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狮文化、狮造型及东阳狮木雕艺术

2014-07-18

荆楚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东阳牛腿木雕

许 元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高教研究所,浙江 东阳 322100)

狮文化、狮造型及东阳狮木雕艺术

许 元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高教研究所,浙江 东阳 322100)

狮子是外来兽,华夏人从迎接狮子进而接受狮子再到形成狮文化,是一个从“视为殊方异物”到“视为神物”到“亲近喜爱”的变迁过程。文章梳理了被誉为“神兽”“灵兽”和“瑞兽”的狮子在不同时期经历的艺术造型演变,从“狮”这一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含义和情感寄托的形象,着力寻求狮文化在东阳建筑木雕装饰上的演进及所折射出的审美情怀和时代文脉。

狮文化;狮造型;建筑木雕

一、狮传入中国的历程及狮文化的形成

在我国权威典藏《史记》与《说文解字》中均无“狮”的明确记述,因此,狮子是作为“舶来品”存在于中华的历史。在中国古籍中关于狮子的最早记载是《穆天子传》,卷一载有“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1]。在正史中,活狮入华的明确记载出现在东汉时期,《后汉书·班超传》中有“(章和元年)初,月氏尝助汉击车师有功,是岁贡奉珍宝。扶拔师子,因求汉公主,超拒还其使,由是怨恨。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土,遣子随献物入塞。”[2]可见,狮子早期是通过贡奉来到中国。东魏杨炫之著的《洛阳伽蓝记》中载有“永桥南道东有白象、狮子二坊”及“狮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为逆贼万俟丑奴所获,留於寇中。永安末,丑奴破,始达京师”[3]。《唐书》各传中载有,康国、吐火罗、波斯等国都曾向唐王献狮。在《明史稿郑和传》《西洋朝贡典录序》《清稗类钞》中还出现了“海上运狮”的记载。综上可得,东汉时期始,活狮作为贡奉之物沿丝绸之路从陆地进入中国;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明清以后海运狮子得以实现。

狮子作为贡品来到中国,从豢养在皇家苑囿的“神兽”演变为人们信仰图腾中的“瑞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狮子作为西方列国贡献的罕见礼,数量稀少,被深藏在帝王的御苑,常民百姓难窥真容而使得其充满神异。《尔雅·释兽》中说“狻麑(猊)如虦猫,食虎豹。”[4]《洛阳伽蓝记》中有“於是虎豹见狮子,悉皆瞑目,不敢仰视,…虞人牵盲熊至,闻狮子气,惊怖跳踉,曳锁而走”[3]。以上古籍记载反映出古人对狮的尊崇,狮子镇百兽的本领,使其有了王者地位,在民众心目中成为“神兽”。东汉起始,狮是帝王陵墓神道上的镇墓兽,尽显威严震摄之气势,令人望而生畏。在佛教兴起后,狮子更是成了佛的化身,被封为文殊师利菩萨的坐骑,僧人们用佛画和佛像更形象地表现狮子的威武神异,无所不能[5]。民间传说,狮子能预卜灾难,当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来临时,狮子的眼睛会变红或流血,提醒人们紧急避难。建于金朝的北京卢沟桥上就雕有形态各异的502个石狮,人们用“桥上置狮”的做法,表达“镇水防灾”的祈望。

唐宋之后,人们审美情趣有了“市民化”的倾向,也使狮形象展现世俗化的一面。宋代开始狮子胸前挂铃铛带红缨,呈现出又威武又仁慈的形象。府邸门前两座护卫狮,左边为脚踏绣球的雄狮,意寓“一统乾坤”之气势,右边为脚抚幼狮的雌狮,意寓“子孙昌盛”之祈盼,头向内侧,以示保卫进路,整体造型象征“事事如意”。民俗中,能营造祥和与欢腾气氛的“狮舞”的兴起与风靡,更丰富了狮文化的意蕴,狮子以然成为人们纳福攘灾、祈丰求财的吉祥载体。康熙皇帝曾给五台山的文殊菩萨的狮子坐骑题词“瑞相天然”,这说明,明清时期官方与民间都已把狮子纳入“瑞兽”之列。“祥瑞之相”的中国狮,已经脱离原狮形象,演变成了民族色彩的华夏文化狮,成了意义深远内涵丰富的精神图腾。

