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让失业者变企业家
2014-07-16高宜凡
尤努斯创办的“乡村银行”(Grameen Bank),正是最被推崇的社会企业典范。
社会企业是近年国际热门议题。尤努斯创办的“乡村银行”(Grameen Bank),正是最被推崇的社会企业典范,说他是当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社企领袖,应不为过。
现年74岁的尤努斯,不但被称为“穷人的银行家”,更是诺贝尔和平奖上百年历史中,唯一获奖的经济学家。
尤努斯颠覆所有传统银行业的作法跟成见。以往,孟加拉国的银行多半设在都市,只借钱给有钱人跟男性,贷款户必须有等值抵押品。但尤努斯专门到落后乡村设点,超过九成借贷者都是女性,借钱不必担保,只要跟其他借贷者组成5人小组,相互监督还款。
2012年,乡村银行已累积借出1037亿美元,帮助近上千万人脱离贫穷。
前年从乡村银行退休,尤努斯仍持续参予社会企业,包括科技大厂英特尔(Intel)、日本服饰品牌Uniqlo、法国食品集团Danone、化工业龙头BASF等大企业,都跟尤努斯合作推动社会事业。这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社企先驱,给社企投入者什么建议?以下是《远见》作者高宜凡对尤努斯的专访精华:
不要等工作要自己创造工作
《远见》问(以下简称问):你觉得社会企业已经是全球的主流风潮吗?
尤努斯答(以下简称答):还没有,有些国家才刚发芽。
问:社会企业是解决失业率的好方法吗?
答:我们正在尝试,社会企业可以把失业者转化成企业家,让失业者相信自己不是“求职者”(Job Seeker);而是“工作制造者”(Job Creator)。年轻人应该走出去,成为给予工作的人,而非等待工作机会来临。把失业者集结起来,问他们可以做些什么,能不能想出创业机会?有人会说想养牛,有人说可以织地毯,这些都可以成为生意,他们可拟定计划,我们也有社会企业基金帮忙投资。
问:你曾提过“Grameen Children”(乡村银行借贷户子女)曾抱怨即便受过教育,依旧无法找到工作,你怎么看借贷户子女的抱怨呢?
答:受教育,不是要成为找工作的人,而是要创造工作。找到职缺,学习怎么写履历,不是教育的目的。年轻人应该忘掉这样的模式,当一个创造工作的人。
我传达这个意念,并不期待每个人都接受。跟100个人说,只要有5个人接受,并去做就可以了。别人看了就会想,为什么我没这样做?然后开始跟着做,这样就可形成潮流。当年轻人发现同侪都走在你前方,你却远远落在后面,就会想做点事。这是个慢慢前进的进程。
问:你目前经营社企基金,和过去的乡村银行,有什么差异?
答:乡村银行是“借贷”,社企基金则是“股权”模式。如果年轻人用我的基金成立公司,那我就拥有这间公司,这个年轻人就是公司执行长,一旦他把投资金额还回来,我就把股权卖还给他,变成他的公司。
我不需参与公司经营,这是他的事业。他也不需负担风险,如果生意失败了,是我的损失,他不需要赔偿。但在乡村银行的债务模式下,责任在借款者身上,就算生意不成功,还是得还款。
失业者变生意人用获利还钱
问:至今投资多少新创公司?
答:去年55间,今年可能会有另外150间,所以到今年底应该200多家。我们希望这个数字可以每年成长两倍。
问:为什么要从债务模式,转为投资模式?
答:投资模式其实一直存在,社企基金目标不是赚钱,我只拿回我投资的金额,不需要利息。比方说,失业是个问题,身为社会企业就要设法解决。所以我们投资一笔钱,在过程中,“失业者”成为一个“生意人”,用获利来还钱。目前我旗下的这些新创公司都在孟加拉,每月举办社企实验室(Grameen Creative Lab),鼓励年轻人构思创业计划,参与者可以问问题,讨论决定是否可行,是否能获得投资。
每年我们还会举办“社会企业日”,这天会有更多案例在近千名国际团体面前报告,很多国家也会带他们的案例来分享,大家都可从彼此经验中成长。
企业与其捐钱不如投资社企
问:金融海啸后,针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愈来愈多,企业界该如何回应社会企业和CSR?
答:企业习惯直接捐款给慈善团体或NGO,再由NGO去解决教育、健康、孤儿、残障人士等问题。但与其把钱送出去,为什么不拿来投资社会企业呢?
其实社会企业做的事和NGO是一样的,只是在一个企业模式下,财务可不断循环、成长。这可以让CSR成为一种永续发展,而不是洒钱。另一个思考模式则是,如果企业家经营一间公司,但获利只归自己,何不同时经营另一间“不为获利而生”的公司?
问:这几年,不少企业经理人毅然转战社会企业,你的看法是什么?
答:这是非常好的事,因为他试着要做不一样的事,试着找出自己的生命意义。如果想用企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而且不贪图获利,那他就踏上了另外一条路,非常好!
问:你过去30多年来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答:改变人们的心态!要说服人们接受不一样的思考、放下成见,相当困难。
所以没有成见的人最容易接受,像年轻人;老一辈比较相信自己相信的事。
问:你自己的幸福来自哪里?
答:我的幸福感来自在解决问题的舞台上,拥有一个角色。
(林芳宇整理)
转载自远见杂志2014年5月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