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验框架的连贯性

2014-07-17李娜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连贯性隐喻

李娜

摘 要:隐喻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人们为什么会毫无意识的学会隐喻的用法呢,因为在人头脑中有些概念是相似的,隐喻通过一种熟悉的概念,让人们知道不熟悉或不容易解释的抽象概念。概念隐喻是如何起作用的?本文认为是因为概念隐喻具有连贯性,概念隐喻的连贯性使隐喻表达呈现出连贯的特征。

关键词:经验框架;隐喻;连贯性

隐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感知世界的方法,它是用一种经验部分地去构建另一种经验。为了更好的看出隐喻框架涉及什么,我们首先了解什么是一种经验或经验的集合由于存在结构关系而具有连贯性。

一、经验式格式塔

说一场辩论就是一次会话,就是用战争这个概念构建了会话。首先了解会话维度。最简单的会话维度:参与者;部分:由某些自然的活动构成(讲话);阶段:会话要有一系列起初条件,然后经过几个阶段至少包括开始,中间和结尾;线性顺序:说话中参与者的话轮是以线性顺序排列的;出现:谈话中一个话轮的结束是期待另一个话轮的开始;目的:会话有多种目的,最典型的就是以合理的合作方式保持礼貌的社会互动。这六个维度就是典型会话的主要框架。一次会话逐渐变成一场辩论是因为双方心里产生了备战的感觉,当双方都把大部分的会话精力投入到试图怀疑对方的观点而坚持自己的观点时,这种会话就变成了争辩。会话的结构呈现出战争结构的各个方面,参与者也做出人在战争中相应的反应。把会话理解成辩论涉及到能够把战争概念的部分多维度结构安装到与之相对应的会话结构中。这种多维度结构的特点就是经验式格式塔,这是一种把经验组成有结构的整体的一种方法。在争辩是战争这一隐喻中,会话的格式塔用与之相对应的战争的格式塔中精选出来的因素的方式来构建。因此,谈话这一行为,可以通过打仗这一行为来理解。用这些多维度的格式塔的项目来构建经验就是使经验连贯的东西。

二、经验的维度

理解这种多维度的格式塔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理解经验连贯的关键。基于上面的分析,经验的格式塔是多维度的结构化的整体。反过来,它们的维度是由直接的自然发生的项目来定义的。即各种维度都是在人们经验中直接自然出现的范畴和分类。人们用来给经验进行分类的其他维度有完全明显的经验基础:参与者:这源于把自己这一概念当成是演员,这与他所执行的动作有关。参与者的不同类型(人,动物,物体):我们把自己经历成有组成部分(胳膊,腿等)以至可以独立控制它们的类型。我们通过多种方式来感受物体,用他们自然拥有的组成部分;人们附加到他们身上的部分;或是通过对他们的使用。同样,我们把部分——整体结构附加到事件和活动中。阶段:人最简单的功能包括知道我们在哪以及我们处于什么地位(起初情况);开始移动(开始阶段);执行主要功能(中间阶段);停止(结束阶段)。线性顺序:对于最简单的主要功能的控制要求我们保证他们按照正确的线性顺序发生。目的:人从出生就有需要和渴望,人们清楚的意识到我们能够执行某种行动来满足这些需要和渴望。这就是经验的基本维度。

三、概念适合经验

会话就是结构化的经验。在会话中人们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经验用会话格式塔的自然维度的词进行分类:谁是参与者?轮到谁?现在处在哪个阶段?把会话格式塔附加到正在发生的听说的经验中便产生会话。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把特别的经验分类。概念系统里的经验式的格式塔的词对特别的经验分类。概念对自然维度进行了区分,同时表明这些维度是如何联系起来的。这就是会话概念和会话的真实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概念适合一种经验的意义。正是通过这种把人们的经验概念化的方式才可以把经验中的重要因素挑选出来。通过挑出这些重要的因素,就能给经验分类,理解并记住它。

四、隐喻结构和亚范畴化

在讨论争辩概念时,一直假设亚范畴化和隐喻结构之间有明显区别。拿“争辩是一次会话”为亚范畴化例子。同一种活动在谈话和争辩之间发生。而争辩具有会话最基本的结构特点。因此对亚范畴化的理解是同一种行动有同一种结构的足够多的特点。我们把“争论是一场战争”看作是一种隐喻因为争辩和战争基本上是两种不同的活动,争辩是部分地是用战争的词来构建的。争辩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活动因为它涉及谈话而不是战场。这一结构是片面的,因为只用到了战争概念的部分因素。因此我们对隐喻的标准是不同类型的活动部分地构建。

目前我们已经用经验的格式塔使连贯特点化。经验的格式塔来源于经验中自然发生的各种维度。一些格式塔是相对简单的(会话)有些是及其复杂的(战争)。也有一些复杂的格式塔,它们是由其他格式塔的词条来建构的。这些就是隐喻化了的构建的概念。比如爱,爱是旅行,爱是疯狂等。这就是情绪概念的典型,不能清晰的用经验构建,必须通过间接的隐喻来理解。

五、结论

通过隐喻我们构建了自己的经验,使我们欲表达的得以通顺连贯,这就是经验式的构建给我们日常交流带来的方便。经验式的格式塔是一种可以把相似经验连贯起来的方法,通过这些知识我们可以解释更多不容易解释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任绍曾.概念隐喻和语篇连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02).

猜你喜欢

连贯性隐喻
相关性与连贯性——第十四届“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汉译英点评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
A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Based Approach to the Erroneous Rhetor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EFL Learners’Argumentative Writing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从主位结构角度分析罗斯福演讲中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