由此可见,华夏人从迎接狮子进而到接受狮子再到形成狮文化,是一个从“视为殊方异物”到“视为神物”再到“亲近喜爱”的变迁过程。

二、狮形象造型艺术特征

活狮进入的特殊性,狮文化形成的长期性,加之早期文献资料对狮的描述写实少、夸张多,使得人们心目中的崇拜狮与自然界的真实狮差别较大,人们对其形象的认识更多来自道听途说的信息和对神异动物的主观崇拜,以至不同朝代背景下的狮子造型也显现出相异的风格特征。

东汉时期,狮子在中原人心目中是神兽,以秦汉猛兽为模式,形态刻画较为夸张。曹操所建铜雀台的门柱石狮身上生有短翼,且形体如虎,随着真狮传入,雕狮身上的双翼不见了,其造型向着气势昂扬、形态威猛方向发展。东汉时期,狮子多用于陵道墓前做镇墓兽[6]。山东嘉祥武氏祠墓群前的守墓狮(图1)、四川雅安东汉高颐墓(图2)前的守墓狮,呈疾步前行状;四川沙溪点将台汉墓出土的灵帐座台狮(图3),呈趴伏状,均昂首挺胸,张嘴怒吼,目光如炬,体健气盛,跃动欲试,体现护卫、避邪的功用,彰显汉代以力为美,以大是崇的造型特点。雕刻上刀法简洁,造型上形态粗犷,具有古拙神韵。这个时期狮子有赖于西域的进贡,工匠们很少能见到实物,雕狮融入了老虎这样的猛兽以及“辟邪”“麒麟”等的神兽的形貌特征,以至会出现头顶双角、肩生飞翼、身饰花纹、后扬虎尾、体形如虎,也称为“虎形狮”“辟邪狮”。

图1 山东嘉祥武氏祠守墓狮

图2 四川雅安东汉高颐墓守墓狮

图3 四川沙溪点将台灵帐座台狮

南北朝时期,佛教昌盛,狮子形象呈现出带有风靡印度的“吐赤白舌”风格,王侯墓前状若狮子的石兽(图4、图5),一律口露长舌,现出“方颊巨骨,眉高眼长,首仰舌伸,体形肥硕,胸突腰耸,牙锋爪芒”之态。

图4 梁桂阳简王萧融墓石狮

图5 梁南康简王萧绩墓石狮

图6 乾陵石狮

唐宋元时期,所雕狮的造型从立式逐渐向蹲式变化,形象逐渐摆脱前代雕狮的神幻味和外域风,而注重写实与结构,注重精神与气韵的表现。唐代,蹲坐狮造型逐渐定型,大量替代了以前的“辟邪”“麒麟”“独角兽”等灵兽,几乎成了帝王陵宫神道一个标准配置。乾陵石狮(图6)最具代表,它们前肢挺拔,后肢曲蹲,昂首挺胸,双目直射,屹立挺拔,蓄力待发,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非凡气势。唐朝雕狮造型均巨头卷毛、怒目俯视、张嘴露齿、筋骨雄健,与真狮的形象特征趋于一致,威而不怒的形象,与盛唐的庄严雍容不谋而合,对后世石狮雕刻影响深远。唐代的《镇座石狮子赋》中有对雕狮的描述“威慑百城,褰帷见之而增惧。坐镇千里,伏猛无劳于武张。有足不攫,若知其豢扰;有齿不噬,更表于循良”[7]。宋代,狮形象逐渐扩散用于民间的吉祥瑞物,从陵墓守狮向生活化和装饰化发展,造型上少了几许兽性化的威严,多了几分人情味的灵气,开始在颈间系铃铛、配绶带,脸部带笑纹,形象更为柔和。民间画诀总结有“愁龙、喜凤、笑狮子”,“笑的狮子脸,嬉球又跳升”,“大狮雄小狮巧,九斤狮身十斤头,一斤尾巴拖后头。”[8]宋元时期的雕狮,雕工更为精细,技艺更为纯熟,须弥座装饰更为繁缛,装饰意趣更加浓厚。

