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绞国辨考

2014-07-18陈敬华

荆楚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郧县店子汉江

陈敬华

(湖北省郧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 郧县 442500)

古绞国辨考

陈敬华

(湖北省郧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 郧县 442500)

东周初期,有个敢与强楚为敌,趁楚武王遣莫敖屈瑕领兵东行的机会,与郧、随、州、蓼结盟伐楚,由此被楚国所灭的古绞国。其史料,因时代久远,文献记载很少,以至于它从哪里来,地望在哪里,国都又在何处,众说纷纭。根据收集的史料,通过姓氏溯源、地理位置、国都城郭三个渐进的辨析过程,获知古绞国是偃姓国,地望在汉江中上游的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的区域内,城郭遗址在郧县青曲镇店子河村一带。

古绞国;城郭;郧县;店子河;遗址

据史书记载,在周王朝时期,位于汉江中上游地区有一个不畏强暴,敢与虎视眈眈的楚国为敌,趁楚武王熊通遣莫敖屈瑕领兵东行与贰、轸两国会盟的机会,毅然与郧国、随国、州国、蓼国结盟伐楚,由此被楚国报复性地迅疾挥师围剿,灭没于春秋早期(公元前700年)的古绞国,其史料,因时代久远,古文献里记载很少,以至于它从哪里来,地望在哪儿,国都又在何处,今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汉江考古待解之谜。

本文根据多年来搜集获得的史料、南水北调考古发现和实地勘察调研资料,经考证得知,绞国在汉江中上游的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三市(县)区域内,绞国国都遗址在郧县青曲镇店子河村一带。

图1 郧县青曲镇店子河村

一、姓氏溯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国家是从氏族制度演变而来的。古夏、商、周三代,人们聚族而居,十分注重“辨姓”,这是为了别亲疏。同姓即同祖,属于“一家人”;虽然有些部族之间姓氏不同,但溯姓氏源流,寻根问祖,是氏族裂变过程中的分支,也存在着血缘关系。二来古人遵循“同姓不婚”的原则,在婚姻上也需要“辨姓”。这就是说,“辨姓”既能起凝聚本族和亲族的作用,又便于通过婚姻与异族结成姻亲关系。古代的邦国,除了进行物质文化交流之外,还通过认宗和姻亲关系来达成广泛而紧密的联系。

追溯绞国姓氏源流,《中华姓氏源流通谱》记载:“少典氏第十五代、黄帝轩辕氏第四代小昊支子,娶高阳氏女,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生陶,为舜士师,封于皋,是为皋陶。舜让禹位,禹让皋,皋辞焉。生子三人,长伯翳、次仲甄、季封于偃,为偃姓有匽氏、郾氏;而州、绞、舒、皖、贰、轸、鸠、庸、龙、蓼,皆其派也。州灭于鲁,绞灭于宋,舒、皖、贰、轸、鸠、庸、龙、蓼,则入于楚后有州氏、佼氏、绞氏、贰氏、轸氏……。”[1]由此可知,绞氏是在偃姓氏族演进裂变中产生的,是皋陶的后裔。

《尚书·大禹谟》记载:“帝曰:‘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2]意思是舜帝认为,皋陶作为士官,掌管天下刑法,能明五刑(让大众都能清楚地知道,准确地执行刑法),以辅助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教化,合于治道,人民合于中道,其功不可没。于是虞舜特赐皋陶姓偃氏,并封为诸侯(其生於曲阜,曲阜又为偃地,故因之赐姓偃)。

南宋罗泌撰修的《路史》卷十六记载:“(皋陶)有子三人,长伯翳,次仲甄,次封偃,为偃姓。偃匽之后,有州、绞、贰、轸……后各以国命氏。”[3]43这就是说先秦时期皋陶的偃姓后代建立了州、绞、贰、轸等方国,各方国以国名为姓。

上述文献,相互印证了绞为偃姓国,是皋陶的后裔。偃姓是上古的巨姓,远祖皋陶,为少昊氏支裔,东夷族首领之一,活动地在奄(今山东济宁的曲阜市、兖州市一带),后来,皋陶次子仲甄封偃,为偃姓。

