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老年化,贫困化与社会保障
——基于社会排斥的视角
2014-07-18江文慧
程 静,江文慧
(1.湖北工程学院 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2.湖北工程学院 经管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3.湖北工程学院 图书馆,湖北 孝感 432000)
女性:老年化,贫困化与社会保障
——基于社会排斥的视角
程 静1,2,江文慧3
(1.湖北工程学院 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2.湖北工程学院 经管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3.湖北工程学院 图书馆,湖北 孝感 432000)
老龄人口女性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趋势,而高龄人口女性化是其中非常显著的特征;伴随而来的是贫困的女性化。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了女性贫困的根源,并探讨了女性社会保障的必要性与现实性。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反社会排斥与反贫困,提高女性社会保障水平的实现路径。
老年化; 贫困;社会保障;女性化
一、老年的女性化
1.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自1999年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发展迅速。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居世界首位,约占其总量的五分之一。1999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达到8679万人,占总人口的6.9%;201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达到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由图1可见,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呈递增趋势,并且增速明显,年均增长0.18%。总而言之,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
图1 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
2.老龄人口女性化。伴随人口老龄化,老龄人口女性化趋势已成为一个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发布的《2009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女性的预期寿命普遍比男性高。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2.38岁,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7.37岁,两者相差近5岁。老龄人口中女性所占比例高,这种现象在国际上被称为“老龄的女性化”。联合国在老龄世界大会上强调指出,各国要充分重视老年妇女的问题,老年妇女的境况必须成为各国政策优先解决的问题。[1]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女性化”现象很突出,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所占比例高。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约470万人。由图2可知,2003年至2012年间,在整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我国女性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超过一半以上,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男性,“老龄人口女性化”特征明显。
图2 我国65岁以上女性人口所占比例
3.高龄人口女性化。“高龄人口女性化”是另一个更为显著的特征。根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表1列举了不同年龄段男性老年人口和女性老年人口的数量,女性人口所占比重,以及男女性别比。由表1可见,随着年龄段的增加,男女性别比不断下降,在60-64岁年龄段,性别比为101.56;95岁以上性别比降到30.42,整体约下降71个百分点,并且下降幅度随年龄增高而提速。年龄组越高,特别是在85岁之后,女性人口的数量占绝对优势。
表1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2012年)
资料来源: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据计算整理而成。
本表是2012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831‰。
图3 不同年龄段女性人口所占比例
由图3可以进一步看出,在不同的年龄段,随着年龄的增高,女性人口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并且增速明显。在60-64岁年龄段,男女比例大体平衡;85-89岁年龄段,女性老年人口超过60%;95岁以上,女性老年人口达到76.68%。我国老年人口呈现出显著的“高龄人口女性化”的特点。据研究,在未来的数十年中,我国老年妇女高龄化趋势将会更加明显。因此,我国女性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也将越来越突出。
二、贫困的女性化
1.女性贫困的表现。性别是贫困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贫困的发生、发展与性别高度相关。在许多国家,女性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使得她们更加易于贫困。不论是物质贫困还是精神贫困,都会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相当程度的影响。一些女性处于收入贫困的高风险中,失业的妇女、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离异或丧偶的妇女比处在相同境地的男性更容易处于贫困状态中。
(1)物质贫困。物质贫困即物质财富的短缺,如经济收入水平低下不足以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社会保障体系不足以覆盖医疗与养老等。一方面,女性由于收入来源较少,工资水平较低,在经济上处于依附地位。当失业或年老丧失劳动力时很容易陷入贫困。另一方面,女性由于生育和长期承担家务,患慢性疾病的可能性大于男性。女性除了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外,还要承担因患病而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并且她们的预期寿命比男性长。总之,自身经济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体系不足,这些都容易造成女性的物质贫困。
(2)精神贫困。精神贫困即精神财富的短缺,如缺乏精神慰藉。女性由于传统的社会角色,长期在家操持家务,相夫教子,社交活动较少;即使是现代经济独立的职业女性,她们承担的家务也明显多于男性。社交圈子狭窄,生活单调。女性的精神生活明显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对家庭情感的依赖越来越强烈。进入老年阶段后,女性老年人承担起照料老伴生活,替子女看孩子等重任,缺乏自己独立的精神生活。随着老伴的辞世,女性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更加贫乏;并且随着现代空巢家庭的出现,女性老年人独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精神生活极度匮乏。
