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漠深处的英雄赞歌

2014-07-16黄艾艾

出版广角 2014年9期
关键词:孔雀河皮靴马兰花

黄艾艾

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和灵魂都永远地留在了罗布泊。爸爸的马兰花谢了,“我”和这群童年的小伙伴也长大了,成为罗布泊的新一代主人。

《罗布泊的孩子》是一部题材新颖、志趣高远的长篇儿童小说。这是大漠深处的英雄赞歌,也是诞生在遥远孔雀河边壮丽的“中国梦”和“中国故事”。小说的主基调是乐观积极的,是一种“正能量”的书写。坚强的胡杨树,美丽的马兰花,成为沙漠戈壁上美好生命的象征。一种久违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气息,贯穿着全书。

全书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鲜为人知的故事。本书上部讲述了一群年轻科学家在罗布泊奋斗的故事。下部描写了 “我”(小春)和童年小伙伴的成长故事。锻炼着这群孩子的,除了沙漠里艰辛的自然条件,更有父辈们所经历的种种严峻和痛苦的考验。

从朝鲜战场上撤回中国的一支骁勇善战的部队,在进入国土之后不久,就神秘地失踪了,再也没有在任何地方露面。几年之后,在中国大西北地区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上,这支“铁流”般的车队,正向着被西方冒险家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挺进。他们肩负着绝密而神圣的使命:在罗布泊地区,组建中国核试验的秘密基地。而担任这个试验基地司令员的男人,就是孩子眼中的“大皮靴伯伯”。“大皮靴伯伯”带着先头部队,选定了孔雀河边的马兰,作为试验部队的总部和生活区。不久,一辆西去的密封列车,又把另一支队伍秘密地运到了罗布泊。这是一群青年科学家和科技人员,他们满怀着为国家献身的雄心壮志,进入马兰,开始了新中国核试验事业艰难而伟大的征程……这批年轻的科技人员里,就有“我”的爸爸方俊德、妈妈黄雅琴,还有从国外回来的科学家郑楷叔叔、雷雨晴阿姨,还有“我”爸爸的同事唐韵阿姨、王剑芝阿姨、李光叔叔。

风雪荒漠,黄沙漫漫……中国科学家们的每一步探索都付出了艰难而沉重的代价。官兵和科学家都严守着基地的保密纪律:不准问去哪里,不准问干什么,上不告诉父母,下不告诉妻儿。特殊战线的保密纪律,也使得从普林斯顿大学学成归来的青年科学家郑楷,因为外国媒体上的一条信息,而受到怀疑。好在很快就真相大白了。每个科研小组都在秘密地从事着各自的攻关项目。“我”爸爸率领的一个小组,着力在攻克一个被称为“罐头盒子”的冲击波测量仪器项目。他们几经波折,终于从长安街电报大楼的大钟上获得启示。

罗布泊严酷的冬天,磨砺着这些年轻人钢铁般的意志。没有淡水,没有足够的粮食,喝的是孔雀河里又苦又涩的盐碱水,一场场的暴风雨、暴风雪……死亡随时在威胁着他们。经过几个寒暑的苦战,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在罗布泊爆响。巨大的蘑菇云升起之后,“我”爸爸和他的小队第一时间用自制的“罐头盒子”回收了可靠的数据,向中国甚至全世界保证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数据的真实和准确性。

与科学家们研制和爆响第一颗原子弹这条叙事线索并行的另一条线索,是这些科学家的孩子们。他们在遥远且封闭的罗布泊出生和成长,他们被称为“罗布泊的孩子”。他们像孔雀河边的马兰花,像沙漠上的小胡杨树一样,在风雨中成长。“我”、弟弟小冬、“大皮靴伯伯”的儿子小勇哥哥、王剑芝阿姨的儿子小锁柱、当地维吾尔族老人库尔班爷爷的外孙小罗布……都在充满了风雪、狼嗥、饥饿、野性的罗布泊沙漠上,度过各自的童年。伴随着大漠上呼啸的风声,罗布泊小学里留下了他们朗朗的读书声。但是,每天都要进场试验的科学家们,几乎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和关注自己的孩子。因此,父母们也经受了心灵上的无限愧疚和隐痛……

不久,“文革”中的极左风潮,刮到了罗布泊。方俊德、郑楷等科学家,都面临着离开基地的痛苦抉择。但是,一种强大的事业心和爱国信念,加上基地司令“大皮靴伯伯”、老科学家“程爷爷”等顶着巨大压力的保护,使他们像坚强的胡杨树一样,屹立不倒,终于度过了人生的逆境。故事的最后,大皮靴伯伯、“我”爸爸等人相继去世。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和灵魂都永远地留在了罗布泊。爸爸的马兰花谢了,“我”和这群童年的小伙伴也长大了,成为罗布泊的新一代主人。

这部小说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一种《城南旧事》式的亲切“忆语体”。可能因为徐鲁是散文家吧,作品的行文和结构都带有一种“散文的美”。故事在看似平淡的叙事中渐渐推进。到最后一章,我们恍然大悟,这部小说似有向《城南旧事》致敬之意。

猜你喜欢

孔雀河皮靴马兰花
孔雀河生态输水策略研究
暗黑诱惑
基于生态流量保障的孔雀河输水调度方案分析
他的衣橱
独自狂欢
马兰花
马兰花 吉祥的哈达
新疆孔雀河北岸72-51 ka BP湖相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特征*
悠悠孔雀河
马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