至于绞国的产生与迁徙,据史料和现存考古资料表明是从先祖之地“奄”分化而出。绞人早先在“奄”附近之南的滕州市一带(今山东枣庄市)立国,此地为《左传》哀公二年春鲁国“伐邾将伐绞”[4]338之地。今人通过对出土的《交君子鼎》《交君子簠》《交君子壶》[5]等铜器铭文的研究,从而推断“绞”为山东之国。不过,绞人后来迁徙了,不在此地了,比如哀公时(为春秋后期)鲁国所讨伐的“绞”,已不是绞国之“绞”,而是邾国的一个地方,西晋学者杜预注解《左传》时指出此“绞”为“邾邑”。

二、地理位置

历史上,早期的部落及方国,为了生存需要经常迁徙,绞人也是这样。在周初周人征伐东夷过程中,偃姓国被分化瓦解之后,被迫从奄地,经过河南中西部,辗转迁徙至汉江流域,聚居发展成诸侯国。古绞国地望在哪儿?历来有两种方位相反、截然不同的说法:

一是“绞在湖广郧阳府西北”[6]30。宋刘敞《春秋传说例》、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清顾栋髙《春秋大事表》、清易本烺《春秋楚地问答》、今人韩席筹先生《左传分国集注》、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熊吉平先生《话说楚王》[7]、张培玉先生《郧阳古国》[8]和《十堰建置沿革》[6]30、王一军先生《关于春秋时代绞国的方位》[9]及《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均用此说。

二是“绞在随、唐之南”[3]。宋罗泌《路史》[3]、清章学诚《湖北通志》、今人潘行藻先生《湖北省建制沿革》用此说。

要辨别这两种说法的是非曲直,其实并不难,只要弄清楚下面引用的史书《左传》的两则记载的事理,及其诸侯国的地理位置,从中判定楚伐绞的行军路线,就能够准确地检验、识别出哪个说法成立、正确。

“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患之。斗廉曰:‘郧人军其郊,必不诚,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郧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若败郧师,四邑必离’……遂败郧师于蒲骚,卒盟而还。”[4]20

“桓公十二年,……伐绞之役,楚师分涉彭。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4]21

引文涉及到的诸侯国“贰”“轸”“随”“绞”“州”“蓼”“郧”“罗”均为周代近楚方国,“郊郢”系楚国都城。根据查阅《西周诸侯疆域图》等史料:“贰”“轸”在今湖北应山、应城一带,“随”在今湖北随州市,“州”在今湖北监利县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南邻近湖北枣阳的湖阳镇一带,“郧”在今湖北安陆市,“罗”在今襄阳宜城市西北,“郊郢”在今湖北省宜城市郭家岗。引文界定了楚伐绞的时间、行军路线及方向。行军路线是:伐绞大军从郊郢出发,经罗国附近,渡过彭水(源出竹山县,因流经彭国(今房县)而得名,至谷城县与汉水汇合),直奔突袭目标绞国,即始发地郊郢→罗国→彭水→终点绞国;大军挺进的方向是:东南方的郊郢→罗国西北→彭水西北→西北方的绞国。

楚伐绞之役,从地理位置上论,楚处于随之西南,在罗、彭水之南或东南,郊郢、罗国、彭水均在随、唐之西。楚伐绞大军必是由东南向西北进发,由随、唐之南直指随、唐之西。如果绞在随、唐之南,楚还有必要到随、唐之西去吗?这不是南辕北辙了吗?所以绞在随、唐之南的说法不能成立。

根据《春秋初期诸侯国》分布图辨认,绞国地理位置其东南是谷国,南是彭国,西南是庸国,西是麇国,北隔丹江与楚古都丹阳、楚附庸邓国相邻,辖制大概为汉江水道串联的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三市(县)区域内。

图2 十堰市春秋时期诸侯国

由此,史学经典《左传》,印证了“绞在湖广郧阳府西北”之说成立。

三、国都城郭

史书典籍记载,绞在湖广郧阳府西北,为辨识绞国地望提供了依据,亦指定了绞国城郭地理位置。其遗址经论证,在郧县青曲镇店子河村一带,依据是:

其一,此地是史书文献记载所标定的地理位置。湖北省郧县青曲镇店子河村,坐落在堵河与汉江交汇地北岸,滨临汉江,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东距郧县县城(原湖广郧阳府治)16公里,地形如同字母C,亦同中文“贝”字,面积约16平方公里,正是古籍记载和专家学者论证的“绞在湖广郧阳府西北”位置。

