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悟—思”模式
2014-07-18张萍
张萍
摘 要:根据课标精神,阅读教学要体现一个“读”字,而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更担负着“破冰”之任,需要破题激趣,需要整体感知,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
关键词:阅读教学;激趣;整体感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故而,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担负着读准、读通、读顺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起学生细读欲望的任务。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特提出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导—读—悟—思”教学模式。
【环节一】激趣导入,唤起期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像唱戏的开头锣鼓,未开场先叫座,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本环节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如,教学《少年闰土》时,教师以这样的方式引入:“我国文坛有这样一个名人,他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是他享誉世界,假如你不认识他,将是人生的一大遗憾。他是谁呢?请同学们翻到语文书75页……”
要想有效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课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2.温故知新,导入新课。3.分析课题,导入新课。4.设置疑问,导入新课。5.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这是老师们平常用得最多的形式,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看图片、听音乐、看视频、交流资料等多种方法,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为之动情,产生共鸣,为新课的展开创造良好的条件。
【环节二】二读检测,正音释词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扎扎实实落实读准、读通、读顺这一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应该不惜时间做好阅读。本环节的教师要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教师不再重复讲述,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值得注意的是:
1.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要借助预习卡。(出示预习卡,讲解预习卡的使用办法)教师的检查一定要落到实处,如果教师每课都能认真检查、及时反馈的话,学生的预习也会卓有成效。
2.课堂上检查预习的方式共有两种:第一种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目的是将字词的认识、课文的朗读和内容的概括等简单知识点在组内解决,然后集中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到教师处,以便教师抓住重点和难点,直接展开教学。第二种是教师课前收齐,统一批改。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或出现的闪光点,以便课堂上及时纠正和表扬。
【环节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在字词目标得到落实后,教师再组织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教师可以根据年段特点,为学生搭梯子,循序渐进教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一般步骤是:1.教师从全文入手,精心选择切入点,找准主线问题。2.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主线问题,默读全文或重点段落。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环节四】切入重点,设置悬念
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初步认识基础上再适时切入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留下悬念,引导学生悟读。这样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既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的阅读教学规律,又使第一课时有味道,有看点。如,《她是我的朋友》中说阮恒在紧要的关头挺身而出,主动献血,那阮恒是怎样献血的呢?他如此害怕,但又为什么愿意挺身而出呢?这样的问题,立刻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争议。因为问题本身具有的开放性特点,所以学生很感兴趣,急于想知道究竟,为下面课文的学习留下了悬念。
(作者單位 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