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性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

2014-07-18朱泉池阿英嘎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29期
关键词: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身体素质

朱泉池 阿英嘎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

“功能性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

朱泉池 阿英嘎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

现代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方法不断的推陈出新,使得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但都没有紧紧把握住“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中学体育教学引入功能性训练可能是一次新的尝试,因为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走访调查并未发现先前有过这样的案例。因此,本文主要围绕明确功能性训练的概念、功能性训练对中学生的益处、中学体育课程的特点是否适合引入功能性训练以及功能性训练对中学生学习传统体育项目的促进作用等问题展开探讨,论证功能性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

功能性训练 中学体育教学 中学生 可行性研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在的中学生在享受前人的劳动成果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诸多潜在的隐患,例如,信息技术的便利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乐意长时间呆在电脑桌前畅游虚拟世界,致使有些过早的出现关节疼痛现象;各种诱人的食物使他们欲罢不能,导致他们过度的肥胖;还有现行的应试教育更是将他们牢牢的“锁在了”教室里。这些都是导致中学生体质呈现下降趋势的重要原因。中学生体质的下降会间接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同时也可能会出现畏惧上体育课等不良连锁反应。对此,一方面要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另一方面,仅仅靠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的体能训练内容并不能实质性的起到增强他们体质的作用,甚至不恰当的练习反而会增加他们遭受运动损伤的风险,更何况中学生正处于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时期。因此,中学体育教学的体能训练必须要在与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注:本研究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定义为中学体育教学中广泛开展的运动项目如:田径、篮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等)。

1 功能性训练的概念

功能性训练是现代体能训练的典型代表,它拥有先进的训练理念、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新颖的训练器材等受到了体育界专业人士,尤其是教练员的青睐。功能性训练兴起于欧美,早期它主要的功能是帮助病人进行康复性训练。目前,功能性训练被广泛的应用于大众健身和竞技体育等领域。但是,由于功能性训练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国内外学者对于功能性训练的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董德龙认为:功能性训练应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概念,可以分为功能性力量、功能性速度、功能性耐力等等,它是从一个比较全局的角度寻找运动员个体薄弱点的范畴,而功能性力量训练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分支[1]。

于沈童认为:功能性训练强调动作质量而非数量和负荷量,是多关节、多平面、多维度上设计的旨在发展身体的稳定性、灵活性、对称性、协调性,以优化动作模式和动作程序、预防伤病为目的,使运动员专项技战术训练更加经济、有效的身体动作训练[2]。

张春合、蔡瑞伟认为:功能性训练的主要方法包括核心力量训练、悬吊训练、振动训练等[3]。他们还认为这些新的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训练方法,确实在训练理念上改变了畅通的训练思路,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对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的不足,特别是在发展运动员的协调、灵敏和平衡等能力方面有一定积极的作用[3]。

李丹阳、胡法信、胡鑫认为:功能性训练就是通过全面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身体运动系统的工作机能,以达到更好发挥竞技水平的训练方法体系。其中核心力量训练是功能性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训练是功能性训练的基础[4]。

综上所述:功能性训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含了核心训练、悬吊训练、振动训练与传统训练等内容构成。他强调多关节、多平面、多维度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功能性训练主要分成3个层次:第一层,基础功能性训练主要包括:稳定性、柔韧性、灵敏性等;第二层,一般功能性训练主要包括:速度、耐力、力量、跳跃等;第三层,功能专项化训练主要是优化专项动作模式结构。其间FMS功能动作筛查渗透到功能性训练的每个环节中去以此来检验还需改进的薄弱环节和评价动作训练开始前与结束后的规范性比较,具体结构见图1。

2 功能性训练对中学生的益处

2.1 促进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阶段都会存在特定的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这一现象已受到众多体能学家的认同并广泛为之应用,有相关研究表明:柔韧素质是5~12岁、灵敏素质是6~13岁、速度素质是8~13岁、平衡素质是8~12岁、耐力素质是10~20岁、力量素质是12~16岁[5]。再结合各学段教学目标,功能性训练凭借着丰富的训练内容、缜密的训练环节,还有对不同身体素质方面的发展都有具体训练方案,遵循了中学生身体素质科学发展的规律,弥补了传统体能训练中的某些不足。例如:初一年级的同学大概在12~13岁,正处于发展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的重要时期,而初一年级教学目标是以促进速度、平衡、耐力为主,柔韧、灵敏次之,力量最后;按课时数分配可以采用速度、平衡、耐力各占1/5,柔韧、灵敏、力量和占2/5[5],根据这一特点,一方面,功能性拉伸训练可以通过抱膝弓步走、盘腿走、弓步沉肩下肘、后弓步转体走、后屈膝腿、退步燕式平衡、手脚走、侧跨步、盘腿下坐、小腿三头肌拉伸[6]等练习来加强中学生的柔韧素质;另一方面,对于灵敏素质的提高起决定因素的是小肌肉群的发展,功能性力量训练可以根据悬垂训练的原理使小肌肉群得到锻炼从而增强中学生的稳定性。因此,功能性训练使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终身体育的养成打下基础

图1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体制,独生子女家庭在我国已经普遍存在,这使得他们的父母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有足够的能力给予他们关爱。的确,子女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但过分的呵护会影响这些独生子女的价值取向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他们会变得任性、依赖性强、不服从组织安排、社会适应能力差等诸多不良的内在因素。这些不良因素的存在已经成为这代人的共同特点,整个社会都有必要来为此反思。