(3)掩藏的贫困。家庭内部收入和消费的不均衡分配反映出女性掩藏的贫困。这可能意味着女性是贫困的,然后她们的配偶并不贫困;或者女性比她们的配偶经历更高程度的贫困。
2.社会排斥是女性贫困的根源。所谓“社会排斥”,是指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的阶层或群体在社会意识和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边缘化的贫弱阶层或群体的排斥或歧视。具体指的是某些人或地区遇到诸如失业、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罪案高发环境、丧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等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时所发生的现象。[2]
在一定的维度下,女性更容易遭遇社会排斥,如劳动力市场的排斥、社会服务的排斥、参与社会活动的排斥等。社会排斥直接影响到女性的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及社交活动等,进而影响她们的收入和精神生活,是造成女性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的根源。
(1)劳动力市场排斥是女性物质贫困的根源。女性在劳动力市场面临结构性劣势,男女平均工资存在差异、女性从事兼职工作和低报酬工作的比例较高。劳动力市场长期存在性别歧视,如妇女就业滑坡、妇女参政比例下降等。性别差异、工资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的工作机会影响了女性的收入来源,是女性物质贫困的根源。近些年来,我国女性的劳动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女大学生求职难,育龄期女性因为生育和照顾孩子被提前推出了劳动力市场。同时,面对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许多女性不得不从事季节性和阶段性的工作。这些非正规就业具有不稳定性,报酬较低,无养老保障或养老保障不足,很多女性年老后生活陷入窘境。同时,一些女性脱离劳动力市场去从事无酬劳动,如照顾孩子,赡养老人等,这些活动没有得到一种价值的体现,是导致女性物质贫困的重要因素。
(2)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性别排斥也是女性物质贫困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非正规就业减少了女性获得社会保障的途径,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可能导致她们受到贫困的困扰。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季节性和阶段性等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水平都远低于正规就业。近些年来,我国女性劳动存在着非正规化趋势,非正规就业的女性人数明显多于男性人数,并且,一般情况下,非正规就业女性的保障水平比非正规就业男性还要低。非正规就业导致“工作中的穷人”,女性更长的生命预期和她们有限的获得社会保障的途径都意味着她们更易于贫困,是非常脆弱的群体。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存在的性别排斥也是造成女性贫困的主要因素。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相对弱势也会辐射到社会保障领域。在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和工资、工龄是密切相关的。即使在正规就业部门,女性的工资水平往往低于男性,而退休年龄也早于男性。这种不公正待遇直接导致老年女性的保障水平和保障的覆盖率都低于男性。养老保险政策没有考虑高学历女性就业晚、缴费时间短等现实,从而造成社会保障制度内生的性别排斥。[3]
(3)社会服务的排斥与参与社会活动的排斥是女性精神贫困的根源。由于受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和社会家庭角色分工差异的影响,生儿育女和操持家务成了女性天经地义的责任,社交活动较少,精神生活相对贫乏。过多的承担家务阻碍了她们对社会资本的获取和眼界的拓宽,慢慢处于经济边缘化和社会依附化的地位。哪怕一些经济独立的职业女性,承担的家务劳动也比男性多,社交活动相对较少,家庭是她们主要的情感寄托。但随着年岁的增高,特别是丧偶后,处于空巢家庭中的年老女性精神生活极度贫乏,甚至处于抑郁的边缘。
此外,老年妇女年轻时受教育水平低,有收入的工作时间短,寿命长,家庭和社会地位低等因素都使她们在贫困时比男性承受更多的压力和折磨,经受更多的恐惧和不安全感。
三、女性社会保障的必要性与现实性
1.女性社会保障的必要性。女性的贫困风险不仅仅说明了男性与女性收入水平的差异,还折射出许多其他的问题:如女性获得收入和其他资源的途径,社会对女性的保障程度等。
女性对家庭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对经济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她们从事的各种全职工作和各种非典型工作,如兼职工作、临时性工作、季节性工作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当她们失业或贫困时,社会保障体系却缺乏一种非常稳妥的措施去识别,保障这些曾经对社会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的妇女。
同时,由于女性的历史角色,以及她们在家庭和市场中的地位使得老年女性的经济困难,增加了她们对社会保障的依赖程度。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女性比男性更依赖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保障。并且,女性对国家和整个社会安全网络的依赖随着年老、丧偶、离异等增加。一位年过65岁的女性贫困的概率是同年男性的2倍,老年女性丧偶的概率是老年男性的3倍。
联合国社会保障与发展司负责老龄化研究的官员罗斯曼·雷尼指出:女性的寿命比男性平均长5岁,但她们的工作经常被各种家务劳动,如照顾子女、赡养老人等打断,因此她们在经济上比男性脆弱,在年老时所得到的养老金也比男性要少得多,即使在发达国情况也是如此。老年妇女的丧偶率比老年男性高,对家庭或机构的依赖程度相应也高。
女性更易受到因资本缺乏、技能低下等原因造成的经济冲击而陷入贫困。社会保障制度对预防贫困、促进公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程度还不高,尤其对于女性的社会保障比较缺乏。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提高对女性等弱势群体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程度,让其发挥应有的功能与作用。[4]
2.女性社会保障的现实性。女性贫困的现实性使得她们对社会保障提出了急切的需求。妇女经常是社会保障的主要使用者。各国政府也开始注重性别差异,在政策的制定中有针对贫困女性需求的专门扶贫、减贫措施和再就业计划,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英国,从贫穷法案开始,妇女都是社会保障的最主要受益群体,如失业保障、病残津贴和工伤津贴等。特别是对于单身母亲、年老者和残疾人,社会都向她们提供无偿的援助。战后,英国的社会保障与福利政策有效地保障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和利益,从而有效地减轻了女性因婚姻失败而发生的贫困。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们制定针对女性的社会保障政策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虽然社会保障体系不能完全杜绝贫困,但它在减少收入不均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保障体系对女性福利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规范劳动力市场,增加女性的就业机会;调节生活方式,促进家庭稳定;防止或者减轻女性贫困等。
