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成长动力来源及关系研究*
2014-07-18王元元曲振国
●王元元 曲振国
高中生成长动力来源及关系研究*
●王元元 曲振国
为了解高中生成长动力来源及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市42395名学生进行调研;结果发现:(1)高中生成长动力分为内源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两种,内源性动力为自身认知,外源性动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2)对高中生成长动力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社会期望、自身认知、家庭和学校;(3)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前提下,环境因素与自身认知依旧对高中生成长动力表现具有显著预测效应;(4)自身认知在环境因素对高中生成长动力的行为表现中起部分中介效应;结论:(1)内源性和外源性动力对高中生成长动力的影响均比较大,但内源性动力的作用大于外源性动力;(2)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环境因素与自身认知依旧能对高中生成长动力表现进行预测;(3)外源性动力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高中生成长动力表现,还可以通过内源性动力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高中生;成长动力;内源性动力;外源性动力纳(U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theory),都告诉我们在做心理学研究时务必要遵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方法论,人是环境—生理—心理—行为等多种因素结合的统一体,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行为表现是相互关联的,除遗传缺陷外,心理问题大都与外部环境的诸多非心理因素有关,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经济条件等。因此,理解和干预心理问题应该充分考虑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全面解析个体和环境互动条件的心理发生变化规律,促进个体与环境的心理的和谐。本研究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高中生的发展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而且综合前人研究,发现高中生成长动力包括内源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内源性动力为自身动力,又分为知情意行四个层次,外源性动力又分为家庭动力、学校动力和社
一、引言
学生成长动力是指促进学生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力量,对学生发展起着始动、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等功能,学生的成长动力不仅包括学习等智育方面的发展,还包括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高中阶段,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阶段,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但是高中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快速发展会给他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比如,认识自我,完善人格,为未来职业生涯做准备等。因此,高中生成长动力就是引导和促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完成升学、未来就业、个人素养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发展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1]这种动力指标包括学生的学业发展、身体健康、品德发展、行为习惯、心理品质等各方面。如果高中生动力不足或者出现动力偏颇,很容易引发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如人际适应不良、学业失败、[2]物质滥用[3]和网络成瘾[4]等。因此,探究高中生成长动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学中,勒温的场理论B=F(E,P)、班杜拉的环境、主体、行为的三元交互作用论以及布朗芬布伦会动力三种。因此,探讨影响高中生成长动力表现的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并探讨他们之间的作用模式,对了解高中生成长动力表现现状,解决动力表现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某市15所高中的学生42,395人,以班集体为单位集体网络施测,收回网络问卷42,395份,有效问卷42,395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高一16,215人,高二15,974人,高三9,497人(年级变量缺失909人);班长或团支书2,654人,班委成员8,570人,一般同学26,862人(是否班干变量缺失4,309人);成绩优秀的6,230人,成绩良好的15,100人,成绩一般的15,465人,成绩较差的5,391人(成绩变量缺失209人)。
(二)研究工具
根据访谈、开放式问卷、专家评估等方法自行编制的高中生成长动力问卷,问卷的信效度已经得到了验证。问卷包括德育发展、智育发展、体育发展和美育发展四个维度。德育发展包括人生理想、诚实守信、自尊自信、勇于担当、集体利益、遵纪守法、勤劳简朴、助人为乐等8个指标;智育发展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4个指标,体育发展包括运动技能、情绪调控、运动参与、生活习惯4个指标;美育发展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3个指标。每个指标又分别从学生个体的知、情、意、行和家庭、学校、社会期望七个角度来编制题目。比如德育发展的诚实守信指标分别为:①诚实守信是我很看重的品质;②如果我说谎了,我内心会感到不安;③答应了同学或朋友的事,即便有困难,我也很少食言;④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我都以诚实守信为标准;⑤当我答应了别人的要求又不想去做时,父母知道了便会督促我去做;⑥我所在学校很重视对学生进行诚信方面的教育;⑦现实告诉我,不守信用的人难以在社会立足。问卷共133个项目,均采用李克特式5点计分法,1表示非常不符合,2表示比较不符合,3表示不确定,4表示比较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本研究中问卷的信度为0.96。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采用网络问卷法,对学生以班集体为单位集体施测,当场提交问卷,并用数据挖掘工具将数据导入spss16.0。进一步利用spss16.0和amos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分层回归分析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处理数据并得出结论。
图1 高中生成长动力表现及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三、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从图1可以看出,对高中生成长动力影响最大的是社会期望(4.15±0.60),其次分别是自身认知(4.11± 0.50)和家庭影响(4.07±0.65),学校对学生成长动力的影响最小(3.91±0.79),但所有的影响因素均值都超过均数3.00,说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的认知对高中生成长动力的影响均比较大。继续求平均值可以发现,内源性动力的均值(4.11±0.50)大于外源性动力(4.05±0.63)。
(二)相关分析
高中生成长动力的来源分为外源性动力和内源性动力。外源性动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内源性动力包括自身的知、情、意,简称自身认知,动力表现称之为自身行动。首先采用相关法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高中生动力表现、自身认知、学校影响、家庭影响和社会期望各分量表的信度均在0.80以上,说明问卷的信度良好。家庭排行和年级与高中生成长动力的行为表现相关不显著(p>0.05),学习成绩、是否班干、自身对成长动力的认知以及家庭、学校、社会与高中生的成长动力表现相关显著(p<0.01)。
