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学课堂的原动力
2014-07-18蒋东华
蒋东华
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重要原因”未见得只是大学的错,因为教育是一个完整体系,从政治体制到经济模式,从社会到家庭,从幼儿园到大学,每一级学校的每一门学科都起着教育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因此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而又重大的意义。以前的自然课堂教学,以单纯传授科学知识为目标,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重结果、轻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死记硬背科学知识,创新进入课堂,要求我们加大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一、科学教师要有创新的欲望,激发教师自身想象力
勤勉的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熟练把握科学教材、吃透科学教材内部深层次的含义,熟练运用教材。在此基础上可大胆地进行改动创新,这是一个优秀科学教师的内在需求和必然动向,因为年复一年的照本宣科,会产生可怕的后果,精神麻木的职业倦怠。教师如何组织教学,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来源,也是教师知识更新的动力之一。新课标对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使教师便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以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对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性的认识。教师可以依据教学过程对教学内容作出适当的取舍、综合或调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本校或是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甚至是重新编写,更能体现科学课的精神,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如,《昆虫》这一单元的教学,我不是将重点放在对昆虫的共同特征的认识上,而是在课的开始就直接将昆虫的特征“有六条腿的虫子都是昆虫”告诉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感兴趣的昆虫的一部分,如触角或是翅膀作进一步的研究,既使知识得以扩展,又能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制订计划,观察并实验,指导儿童“像科学家那样探索大自然”。使教学内容不再是单一地传授知识,而是融入了更多科学方法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使课更符合科学课的形式。
二、科学教育中允许多元化的差异,释放学生的想象力
积极掌握所教学生的差异,这是了解学生的第一步。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各个同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提倡多方位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和评价模式。允许程度不同的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得出程度不一的结果,作为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都要亲历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并得出程度不一的结果。
在《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共提出了八种不同的成因推测,有陨石说、火山说、未知能量说、外星遗址说、洪水说等。然后我们进行了分组,各自进行实验,这个实验最后的效果是非常的多样。肯定这种未定科学事实的多样性推测,让学生进行各种尝试,这是有益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的,因为我们并不需要学生背熟环形山的形成去应付考试,而是要掌握根据现有条件进行合理想象,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创新,提倡大胆地质疑、大胆地提问
每个儿童的思维是由大大小小的问题组成的。科学教学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使这些杂乱的问题慢慢形成有结构的体系。教师要勤于回答学生的问题,避免不答学生的问题或简单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例如,三年级上册中溶解一单元,教师与学生进行《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的探究活动时,在完成重量与体积“有关—无关—有关—无关”的思维过程后,这节课就戛然而止。教师有准备地给学生留下了一个生动的问题“那到底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学生在后续的研究中就会通过找资料、问大人等途径寻找答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大胆想象有理有据地提出问题和推理。
四、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还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倡导教师要有民主的教学作风,创设情感交融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给学生参与表达创新的机会,不要把个人意见强加给学生,
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地走入学生的心灵中去,了解和关注孩子思维的发展。探究活动的途径有很多,在经历生动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提倡他们选择的方法不同,教师要大胆地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并且让不同的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比较方法,坚持自创方法“无错原则”。
如,在教学《电磁铁》时,我提出了“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会和谁有关呢”这一问题让学生解决,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可能与铁钉的粗细有关,有的说可能与导线的圈数有关,有的说可能与电池的电量有关,甚至有的想到可能与导线的粗细、导线的导电性能等有关……对学生的种种猜想,我并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对学生积极思维、敢于猜想的精神予以表扬,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很自然地过渡到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这一科学课的重要环节。
学生分组合作,自行设计研究计划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对设计的方案讨论交流,完善方案。通过控制众多条件,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得出大量实验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完善、发展,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错误,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
在课堂中要形成良好的课堂创新氛围要靠教师长期的努力。传统的科学教育观念认为,科学教学必须是严谨的,不能出现一点错误。这种科学教育观念往往忽视科学发展的整个有价值的过程,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研究者在无数次的错误中得出接近完美结果的过程。
我们的科学教学也一样,教师不但要容忍学生犯错误,还要大胆鼓励学生尝试错误,在错误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学生对各种不同的知识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对学习落后的学生的发言以表扬和纠正为主,不要简单批评。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发言时,不一定一次就能回答上来,教师要有耐心,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让他们想一想,给他们答对的机会或让成绩好的同学进行帮助,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教师禁止用“傻瓜、笨蛋、差生”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语言,要多用信任、鼓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班级中营造同学平等互助的氛围,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发挥,让他们学会思考、尝试创新。再说,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可能有的在动手能力或思考问题的方法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成绩好不好,完全不能衡量一个中国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在这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
六、鼓励学生动手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应着重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要怕学生行为“出格”“节外生枝”,要善于对待他们的奇特思维巧妙操作,鼓励他们标新立异。
例如,在学生制作桥的活动中,通过前几课对物体的承受力的变化、框架结构的认识、拱形力量的了解等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相同大小材质的2开报纸进行讨论、设计,在相同的要求下,根据各自的审美观,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加工、装饰,有的加厚桥面;有的在桥面下添加圆柱;有的在桥上设置框架结构;有的把桥面设计成圆拱形;有的加粗桥墩……制成的作品各有千秋,在做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和自豪,也有失败的教训和收获。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制作的热情高涨,教学效果很好。
总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在科学课教学探究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理论指导实践,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独立思维、发展学生的求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教师,不要一味地灌输书本上的知識,应该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转变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的原动力,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才智和潜能,使他们的思维具备独创性、发散性和变通性品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浦镇热诚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