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与称呼语
2014-07-17张丹丹
张丹丹
摘 要:称呼语是人们用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位的名称,是人物在会话中的指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及态度、情感的一般规律。本文首先表明称呼语在言语中的重要性,然后强调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称呼语的重要地位,最后指出现在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并结合各学者观点给对外汉语教学中称呼语分为三个阶段。
关键词:称呼语;汉语教学;重要性;定义
一、称呼语的重要性
(一)称呼语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称呼语本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礼貌,而礼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桥梁。称呼语是人类文明社会特有的事物,在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它不仅是纯粹的语言现象,而且与人的行为、社会心理、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关系密切,不可避免的与各民族、社会的不同文化观念、行为、风俗、制度和社会心理有关,称呼语能正确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正确使用称呼语是影响交际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称呼语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称呼语在汉语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汉语的称呼行为与其他任何西方民族文化相比较都是最为丰富而独特的,其复杂性不仅使大部分西方人不知所云,而且有时也会使现代中国青年感到无所适从。
另外,因为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的各种言语习惯、行为心理、思维习惯全方位影响着称呼语的变化,使得称呼语也在改变。称呼语教学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而由于世界最长的封建皇朝统治,使得中国的称呼语系统迥异于西方国家。称呼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位等等而来的名称”。
总之,称呼语是一个国家、社会人际关系的缩影,更是人类文明的沉淀和结晶。汉语的称呼语以它的复杂、完整和系统性向世人展示出了中华民族诞生以来的全过程及其历史演变,它充分反映了华夏儿孙自古以来的和谐人际关系和演绎的文明传奇,称呼语的教学,是提高语言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了解中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渠道和窗口。
二、对外汉教学中称呼语教学的不足
汉语称呼语的研究历史悠久,《尔雅》中的《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呼语的专著。而后在一代又一代的、优秀语言学者的努力下,对称呼语的研究,特别是对亲属称呼语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了。
但遗憾的是,国内现已出版的各种对外汉语教材普遍存在对汉语称呼词语运用不够重视的情况,汉语称呼词语的民族性、丰富性和变异性很少引起对外汉语教师的注意。许多教材致力于设置多种语言教学情景,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相关的称呼语却出现得太少或过于单薄。对外汉语教学中称呼语教学的不足之处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称呼”的定义不清晰、不明确;二是教材中基本不涉及对称呼语的分类。正是由于教材中对“称呼”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分类,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不知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在学生中出现不知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称呼语的定义分析
从汉语教学中称呼语教学的现状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称呼语定义应该简洁明了,用“根据适当的交际环境给人以适当的名称以表示彼此之间的关系”来定义称呼语。但如果在具体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根据第二语言习得者对汉语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各阶段学习目标来对称呼语明确定义,这让教师和学生在各个阶段能清楚称呼语的内容和目的,所以应该将对外汉语中的称呼语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初级,可借用遗咏顺对称呼语做的定义:“称呼语就是当面打招呼表示彼此关系名称的词语。”在这里,初学者只要掌握最基本的一些日常招呼词语能满足最基本的日常交际需要就行了。如《中级汉语教程》中出现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婆婆、乘客、服务员、同志、儿子、孙子、姥姥、姥爷”等称呼语就属于这一层级。
第二部分为中级,可借鉴陈毅平博士对称呼语下的定义:“人物在交际会话中如何指控对方、他人或自己的词语统称为称呼语。”在这里,第二语言学习者通过必须要掌握汉语中你、我、他,多人、多方的语言交际技巧对中国的称呼语习惯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进而通过所选用的称呼语来反映或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态度或情感的统称。如“博士、代表、大使、工程师、观察员、主任、专家、导演、董事长、教父、秘书、骗子、书记、会计、总裁、主席、总理、主编”等称呼语可列进此次层次教学。
第三部分为高级,这又可以分为语言专业学习者和非语言专业学习者,前者可借用卫志强对称呼语的定义“称呼语是在言语交往过程中能用于当面称呼的名词形式,包括姓名、职务、职业名称、亲属称呼等,并伴有特殊的称呼语调,受交际双方的所处交际环境及地域国家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而非语言专业习得者则只要求在准确全面掌握汉语称呼系统外,能尽快的掌握在各种场合、各种区域的称呼技巧,尽量减少母语迁移的影响。如,“狗”在汉语中是不好的东西,我们常说“狼心狗肺”、“猪狗不如”,而在外语中狗是好的代名词,如“lucky dog”,因此在沟通前一定要了解这种文化差异,以免在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杨寄洲.中级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3]陈毅平.称呼语在会话语篇中的衔接作用[J].武汉大学外语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