(三)分层回归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人口统计学变量与高中生成长动力的表现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因此,在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时,需要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对高中生成长动力表现的影响。因此,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法,首先将家庭排行、学习成绩、是否班干和年级四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作为自变量,高中生成长动力表现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然后引入自身认知、学校影响、家庭影响和社会期望变量,探讨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后他们对高中生成长动力表现的影响是否依旧显著。
从表2可以看出,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新的模型2依旧显著(△R2=0.84***,F= 27265.87***),且△R2比模型一的更大,即模型2相比模型1更优化。而且,在模型2中,自身认知、家庭影响、学校影响和社会期望对高中生成长动力影响的回归系数均依旧显著(p<0.001)。这表明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自身认知、家庭影响、学校影响和社会期望对高中生成长动力依旧具有预测效应。
(四)自我认知在环境因素对高中生动力表现中中介效应分析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自身认知、家庭影响、学校影响和社会期望对高中生成长动力具有预测效应,符合中介效应检验的前提。根据勒温的场理论和班杜拉的环境、主体、行为的三元交互作用论以及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我们假设家庭影响、学校影响和社会影响这三个环境变量会通过自身认知对高中生成长动力表现起作用,即自身认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期望对高中生成长动力的影响中起中介效应。因此建立模型3。
表1 高中生成长动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表
表2 高中生成长动力影响因素的分层回归分析
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如下:x2/df=2346.92,p<0.001,RMR=0.01,GFI=0.02,NFI=0.96,RFI=0.91,IFI=0.96,TLI=0.91,CFI=0.96,RMSEA=0.02.模型拟合良好,且模型汇总F1对动力表现、F1对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对动力表现影响的路径系数均显著(p<0.001),因此自我认知在环境因素对高中生成长动力表现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验证了我们的假设。即家庭、学校、社会期望等环境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高中生成长动力的行为表现,而且还可以通过自身认知来影响自身的动力表现。
图2 自我认知在环境因素对高中生动力表现中的中介作用
四、讨论
(一)高中生成长动力现状
研究发现,高中生成长动力来源主要有内源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内源性动力即自身认知,包括自身对动力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外源性动力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高中生成长动力表现的影响。知、情、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在心理学理论中,“知”指的是认知、观念;“情”指的是情绪、情感;“意”指的是意志;“行”指的是行为,知情意均可以对行为产生影响。这与马克思的“个人全面发展”说相一致,马克思认为“个人全面发展”包括“个人”全面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两方面的意蕴。后者指完整的知情意行辩证互动的主体性结构,以及经验主体与超验主体的辩证和合主体类型,而且马克思强调个体的自由个性,即人类作为更高存在形态的独特之处。[5]因此,高中生要想获得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知情意的发展,还要重视行为的发展。从图1可以看出,高中生的知情意(4.11±0.50)得分最高,要高于外源性动力(4.05± 0.63)得分和动力的行为表现得分(3.93±0.23),即高中生对成长动力的认知对行动的影响要大于环境对行动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本身大于行动。访谈中发现,高中生普遍反映“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下他们也希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在高考的大背景下,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有限的精力更多的放在智育的发展上”,这就对结果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另外,尽管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的认知对高中生成长动力的影响均比较大,但对高中生成长动力影响最大的是社会期望(4.15±0.60),其次分别是自身认知和家庭影响(4.07±0.65),学校对学生成长动力的影响最小(3.91±0.79),且内源性动力的影响(4.11± 0.50)大于外源性动力。这说明不管外界环境如何,高中生自身的认知对其行为的影响永远都是最大的,这也与高中生发展的身心特点有关。高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阶段,他们正从幼稚走上成熟期,从依赖性走向独立性,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6]因此高中生自我意识增强,自主性增强,对他们来说,他们的一切行为均以解决自我问题为核心展开,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尽管高中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社会期待对高中生的影响非常大。这也与前人的研究一致。前人研究认为高中聋哑生的社会期待与其自我意识、主观幸福感、满足感、躯体外貌、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7]还有研究发现,震后灾区高中生的社会期望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期望还可以调节外向性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8]此外,更有意思的现象是对高中生成长动力影响最小的是学校,学校作为高中生生活的主阵地,对高中生成长动力的影响力竟然最小。这个结论也与前人研究一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11年对六年级学生学业成就的调研发现,学生个体和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程度高于学校对学生的影响。[9]同时做的调研还发现,对我影响最大的选项中,选老师的只占了6.7%,选父母的占了51.9%,选榜样人物等其他选项的占了41.4%。由此可见,和学生日常接触最多时间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已经变得非常小。另外,对我自信心伤害最大的调研发现,考试排名占了34%,老师的不公平对待占了30.5%,仅仅这两项就占了64.5%。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深思,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方式还是教育理念出了问题。这一切都导致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学校、老师、考试不仅对高中生成长动力的表现影响最小,而且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针对研究的结果,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在倡导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更应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让学生和老师共同成长。
(二)高中生成长动力表现影响因素的关系
