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2014-07-18宣广莲
宣广莲
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辩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以致出现了一些偏差。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能给学生先入为主的概念,有时后知后觉也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先入为主”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后知后觉”的本意是认知和理解得都比较慢,由“知”到“觉”的过程,就是把外界的东西溶入自我中的过程。以苏教版教材第八册课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为例:
案例一:
师:同学们,你们想成为成功人士吗?那么,请记住这条秘诀吧!
出示名言生齐读“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
知道这句名言出自哪位名人之口吗?(板书:爱因斯坦)
设问:你知道爱因斯坦是谁吗?
(出示文字资料:爱因斯坦<1879-1955>,德国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课文。(板书课题: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设疑:齐读课题后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爱因斯坦是个伟人,为什么会和小女孩在一起呢?
生2: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中间环节省略)
师:出示爱因斯坦的头像,看,这就是爱因斯坦。你觉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的眼睛很有神。
生2:我觉得他很慈祥。
生3:我一看他就觉得他很特别。
生4: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精神的人。
……
师:你们不觉得他很邋遢吗?
生无语。
师:你们看课文中对他的外貌描写,他的头发很蓬乱,衣服穿得也不合身,你们不觉得奇怪吗?
生:我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是伟人啊,很多伟人和艺术家都是不修边幅的。
师:那文中的小女孩为什么会觉得奇怪呢?
生:那是因为她不认识爱因斯坦,她不知道他就是伟大的爱因斯坦。
……
案例二
师:出示词语,检查预习,引出“衣衫不整”一词。什么是“衣衫不整”?
生:“衣衫不整”就是穿衣服很不整齐。
师:文中哪段文字具体写“衣衫不整”的?
生: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师:从这段文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衣衫不整”呢?
生:我从“又肥又长”“裹”“大被单”“趿拉”“拖鞋”可以看出来。我们正常人穿衣服肯定比较合身,也不會穿拖鞋出门的。
师:是啊,你能读好它吗?
生:(朗读)
师:这是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文中还有哪句话也是描写外貌的?
生: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师:你感觉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个老人很邋遢。他的头发都是蓬乱的,很不注意形象。
师:(出示头像)是啊,看,就是这样一个老人,作者对他从头到脚的描写,其实就是围绕一个词语“衣衫不整”来描写的(板书:衣衫不整),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一个邋遢的形象。他的邋遢除了表现在他的穿着打扮上之外,还表现在什么地方?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生:工作室很大,到处摆着书架和书,屋子中间摆着一张办公桌,桌上的东西乱得一塌糊涂。
师:用一个字形容他的工作室。
生:乱。
师:乱得一塌糊涂(板书:一塌糊涂)。你来读一读,感受他工作室的乱。
生读句子。
师:对待这么一个衣衫不整、工作室乱得一塌糊涂的人,文中的小女孩和父亲的观点是不一样的。你们看:(投影展示父亲的话)父亲听后兴奋地说:“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是爱因斯坦!”
指名朗读后师问:父亲认为这个衣衫不整、一塌糊涂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板书:伟大)你知道父亲为什么会说他是最伟大的人吗?
(出示爱因斯坦的简介)
生读。
师:我们再看小女孩的观点是什么。投影展示1: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师:小女孩的意思是什么呢?请选择:投影展示2:①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可能是“最伟大的人”。②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生选择②。
师:谁能读出小女孩要表达的这个意思。
生读好反问句。
投影展示3:“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师:这一句小女孩要说的意思是什么呀?
生: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更谈不上伟大。
师:那么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板书:伟大?)请同学们仔细读书,在小组中讨论。推选一名同学代表你们小组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的细节谈,如: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谈。)
……
生1:我觉得他不是一个伟大的人。因为一个伟大的人怎么可能连衣服也不会穿呢?
生2:我不同意刚刚这位同学的看法。我觉得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不是不会穿衣服,而是他觉得穿衣服这类事不重要。你看,文中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的。”他把衣服鞋子称为“玩意儿”,说明他根本不重视穿着。
师:那你说说他认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生2:他认为科学研究才是最重要的。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文中有一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他肯定在思考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而且,他明明被小女孩撞到了,却还向小女孩道歉,说明他思考得都入神了。
生2:我也能从文中看出来:“第二天,女孩又遇上那老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说明他时时刻刻都在思考问题,很入迷,以至于连自己在走路都忘记了。
生3:我也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因为他为了思考问题连走路都会忘记,所以他忘记换鞋出门也是很正常的事。他的工作室很乱,是因为他只要进工作室,就肯定在不停地做试验,根本没时间整理。
生4:我也觉得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因为他的衣衫不整和工作室的一塌糊涂,都是他个人的私事,而科学研究才是大事。他为了科学研究而不顾个人的私事,难道不是伟大的人吗?
师:是啊,可想而知,他平时的生活中呢?吃饭时,他在……喝茶时,他在……躺在床上时,他在……坐在车上时,他还在……所以,当小女孩第二次再遇上他的时候,他仍是……(教师引读)
师:他的伟大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的伟大成就,还体现在他全心扑在工作上的精神以及一些细小的言行上。(出示爱因斯坦的图片)此时此刻,望着这位老人,你心里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看着他的画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发言(略)。
师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一个人只有全力以赴,将他全部的力量致力于某一事业时,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师。”
生齐读。
案例反思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案例一中,教者先出示了愛因斯坦的名言,学生感觉离自己的实际较远,所以不能很快地融入情境中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而教师一开始就将爱因斯坦的简介出示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那就是爱因斯坦是一伟大的人。因此,进入到课文的学习时,学生已经走不进文本了。他们会停留在教师给他们的资料中,思维也会定式。所以,当教师出示爱因斯坦的头像并询问学生的感觉时,学生会因为知道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而说出的都是褒义的词语,这其实已经偏离了教师原来所希望的教学思路。而教师后来又牵强地引出“邋遢”一词的时候,学生反而反驳了她,让教师很难继续后面的教学,学生在这一节课中,没有进入文本,也没有进行自主能动的学习,更谈不上个性化的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走进文本,透过字里行间,与文本对话,并入情入境地体味文本,调动已有的知识,唤起生活经验,激起探索欲望,进而多元解读文本,分析文本的内涵意蕴。而案例二,教师正是这样做的。教师没有直接出示爱因斯坦的简介,而是由词语“衣衫不整”入手,直接切入文本,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并感悟人物形象。然后小组讨论交流:爱因斯坦是不是个伟大的人?让学生充分阐述个人观点。因为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阅读空间,因此,学生的个人体验也是不同的,但是,通过集体的交流,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爱因斯坦确实是个伟大的人,得出:他的伟大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的伟大成就,还体现在他全心扑在工作上的精神以及一些细小的言行上的结论。
通过以上两种案例,读者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应该“先入为主”,还是应该“后知后觉”呢?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龙都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