图7 天安门前石狮

明清时期的狮造型,不仅用于宫殿府衙门前,也广泛用于民间的祠堂、碑坊、庙宇、村寨、戏楼、宅院等民用建筑。整体风貌呈现出构思精巧、刻画细腻、动态多变、装饰华丽而繁缛的风格。雕刻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北京天安门前的汉白玉石狮(图7),昂头蹲立,阔额卷鬃,撅鼻张嘴,强筋健体,雕刻精美,造型生动,威武异常;身上披缨络、悬彩带、挂铃铛,人们看到的不是凶悍,而是勇猛中的柔顺,这正是华夏民族喜爱的性格和形象。清代狮子发须浓密后飘,造型威猛活现,韵味温顺柔媚,线条圆润流畅,更多装点于普通百姓生活中。郑绩(1866)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写道:“狮为百兽长,故谓之狮。毛色有黄有青,头大尾长,钩爪锯牙,洱耳昂鼻,目光闪电,巨口须髯,蓬发冒面。尾上茸毛斗大如球,周身毛发松猱如狗。虞世南言其拉虎吞貔,裂犀分象,其猛悍如此。故画狮徒写其笑容而不作其威势,非善画狮者也。”[9]清代李斗(1795)在《扬州画舫录》对雕狮的表述:“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10]民间有一套狮造型的格式:“眼如铜铃方宽口,张嘴露齿伸舌头,铜头铁额大蒜鼻,慈眉善目笑颜开”。

纵观“狮造型”的历史,经历了守墓狮、宗教狮、民间狮,从王者“神气”迈向人间“世俗”,走过了神兽传奇化、猛兽写实化、宠物世俗化、造型程式化的道路,其演变过程实质是“狮造型”艺术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三、东阳建筑木雕装饰中“狮造型”的应用

中国“四大木雕”之首的东阳木雕工艺用于传统木构架民居装饰开始于唐朝,经宋、元、明,至清代中后期达到鼎盛,成为东阳古民居建筑装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粉墙黛瓦马头墙,镂空牛腿浮雕廊,阴刻雀替龙须梁,风景人物雕满堂”[11]是对其真实的写照。东阳古民居是以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为便于日常生活起居、人际交流、出入往来,一般设有檐廊。檐廊、轩顶、门窗及外屋檐下承托着挑檐重力的牛腿、琴枋、雀替等木构件是雕刻装饰的重点。东阳匠师们非常重视建筑木雕立面观赏效果,在长期的制作实践中探索出与其它木雕相比的两个显著不同:一是根据欣赏角度和视距的不同来确定雕刻技法,近处平视的雕件,如:门窗绦环板,主要采用线条清晰细致的浅浮雕,人们既可以就近清晰观赏,又便于保护构件以防损坏,也有利于清理保洁;高处仰视的雕件,如:梁枋、牛腿,主要采用层次分明的深浮雕、圆雕,以突出主题内容,让观赏者看清生动逼真的图案。二是古民居结构的光源通常来自天井,是自上泻下的散光,为了表现木雕件的动感,在不影响构件功用的前提下,采取上部挖深,下部雕浅的方式,运用散光投影与镂空透视造成明暗对比的效果,产生会动的幻觉,以增加雕件艺术感染力。东阳木雕一般构图布局直奔主题,抓住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用简约方法直接刻画,民间有雕艺总结的形象口诀“雕俯如羞,雕仰似歌,雕侧窃笑,雕卧无忧”等。

由于东阳建筑木雕装饰侧重“明精暗简”,裸露在外的木雕构件经历了岁月的长期风吹日晒,在古建筑的木雕件中明代以前的雕饰存世已经非常稀少。人们今天所见的东阳古民居装饰木雕件主要集中在明末、清代及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装饰木雕逐渐从内容到形式达到完美统一。东阳木雕艺人受中原狮文化的影响,常在建筑的斗、梁、枋、牛腿、雀替、门、窗等木构件的以狮子为题材进行木雕刻装饰,其中以在梁与牛腿构件中运用最广泛。艺人们在雕刻建筑木雕狮子时,不拘泥狮子真实形态,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石雕狮的表现形式,着力于突出狮子昂首挺胸的浑圆躯体、卷发巨眼的传神面貌,收腹起臀的跃动姿态,以及文化传统下的吉祥寓意,狮子整体造型更具有文化性、装饰性,充满鲜明的地方艺术色彩。