但作为祖国的栋梁,掌握一门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当今社会所提出的要求除了掌握知识和技能之外,更看重的是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为人处事风格和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等。体育教学是唯一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室外上的一门学科,对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合理的选用体育教学方式至关重要。功能性训练与以往体育教学形式不同的是,它在不影响技能教学进度的前提下还能给予中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比如让他们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运动技能时更富有积极性。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将若干份功能动作筛察测试表还有测试的7个功能性动作和3个排除性测试的标准动作以及相应的常见错误全部打印成册,发到每一位同学手中,在组织2~3名同学为一组(视教学情况而定),一名同学测试,另一名同学打分,教师在旁观察学生的进展.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懂得了什么是团体,我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合理的解决问题等等。

2.3 增强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社会适应的内容包括:自然环境的适应、人际交往的适应、规范意识的适应、合作与竞争的适应、抗挫折能力的适应[7]。首先,自然环境的适应是指人抵御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功能性训练根据中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提供科学的训练方案,使得中学生体质加快回升成为了可能,从而当他们无论遇到怎样恶劣的自然环境,都极大的降低了发病的概率。其次,功能性训练对于人际间的交往能起到间接推波助澜的效果,例如:挺拔的身材会给他人构成视觉上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印象,为人际关系的发展增加无形的法码,还有高超的运动技能会迎来无数人钦佩的目光。再次,中学生在接受功能性训练的时候,他们的脑海里无时无刻的强化着规范的意识,例如:功能性训练强调受试者做动作的规范性,如若不然就会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最后,体育运动项目当中如篮球、足球等充分体现了什么是合作,什么是竞争。但是要知道,中学生连最基本的技术动作都做不规范,那又谈何竞争与合作。此时,这就需要同学们通过功能性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畅快的享受合作与竞争带来的快乐。

3 功能性训练符合中学体育课程的特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发面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对于教授的的课程内容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学体育课程的开展应符合如下的要求:首先,课程教授的内容要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其次,课程教授技能的学习方法,能对中学生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再次,课程教授的体育知识必须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最后,课程内容要培养出中学生终生体育的人生价值观。

而功能性训练是建立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基础上,具有综合学科知识体系。它注重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中学生形成规范的技术动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从而让他们在学习体育技术和知识的情况下充满自信心,形成良性的学习氛围,以此培养出他们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走上社会、养成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功能性训练对中学生学习传统体育项目的促进作用

虽然中学生不像专业或职业运动员一样,不需要苛求高度专项化的运动技能,但是对于他们而言娴熟的掌握一项或多项运动技能还是很有必要的。功能性训练强调运动项目特有动作和动作模式的专项化[4]。它为促进中学生形成某一项或多项动作模式的规范化(为了与专业或职业运动员指的专项化区分开,故用规范化一词替代)提供了科学的教学训练理念。首先,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中学生学习任何一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譬如:排球、羽毛球、健美操、乒乓球等中学广泛开展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都需要柔韧性、力量和速度等基础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中学生学习传统体育项目的规范化提供了前提保证。基础功能性训练满足了中学生这方面的需求,为他们在学习传统体育项目之前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例如:屈膝被桥对股二头肌、腹肌起到很好的协调拉伸作用、斜身屈臂俯撑可以锻炼到人体核心肌群,从而提高稳定性,在拉伸和稳定性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动态练习,根据各项身体素质转移原理同样会间接增强中学生力量方面的素质。其次,一般功能性训练对中学生速度、耐力、跳跃、力量等身体素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得中学生完成中学里开展的大部分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成为可能,例如:篮球项目当中的三步上篮首先就需要中学生有一定的速度,其次才能利用惯性将篮球从手指尖挑入篮筐。最后,中学生此前所涉及到的身体素质的几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之后,功能性专项规范化训练结合中学里每个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规范化巩固技术训练。这样,功能性训练巧妙的融入到中学传统体育项目当中去,中学生能用乐观进取的心态去学习一项或多项运动技能的同时也增强了体质、增进了健康。

5 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与探讨我们得知,功能性训练对于中学体育教学的促进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功能性训练有利于使中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得到全方位练习,切实有效的塑造了他们的强健体魄。其次,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不仅可以防止运动损伤,同时有利于掌握规范的技术动作,增强自主学习运动技能的自信心。在此过程当中,同学们可能会感到练习的不易与艰辛。但是从人文价值观上来讲,这正是锻炼他们勇于挑战自己,克服困难的最佳时机。更何况从长远上来看,这是培养他们养成终生体育的必经之路。

[1]董德龙,王卫星,梁建平.振动、核心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5):105-109.

[2]于沈童,夏忠梁.功能训练视域下的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新思路[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2(3):47-50.

[3]张春合,蔡端伟.功能性力量训练的理性思考——基于专项竞技能力形成的视角[J].体育学刊,2013,20(1):98-103.

[4]李丹阳,胡法信,胡鑫.功能性训练:释义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0):71-76.

[5]乔秀梅.中学生体能促进理论与实践方案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6]封旭华,杨涛,孙莉莉,等.功能性动态拉伸训练对男子足球运动员功能动作测试(FMS)和运动损伤患病率的影响[J].体育科研,2011,32(5).

[7]刘海涛.体育教学对促进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G807.01

A

2095-2813(2014)10(b)-0018-02

猜你喜欢

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身体素质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锻炼
亚洲丰系列功能性肥料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系统论视角下的运动链、链反应及功能性训练再认识
推陈出新:谈功能性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当中的应用有效性分析
浅析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
功能性训练对网球正手击球动作影响的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