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自身认知、家庭影响、学校影响和社会期望对高中生成长动力的预测效应依旧显著(p<0.001)。而且自我认知在环境因素对高中生动力表现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即家庭、学校、社会期望等环境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高中生成长动力的行为表现,而且还可以通过自身认知来影响自身的动力表现。家庭是学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人格、社会化、认知发展、心理健康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家庭,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发展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社会性发展问题、社会自我、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心也是青少年阶段社会性发展中的关键变量。总之,这三个环境变量对学生各方面成长动力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除此之外,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在其全面发展中亦起着重要且决定性的作用。谢华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也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我、家庭、学校和社会。[10]周宵等2014年对汶川地震三年半后中学生的感恩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研究中发现,社会支持在中学生感恩对创伤后的成长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11]除此之外,在自我觉知的改变、人际体验的改变与生命价值观的改变水平上,自我觉知的改变最大,即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对其成长影响最大,这与本研究的结论相契合。董泽松等关于中学生创伤后成长与家庭复原力的研究也发现,促进家庭复原是促进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12]另外,陈燕等2013年的研究也发现,中学生的自我认知在其应激生活事件与亚健康状态间其中介作用,[13]这样的结论也对本研究结果做出一定的支持。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某市42395名学生进行调研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的认知对高中生成长动力的影响均比较大,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是社会期望、自身认知、家庭和学校;总体上来说,内源性动力对高中生成长动力表现的影响大于外源性动力;(2)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前提下,环境因素与自身认知依旧对高中生成长动力表现具有显著预测效应;(3)环境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高中生成长动力的行为表现,而且还可以通过自身认知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这样的研究结果为未来对高中生成长动力的促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和建议:(1)自我认知在高中生成长动力影响中大于环境因素,因此要想提高学生成长动力表现,首先要提高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另外,对学生成长动力影响较大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环境应积极沟通,学校社会积极沟通,教师与家长紧密配合,为提高学生动力表现创造好的环境;(2)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应针对当代青少年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和青少年自身特征结合寻找切入点,多维度多角度系统探讨青少年成长动力、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保证研究的针对性和对策的实效性。
本研究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研究为横断研究,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学生成长动力随年级变化做出一定的相关分析,但不能得出年龄或年级变化与高中生成长动力间的因果关系;(2)研究取样仅限于某市,结论的生态效度较低,不具有普遍意义;(3)只探讨了广义上环境因素与自身认知对高中生成长动力的影响,没有更细化的探究其他因素诸如个性中的内外向或者应对方式、情绪模式等对高中生成长动力的影响。在后续的研究中应逐步完整、完善、全面的探讨影响高中生成长动力的各种因素,并探讨高中生成长动力与其他结果变量的关系。
[1]唐芹,方晓义等.父母和教师自主支持与高中生发展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06):604-610.
[2]姚静静.国内学业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01):55-60.
[3]Kim,D.&Kim,H.Earlyinitiationofalcoholdrinking,cigarettesmoking,andsexualintercourselinkedtosuicidalideation andattempts:Findingsfromthe2006KoreanYouthriskBehavior Survey[J].YonseiMedicalJournal,2010,51(1):18-26.
[4]Lam,L.T&Peng,Z.Effectofpathologicaluseofthe internetonadolescentmentalhealth:Aprospectivestudy[J].Archives ofPediatrics&AdolescentMedicine,2010,164(10):901-906.
[5]操奇.马克思“个人全面发展”说新解[J].学术论坛,2014(02):23-25.
[6]陈克娥.高中生成就动机与自我意识之关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5):76-78.
[7]张丽娟,石彩秀,丁志鹏.聋生自我意识与社会期望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06):41-45.
[8]王萍萍,许燕,陈咏媛,李佳慧.地震灾区高中生外向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社会期望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0(06):65-69.
[9]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小学生学业成就调查研究课题组,田慧生.我国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业成就调查报告[J].教育研究,2011(01):27-38.
[10]谢华.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及路径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4(06):70-73.
[11]周宵,安媛媛,伍新春,陈和琼,龙超敏.汶川地震三年半后中学生的感恩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01):68-75.
[12]董泽松,褚远辉.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与家庭复原力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J].2014(1):40-48.
[13]陈燕,金岳龙,康耀文等.中学生的亚健康状况与应激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04):76-83.
(责任编辑:金传宝)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学生发展动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10062。
王元元/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201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管理心理学与心理测量
曲振国/潍坊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