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知识于生活本身巧构良好的生活课堂
2014-07-18李池平
李池平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教师追求的完美的理想的教学境界。在现实的教学中,特别是农村小学,如何成就“良好”与“不同”,我认为还原知识的生活本身,构建良好的生活课堂是最有效的途径。怎样去“还原”和“构建”?我觉得应该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教材是还原知识于生活的主线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很大的一个特点是把丰富的情境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我们一条还原知识于生活的主线。只要我们把握好这条主线,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不断构建良好的生活课堂,我相信课堂的高效是一目了然的。
今年新版的北师大版的一年级数学教材,生活性体现得更充分。如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文具→快乐的午餐→动物乐园。这样的选材,可谓独具匠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利用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动机,更重要的是为我们进行生活化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一条线索。只要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在相关联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本单元的知识就会轻松掌握。
二、学生是还原知识于生活的主体
孔凡哲教授指出:“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学生如果不积极走进生活,去挖掘、去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无论你教师怎样去创设生活情境来组织教学,其教学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我今年在教学四年级“旋转与角”时,上课前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学具:能够通过旋转,产生不同的角。上课时我来检查学生的学具时,各种各样的学具让我大吃一惊:有学生按照教材的要求,用两张硬纸条自制的活动角;有锈迹斑斑的小闹钟;有竹制的快板;有木制的单杠……这些学具无疑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结合教材的知識点,经过充分的思考做出来的。有了这些学具,旋转产生的各种角及其特点,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早就掌握了。此时,我来上新课,只不过是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意识得到不断地增强。黄龙山做的单杠学具,在学习的同时流露出对高年级同学能够翻过单杠的羡慕,是对体操运动员的仰慕;张永琪的竹制快板,更多的是她对音乐的爱好在数学上的转移;李江的闹钟,在告诉我们三时是直角、六时是平角、十二时是周角的同时,也把他喜欢鼓捣小制作的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炼。这些别致的学具是学生把知识还原于生活的具体体现。在制作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果不给学生一个学习、制作、磨炼的过程,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想“旋转与角”这节课不会上的这么轻松有效。
三、教师是还原知识于生活的主导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要处理好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双基变四基)这一变化再一次让我意识到应该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构建良好的生活课堂。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作为教师就应具备生活意识,用一双慧眼发现数学信息,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去年在教学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时,教材设计的内容是让学生从星期一、星期三和星期五的配菜中来探究搭配的学问。我在备课时,结合我校的营养餐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激发探知欲望:你在每周的营养餐中,你觉得最好吃的是那一餐?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谓争先恐后,学生的兴趣被激发)
合作探究方案:依次呈现一荤一素、一荤两素、两荤两素、两荤三素,让学生按照一荤一素的要求写菜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荤菜和素菜,循序渐进地进行搭配,很快掌握了先确定荤菜或者素菜再搭配,逐个完成就避免了搭配中的重复和遗漏。
活动巩固提高: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菜市场的采购员、厨房的配菜师傅等,完成营养餐的配制,最后让学生评价提建议。
经过这几个环节,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搭配,而且懂得了饮食要科学合理,不能偏食或者挑食,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握教材、尊重学生和关注生活,只要我们还原知识于生活本身,不断构建良好的生活课堂,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李家湾小学)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