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钛板内固定联合植骨治疗复杂性长骨缺损性骨折疗效观察

2014-07-18吴威朱贤友许杰尚志恒王磊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7期
关键词:长骨钛板性骨折

吴威 朱贤友 许杰 尚志恒 王磊

微创钛板内固定联合植骨治疗复杂性长骨缺损性骨折疗效观察

吴威 朱贤友 许杰 尚志恒 王磊

微创钛板内固定;植骨;复杂性长骨缺损性骨折

复杂性长骨缺损性骨折多由于严重外伤引发, 治疗多选择手术治疗, 但手术方式及处理不当, 容易致畸、预后影响正常功能活动、导致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本院对此类骨折多选择内固定或外固定治疗, 现将钛板内固定治疗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性长骨缺损性骨折疗效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68例复杂性长骨缺损性骨折患者均为内固定术治疗, 所有病例均为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 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男184例, 女84例, 年龄13~70岁, 平均年龄(40.15±3.26)岁;均为外伤引发, 其中车祸68例, 摔伤126例, 砸伤74例;开放性172例, 闭合性96例;上肢长骨骨折72例, 下肢长骨骨折186例, 上下肢长骨复合骨折10例, 且均有不同程度其他脏器损伤。根据手术方法不同, 分为微创组与传统组, 每组134例, 两组年龄、病情严重度、合并伤程度及骨折后就诊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入院后首先进行对症支持处理, 以达到手术要求。微创组具体手术方案:上肢患者选择臂丛麻醉, 下肢骨折选择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 患者仰卧于手术床, 于骨折上端行气压止血带并记录充气开始时间, 在骨折近端、远端及骨折处皮肤完整处各开一个3 cm纵行切口, 逐层分离直达骨膜, 同时通过骨折处切口清除坏死组织、瘀血及碎小骨杂, 清理完成后进行旋转、牵引或复位钳等方法调整骨折端, 尽量使骨折复位, 并在C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骨折复位良好后, 用剥离器于骨折两端切口做潜行隧道, 以通过锁定加压钛板宽度为宜。选择合适且适当调整塑形后钛板于骨折远端切口进行导入, 从近端引出。穿过骨折断端时注意避免穿于碎骨间。穿导完毕后再次运用X线机复查, 确定位置良好后运用螺钉固定。固定完毕后取自体髂骨修剪成棒状置于缺损处, 逐层关闭切口。传统组具体手术方案:手术入路均选择标准入路。麻醉成功后切开皮肤、逐层分离组织, 开放性骨折患者, 清除坏死组织并严格清创、消毒。行钢板内固定治疗。

1.3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卧床休息, 常规运用抗生素静脉滴注1~3 d预防感染, 多选择抗厌氧菌与抗生素联合运用,次日拔除引流管, 并进行活动, 下肢可借助双拐进行简单不负重锻炼, 切口处隔日换药, 定期复查。随后进行跟踪随访,每月1次, 连续随访17个月, 观察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

1.4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疗效评定[1]:采用Johner和Wruh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疗效分为优、良、差, 以优+良计算优良率。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围手术期情况观察结果 见表1。

2.2临床疗效 见表2。

2.3随访结果 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3。

表1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表1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注:与传统组比较,aP<0.05

组别例数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微创组134258.41±16.28a58.22±10.65a20.56±6.25a传统组134326.56±20.2680.46±12.5126.86±6.82 t 30.3515.677.88 P <0.05<0.05<0.05

表2 两组优良率对比[n(%), %]

表3 两组随访结果对比

表3 两组随访结果对比

注:与传统组比较,aP<0.05

组别例数愈合时间(d)发症感染畸形愈合不愈合松动、折断微创组134 58.41±18.54a1(0.75)a0a0a0a传统组13488.26±20.468(5.97)6(4.48)10(7.46)6(4.48) t/χ212.514.144.2610.394.14 P <0.05<0.05<0.05<0.05<0.05