明末留存在东阳古建筑上的木质装饰雕刻件,造型稚拙淳朴,主题通常占据大多数空间,留白较少,构图精炼简洁,物景之间一般是非常规比例,有一种突出主题的抽象美。题材以火云纹和各种瑞兽的应用为主,内容略显单一,雕法比较单纯,通常只有浅浮雕、深浮雕、圆雕几种,层次较少,刀功粗略。清早期沿袭明代风格,纹饰花样逐渐丰富,表达人文生活的博古纹、卷草纹、祥云纹等,寓意吉祥避灾的如意纹、海浪水纹、鸟兽纹等得到大量应用。不过在那个时期,动物身上的花纹和人物衣着纹饰多利用线刻手法,略显呆板,细看有刀锋遗留痕迹。清中晚期,东阳木雕进入鼎盛时期,作品风格形式由简朴到繁琐,由粗犷到精细,极尽装饰。雕刻技法上逐渐增加了透雕、凹雕、线刻、多层雕刻,明暗关系复杂,立体感强,并在木雕件中增加了可动部分,雕件中的门、窗可开启,狮子嘴里的圆球可滚动,木雕作品中人物面部圆润自然,衣着飘逸富有动感,动物刻画栩栩如生,同时打磨工艺和雕刻工具得到升级,木雕作品少见了刀痕遗留。这个时期,建筑木雕件尺寸加大,雕刻技法虽有提高,但不同构件雕琢技法有定型化的趋势,反映了当时人们集体持有的世俗文化眼光和心理审美特质。民国时期,受绘画艺术的影响,写实味渐浓而民间味减弱,雕刻刀锋也多模仿名家画谱的气韵和笔意,题材内容涉及广泛,承载信息量大,并注入了近代的生活内容,但雕品整体突出了匠气,缺乏了文气,给人以呆板生硬感。

在东阳古民居中,檐柱外侧突出部位—挑檐斜撑件—牛腿,位置显著,其装饰因最易显示身份地位、财富实力、精神追求而倍受屋主重视;尺寸较大,也是雕刻艺人炫耀雕刻技艺、为自己竖牌子的地方,精雕细刻的木雕使原来粗笨的承重木构件牛腿化身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品,其画龙点睛的妙用形成了东阳古民居建筑的一大突出特色[12]。从东阳古民居建筑体系范围内现存的牛腿实物上看,它的发展经历胡瓜形、S形、回纹形、混合型、全雕人物动物形等过程。清早期的建筑木雕狮子牛腿直接引用了门前石狮坐姿造型,并非现在存世量大的倒挂狮形态,工匠艺人们在实际运用中发现倒挂狮比坐姿狮的构图处理更能展现狮的运动美感,更符合牛腿的力学需要,因此,坐姿形态狮慢慢被倒挂狮造型取代。东阳木雕狮子造型,与石狮一样,嘴巴最早为方形,形态凶猛威武,随着人们接收和改造程度的提高,狮子被美化,嘴巴变圆、面带笑脸,灵气活泼憨掬可爱起来。牛腿是反映东阳建筑木雕每个艺术特征的重要装饰部位,图8到图12是东阳古民居木雕牛腿随时间演化进程的实例。

图8 明晚期坐狮图9 清早期狮子牛腿图10 清中期狮子牛腿图11 清晚期狮子牛腿图12 民国时期狮子牛腿

现珍藏于“世界100大濒危文明遗址”之一的东阳卢宅肃雍堂内,雕于光绪时期的“九狮图三架梁”(见图13),长高厚分别为2.3米、1.2米、0.2米,单片梁重约200公斤,两片共雕有4大狮5小狮,正面居中雕有一根花柱,下垂一空心绣球,狮身旁祥云片片,似腾云驾雾,造型生动、形神兼备、美轮美奂。巧构细接,以浮雕、立体雕、镂空雕于一体,用线、面、体相结合的手法雕凿鬣毛、颌须及身躯上的卷云纹、火焰纹等。虎头狮身,庄严威武,风格圆浑俊美,形态豪放飞动,有强烈的感染力。