其二,此地地理环境与西周时期的氏族部落(诸侯)国都城郭建置相适宜,与古制相吻合。此地印证了《周礼》《管子》都城选址坐北朝南、顺应天时地利的“城郭”制度。《管子·乘马》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10]绞都遗址坐北朝南,东西南三面环水,北面靠山,汉江天堑与沿江山峦的悬崖峭壁,和城北绵延的环形山脉,构筑了一座天然牢固的城郭,“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南城”就是绞都城郭“顺天时,得地利”的真实写照。

其三,国名“绞”字,神奇地融合了古绞国名的方位性、寓意性文化内涵,满足了《古汉语言文字学》和《地名学》定义。绞:形声字,从“纟”从交。其形旁“纟”形同汉水曲折蜿蜒,正如古时“曲莫如汉”之说,亦形同鸟瞰遗址上下汉江河道迂回旋转描绘的太极图标;其声旁“交,象束丝之形,为汉江最大支流堵河与汉江交汇处,亦是山关(楚蜀古道的郧关)水道(上通陕川,下达荆湘)十字交会地。

图3 郧县店子河春秋时期绞国都城遗址

其四,周围地名具有一定关联性。南北走向上,自古庸国顺庸水而下,出堵河口,至西流,渡汉江,进江沟,穿岩墙崖峡谷,越石嘴子、石门,北往古都洛阳或河南南阳的驿道线上有:火家洼、西垭、铁匠坡、寺沟垭子、洪门、马场关等;沿汉江河道线上有:龙门、三门、五门、安阳、郧阳、武阳、堵阳。这些富有寓意的地名,应该与古绞国都有一定联系。

其五,当地和绞都有相关的民间传说与习俗。例如“天谴”,是说在店子河连接韩家洲的川地里,居住着一个享用天时地利、生活极度奢靡的部族,他们暴殄天物,指天骂地,亵渎神灵,虐致灶神禀报天廷,玉帝震怒,遣走此地地脉灵神,命雷、雨二神,霹开河套,冲毁川地成河道,迫部族迁移,酿成此地祭龙神、灶神等习俗。像这样有习俗文化的民间传说,还有“因果报应”“拔贡禳灾”等等。

其六,文化遗存沉积规模大,遗迹多。如遗址遗存有城南江对岸的军事要塞辽瓦、西流、五门,江中的用于排兵布阵的韩家洲古战场,城东、西、南的环江山脉龙湾、前梁子、后河、西垭等,依山的城北有老长沟垭子、寺沟垭子等等,再现了绞人选定都城的地理要求:既要有良好的生存(地理)环境,满足依山(背靠雄伟的高山)傍水(面临弯曲的河水)、要害(形势险要、易守难攻)之地的安全需要,又要满足封锁汉江航道和山川交通线的军事需要。文物遗存除历史上因兵燹、盗挖等流失海内外的大量珍贵文物外,现在县、市博物馆珍藏有大量陶器、漆器、青铜器等。

其七,考古、文献证明。湖北省丹江口左绞村,据考证,该村“若面向汉水,相对郧境而言,此地居左,故称左绞”[11],可作为证明左绞村右方的绞都遗址存在的实证。印证郧县青曲镇店子河村一带为绞都遗址的考古文献有《湖北郧县辽瓦店子遗址东周遗存的发掘》[12]《韩家洲:春秋故事与韩信传说》[13]《湖北郧县肖家河春秋楚墓》[14]《湖北郧县店子河遗址发掘简报》[15]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主编2011年出版的《中国考古学年鉴》中收录的《郧县店子河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遗址》[16]等,有力地证明了在中国古代的堵河与汉江交汇地滨江北岸,有一个控制汉江中上游流域军事、政治局势的枢纽——绞国国都的客观存在。

其八,史典印证。《左传》和《战国策》载:“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先遣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争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伏)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4]20遗址满足了《史记》、汉语成语“抛砖引玉”“城下之盟”[17]战例应具备的全部条件;同时,从楚武王亲率大军、不惜代价倾尽国力久攻均未奏效之后,用莫敖屈瑕“以鱼饵钓大鱼”的诱敌法和封锁绞城依山设防的北门而最终取胜的战争过程来看,绞是楚的心腹大患,头号强敌,必需取而代之,究其原因,不是因绞日益强大,迅速崛起,成了楚势不两立的竞争对手,就是因绞城踞于汉江中上游的雄关要塞,是楚窥伺已久、垂涎三尺、势在必得的战略要地。史实正是如此,楚借此“秦楚走廊”“楚蜀通道”,驰骋汉江“始开濮地而有之”,占南郑(汉中),控商洛,扼守商於古道及少习关,迫秦在崇山峻岭中筑“楚长城”御敌,为楚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业。