3 讨论

复杂性长骨缺损性骨折发病多由于严重外伤引发, 且发生时多会造成骨折部周围软组织及血液循环破坏, 且长骨本身血运情况较差, 故容易出现愈合缓慢或骨不连[2,3]。以往治疗常以外固定架或钢板内固定治疗, 但通过临床验证, 其不愈合、愈合缓慢或骨不连等发生率较高, 约为20%~30%[4]。故为寻找更合理治疗方法,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各学者积极寻找治疗方法。钛板是近年兴起的内固定材料, 运用于骨科效果良好。

3.1微创锁定钛板内固定优点 钛板塑形性良好, 可更好迎合骨折部位进行塑形, 从而使贴合更加紧密, 具有良好稳定性, 符合四肢骨折固定生物力学要求, 且术式本身对机体的损伤较轻[5]。对于复杂性长骨缺损性骨折, 选择加压锁定钛板固定, 不但具有锁定钛板固定的优点, 且可以通过压力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使骨折部位电化学环境发生改变, 产生负电位, 从而诱导骨细胞生长。对于缺损严重患者给予自体植骨治疗, 不产生排异反应, 又减少骨折愈合时间。

3.2手术技巧及复位 微创手术要明确四肢骨折的力学要求及周围解剖关系, 以及对于钛板长度要有严格要求, 钛板长度应与骨折线长度比控制为3:2, 应先运用普通螺钉固定,确定复位良好后再运用锁定螺钉固定, 且螺钉不宜过密[6]。

3.3塑形与术后并发症预防 长骨远端或近端复杂性骨折,难免会侵及关节, 故要对钛板进行合理塑形, 避免骨骼贴合不紧密, 影响骨折愈合及影响长骨力学要求。研究[7]表明,对于固定材料与骨骼间隙增大2 mm时, 固定材料旋转钢性及强度将降低10%~15%, 间隙越大强度及旋转钢性越低。微创钛板加压内固定术切口小, 可以有效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但依然有发生几率, 术后应常规抗炎预防。其次, 对于复杂性长骨缺损性骨折患者, 同时伴有周围软组织损伤和自身血液循环较差, 故提倡早期锻炼。术后定期复查,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制定合理康复锻炼计划。

综上所述, 结合本组研究结果发现, 微创钛板加压内固定术治疗复杂性长骨缺损性骨折疗效明显, 在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并发症等方面均优于传统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只要严格遵医嘱进行术后康复锻炼, 可以有效控制再次发生骨折或钛板断裂可能。

[1] 刘春生, 王丹, 张树明, 等.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长骨骨折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中华创伤杂志, 2011, 27(10):897-900.

[2] 邱其昌, 徐宝友.应用股骨近端锁定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2):178-179.

[3] 杨树青, 苏立新, 王志强, 等.锁定钢板固定加自体髂骨移植治疗长骨骨折不愈合.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1, 13(8):782-783.

[4] Suzuki T, Smith WR, Stahel PF, et al.Technical problems and complications in the removal of the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J Orthop Trauma, 2010, 24(6):369-373.

[5] Krbec M, Motycka J, Lunacek L, et al.Osteosynthesis for periprosthetic supracondylar fracture above a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using a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Acta Chir Orthop Traumatol Cech, 2009, 76(6):473-478.

[6] 马宝银, 赵巨伟, 高秀娟, 等.锁定钛板联合重建钛板固定治疗肱骨干下1/4骨折.临床骨科杂志, 2012, 15(3):247-248.

[7] 元占玺, 蒋涛, 戈龙生, 等.锁定加压钛板内固定治疗小腿下端粉碎性骨折.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09, 4(3):303-306.

2014-05-14]

475002 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骨三科

猜你喜欢

长骨钛板性骨折
轧制方向对粉末轧制多孔钛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锻炼不当,小心疲劳性骨折悄悄来袭
撤稿声明
恒古骨伤愈合剂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树鼩骨密度及骨生物力学的影响
锁定钢板内固定对长骨骨不连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钛板联合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在眶壁骨折中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研究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
有限元模型在骨质疏松性骨折预测及评估中的应用
引产胎儿长骨的宫内外测量研究
重建钛板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32例失败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