图13 九狮图三架梁

建筑装饰讲究风水,通常被认为与家族兴衰关联在一起,美好幸福,吉祥平安是人类终极追求和祈盼,这赋予了建筑一种人文思想。如果建筑的环境不佳,往往通过装饰图案、纹样的运用,达到避凶趋吉的目的,东阳建筑木雕中狮造型的应用也有着“以图载愿”的功能。传统文化是东阳木雕的根,狮造型中一些标志性的图案和符号,不可随意更改,例如:“狮子滚绣球”——雄狮追逐刻有金钱纹的绣球,寓意“一统寰宇”,象征财源滚滚;“太师少师图”——幼狮与雌狮依偎戏耍,寓意“辈辈做官”,象征子孙兴旺;“双狮戏球”中“狮”与“事”谐音,寓意“事事如意”“好事成双”;“三狮图”中雄狮、雌狮、幼狮组合,体现儒家文化中重视“家本位”伦理内涵,寓意“阖家团圆”;“五狮图”寓意“五子登科”;“九狮图”寓意“九合一匡天下安定”。就连狮头上鬣毛雕凿成“螺髻”,其数量多少也有讲究,以显示主人地位之高低,十三为最高,曰“十三太保”狮。在装饰中还运用谐音雕刻的传统吉祥图案,如:“狮童进门”——童子骑着狮子奔腾,寓意“福禄喜事多”;“狮带瓶安”——瑞狮环绕宝带拱背宝瓶,表示“世代平安、平步升级”,这些承载美好愿望的狮题材作为雕饰内容,进一步说明了东阳木雕在艺术风格上的精神面貌。

四、结语

在中国,狮文化产生、发展、播迁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吉祥瑞兽”的形象寄托了民众美好的祈盼,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狮的造型艺术也成为各装饰门类的题材,千姿百态、形式多样。独具中国特色的东阳木雕艺术,巧妙而自然地将狮文化应用其中,不断地创新和衍化,经过历史的沉淀,带给人们另一番别样风景。

[1] 穆天子传[M].[晋]郭璞,注.[明]天一阁刊本.台北:台北广文书局,1970.

[2] [南朝] 范晔. 班超传[M]//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3]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M].尚荣,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4] [晋]郭璞, [宋]邢昺. 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M]. 黄侃,句读. 王世伟,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8.

[5] 熊晓平.因狮子吼 成阿罗汉《楞严经》——说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5): 99-100,102.

[6] 霍巍.东汉大型石兽与南方丝绸之路[J].考古,2008,(11):71-80.

[7] 阎随侯.全唐文:卷四百·镇座石狮子赋[M].董诰,阮元,徐松,等,编纂.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3: 4082.

[8] 林移刚,杨文华.汉族民俗中的“狮子”形象及其内涵[J].艺术百家,2012,(S1): 71-73.

[9] [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M]//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 明-清. 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10]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M].周光陪,点校.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76

[11] 吴旭华.“关注古建筑命运”系列报道之五: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建筑文化[N/OL].东阳日报,2012-07-12(6).[2014-07-06].http://dyrb.zjol.com.cn/html/2012-07/04/content_86933.htm

[12] 王仲奋.东方住宅明珠:浙江东阳民居[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91.

[责任编辑:胡璇]

2014-10-02

2014年浙江省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重点研究课题(Z112)

许元(1963-),女,浙江东阳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古建筑技艺,手工艺文化。

J3

A

1672-0758(2014)05-0086-06

猜你喜欢

东阳牛腿木雕
底部约束变化对搁置状态下整体爬升式钢平台安全性能的影响分析
对于牛腿搭接结构连续梁桥病害的整治技术研究
人大代表约见制度的东阳实践
斜拉桥钢锚梁钢牛腿锚固构造的设计与分析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钢筋混凝土牛腿承载力研究进展
木雕鱼
东阳:大树底下长出草
自然形木雕
东阳木雕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