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葫芦”效应

2014-07-18郭得玉

新课程·小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王琪课堂纪律葫芦

郭得玉

自从担任了一(3)班的语文老师,我发现王琪同学不是很“听话”: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经常自己不听课还干扰别人。老师、同学讲话时喜欢插嘴,有时上课会喊一些和课堂无关的话。真是同学讨厌老师烦。

我经过了解知道,他的父母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他是由爷爷奶奶照顾、教育的。但是爷爷奶奶对他是一味的溺爱,缺乏严格的管教,使他心理严重失衡,行为反应偏差。后来经过我的不断观察发现,王琪其实很聪明:接受能力强,能言善辨,懂得的道理也多,就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社会环境影响等原因,他一直对学习没有真正产生兴趣,学习习惯很差。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我知道其实他是因为缺少关爱,想利用一些奇异动作和上课破坏课堂纪律的方式来引起大家的关注。为了转化他我没少费心思,然而真正改变他的却是一个小葫芦。

有一天,我上《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讲到葫芦树长什么模样时,我在幾秒钟内用流畅的线条画了一棵绿叶葱茏、藤蔓细长的葫芦树,并把事先剪好的小葫芦贴上去,这下不得了了,全班同学的小眼睛齐刷刷地望着黑板,惊讶地说“真漂亮!”于是我想趁兴吊吊孩子们的胃口,一本正经地说:“现在哪位小朋友坐得端正,并且能积极回答问题,我就让他摘走一个小葫芦。”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一下子鸦雀无声,孩子们马上坐得端端正正,摆出一副用心思考的样子。此时我发现王琪也做出了很专心的样子。我高兴地说:“老师发现王琪表现最好,第一只小葫芦就请王琪来摘。”只见他兴奋地走上讲台,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中自豪地摘走了一个小葫芦。回到座位上,他用嘴轻轻地亲了一下小葫芦,再把它小心翼翼地夹到语文书里。在这节课接下来的时间内他再也没有乱动一下,而且好几次大胆举手回答问题。

后来我用更多的真情去感化他。我让他当上了语文小组长,还时常表扬、鼓励他,督促他学习,并抽出空余时间给他补课,跟他谈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他的学习态度端正多了,虽然上课偶尔还会开小差,但绝大部分时间都能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作业完成得也很及时。看到他的进步,大家都很欣慰,对他的看法也在不断改变。

教育家卢梭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是呀,王琪身上产生的小葫芦效应,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如今在我的教育教学中,我经常会准备一个“小葫芦”,来满足孩子们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使我的工作真正做到教好书,育好人。

(作者单位 青海省大通县园林小学)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王琪课堂纪律葫芦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画与理
快把动物放进冰箱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
Brief Talk about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and Digital Workplace
二则 :王琪
宝葫芦
基于课堂纪律管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研究
课堂纪律应具有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