四、反社会排斥与反贫困:提高女性社会保障水平的实现路径
反社会排斥是当今各国消除贫困、歧视和偏见,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增强女性的社会福利,提高她们的社会保障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女性的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减轻弱势群体的弱势程度。
1.提高就业机会,促进劳动机会和就业公平。其一,消除劳动力市场对女性的歧视,逐步提高我国女性的退休年龄,实行男女同等退休年龄制度,让女性真正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其二,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择业意识,实现多形式就业,如兼职,钟点工等。其三,加大对贫困女性的知识、技能培训力度,增加她们的人力资本,拓宽她们就业的渠道。其四,完善女性就业与劳动保障的法律体系建设,维护女性的就业权利。[5]
2.从性别视角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女性保障制度。其一,完善专门针对女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如生育保险、女工劳动保护,遗属保障金制度等,以补偿女性为社会做出的特殊贡献(承担生育责任、担负大部分家务劳动等)。其二,女性非正规就业者在社会保障中处于劣势,要构建女性非正规就业者权益保障机制,设计适合女性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险品种,重点建立生育保险制度。[6]其三,建立和完善女性社会保障立法,通过法律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消除社会保障方面的性别排斥,使女性真正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养老保障权益。[7]
3.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促进女性健康发展。提高社会对女性的社会服务水平。加大基础教育投入,降低贫困地区女童的辍学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女性就业的竞争力;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开展健康促进项目,如卫生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等,提高她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针对女性老年人,积极开展或建立居家入户服务、老年人活动中心、托老所、老年康复站等等。
[1] 人民网.透视农村老年妇女经济状况:关注“夕阳”中女性[EB/OL].(2010-08-16)[2014-07- 05]. http://news.sohu.com/20100816/n274243558.shtml.
[2] 马广海.社会排斥与弱势群体[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81-85.
[3] 贾美艳.高龄女性群体养老的脆弱性[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2(3):41-42.
[4] 姜向群,杨菊华.中国女性老年人口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人口学刊,2009(2):48-52.
[5] 贾慧咏.当代中国农村妇女贫困问题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2):262-264.
[6] 薛菁.女性非正规就业现状与权益保障机制的完善——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14(1):141-144.
[7] 班晓娜.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性别社会排斥分析[J].商业时代,2011(4):97-101.
(责任编辑:胡先砚)
Women: Aging, Poverty and Social Securit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xclusion
Cheng Jing1,2,Jiang Wenhui3
(1.ResearchCenterofChineseFilialPietyCulture,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 2.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3.Libraryof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The increased feminization of the elderly has become the common trend in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the increasing percentage of aged women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feminization of pover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xclusion, the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 of female poverty and discussed about the necessity and reality of women’s social security.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views, the paper focused on the anti-social exclusion and anti-poverty and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to the improvement of women's social security.
Aging; Poverty; Social Security; Feminization
2014-09-02
湖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13y091);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开放项目(2012K18)
程 静(1979- ),女,湖北应城人,湖北工程学院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湖北工程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博士。
江文慧(1979- ),女,湖北孝感人,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F126.2
A
2095-4824(2014)05-00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