其九,楚武王灭绞后赋予建制地“郧关”名,可溯证绞城遗址。“郧”字专用于地名,来源于史事。“郧”字由口、贝、员、阝合体而成:从口,可指为堵河与汉江交汇口,连接南北古道的渡口;从贝,指货币、财富;从员,如同韩家洲(口)和店子河一带(贝)绘制的图形(员的本义为物的数量、人员的数额,表示俯视鼎,而鼎是古代立国重器,是政权的象征);从阝,指与山、地形、地名、邦郡有关,楷书中从“邑”,为旌旗。把“郧”字形体象征义与楚灭绞史实联系起来诠释,应该是:楚军胜利的旗帜,飘扬在雄关峡道处的绞城上,取得这“进可扩疆,退可守土”的楚之门户、风水宝地(根据地),综合国力大增,铸成了楚以汉江为池、以秦巴山地为城、图谋江山霸业的局势。

因“郧”字具有形地、明建制、记战绩、卜国运、抒情铭志、咏地喻世的含义,胸怀鸿图伟业、文韬武略的楚武王,将涵盖楚灭绞的事理、地理、史理的“郧”字,与军事守卫险要地的“关”字相匹配,赋予建制地名,“郧关”域名就此应运而生。自此以后,“郧”字落地生根,生命力极其强大、旺盛,从郧关、郧乡、郧县,到郧阳府、郧阳抚治、郧阳地区,一直沿用了二千七百多年……

上述九证,如九鼎一言,支持了绞都治所在郧县青曲镇店子河村一带的辨考结论。

四、结语

绞国从哪里来、地望在哪儿、国都在何处的问题,通过姓氏溯源、地理位置、国都城郭三个渐进的辨析过程,得出绞是偃姓邦国,地望在汉江中上游的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三市(县)区域内,城郭遗址在今郧县青曲镇店子河村一带的答案。

注:长期参加《古绞国辨考》调查研究的作者还有:郧县一中教师蓝晓玲、轩锋、张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君、陈静,派出所杨虎,公务员瞿涛、李明善八人。

[1] 中华姓氏源流通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9:17.

[2] 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8:20.

[3] [宋]罗泌.路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4] [春秋]左丘明.左传[M].湖南:岳麓书社,2006.

[5] 刘玉堂,李安清.西周时期湖北地区的封国和方国[J].襄樊学院报,2000,21(4):81-86.

[6] 张培玉.十堰建置沿革[M].武汉:湖北人出发版社,1998.

[7] 熊吉平.话说楚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52.

[8] 张培玉.郧阳古国[M].十堰:十堰市郧阳建设局,2000:13.

[9] 王一军.关于春秋时代绞国的方位[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3):29-30.

[10] 方成军.《管子》“立国”思想综述[J/OL].管子研究,2008,(3):41.[2014-05-27].http://www.chinaguanzi.com/newsview.asp?id=463.

[11] 康安宇.揭开丹江口左绞村之谜 绞国灭亡之后迁至左绞村[N].十堰晚报,2012-04-29(19).

[12] 王然,傅玥.湖北郧县辽瓦店子遗址东周遗存的发掘[J].考古,2008,(4):14-27.

[13] 兰善清.韩家洲:春秋故事与韩信传说[N].十堰日报,2014-05-06(04).

[14] 胡文魁.湖北郧县肖家河春秋楚墓[J].考古,1998,(4):42-46.

[15] 宋海超,余西云.湖北郧县店子河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11,(5):16-30.

[16] 余西云,宋海超.郧县店子河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遗址[K]//王巍.中国考古学年鉴.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310.

[17] 思履.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80.

[责任编辑:陈如毅]

2014-09-15

陈敬华(1953-),男,湖北郧县人,湖北十堰郧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级会计师。

K928.6

A

1672-0758(2014)05-0016-05

猜你喜欢

郧县店子汉江
汉江春晓
济南黄河北店子水闸管理现状与建议
汉江,为你梳妆
守望汉江
店子乡群众希望建一座纪念馆
汉江之歌
一个走运的人
湖北郧县:为6万中小学生佩戴“小黄帽”
上海世博会
一个走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