩玩娃娃家。”浩浩同意了,女孩问:“今天娃娃吃什么呢?”浩浩说:“烧鱼给他吃吧。”女孩说:“不吃鱼,不吃鱼,昨天娃娃已经吃过鱼了;总吃鱼,娃娃会卡喉咙的。”浩浩说:“那炒蘑菇给他吃,好不好?”女孩同意了,她说:“好吧,好吧,我们先炒蘑菇给他吃,待会儿再煮饺子给他吃。”
中班初期“娃娃家”的设置与材料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实生活中许多日用品、真实物品或模型被幼儿运用到了游戏里,如家用电器类的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电吹风等,食品类的烧麦、包子、饺子、面条、羊肉串、盘装蔬菜等。这些让幼儿有种真实的家的感觉,他们通过模仿会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有趣的情形,如家用电器的使用及食品的烹饪、品尝等。这样游戏的自由选择性与游戏材料的丰富性就会大大激发幼儿交往、合作与分享等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满足了他们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到了大班,幼儿社会性交往、情感等发展还是需要“娃娃家”这个温馨的避风港的。在这里,幼儿可以交流聊天,可以互帮互助,可以把高兴或委屈进行倾诉与发泄,这些不但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而且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大班教师通过增设操作性材料来吸引幼儿继续“娃娃家”的游戏与交往活动,如提供一张小桌子以及剪刀、花布、作业纸、糨糊等,开展给娃娃“设计服装”的活动,提供面具、化妆品、服装、彩带等,和娃娃玩“化装舞会”的游戏。教师还可指导幼儿加强与其他各区域的联系与合作,如和“建筑区”幼儿一起为娃娃造一个家,在“小舞台”里给娃娃开“化装舞会”或进行“时装表演秀”,在“悄悄话”区域和娃娃谈心、说悄悄话等。这些活动不但促进了幼儿的认知、动作、技能等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幼儿交往、合作、分享、友爱等社会性发展。
可以看出,在“娃娃家”角色游戏里教师根据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特点,通过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给幼儿最需要、最恰当的指导,促进了幼儿从懵懂的、封闭的个人化游戏状态逐渐发展到半开放的两两交往的游戏阶段再发展到完全开放的、广泛联系的、合作分享的游戏发展阶段,从而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全面地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凤凰和鸣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