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踪教育本真 还原教育本色

2014-07-16韩吉旺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评价标准教育质量学校

韩吉旺

【摘 要】关于教育质量内涵的把握,要从多个层面去思考。从时间上分析,每一个时代可能需要的是不同的教育质量;从空间上去分析,社会上不同的群体需求的可能是不一样的教育质量;从教育本身去分析,学校,究竟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教育质量。只有回归教育的本位,追寻教育的本真,还原教育的本色,才可能有真正属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社会群体;学校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13-0015-04

教育作为一种人为的、主观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活动的结果受到人们的评价和判断。当教育实践活动实现了人们的预期目的时,人们通常认为这种教育的质量就是比较高的,反之,就是比较低的。因此说,“教育质量就是对教育好与不好的价值判断。”当前,对教育质量好坏高低的思考,人们总是从教师的教学中分析问题,寻找原因。殊不知,关于教育质量本身就难以把握,其内涵和外延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例如:从时间维度上分析,每一个时代需要的可能是不同的教育质量;从空间维度上分析,社会不同主体(群体)需求的可能是不一样的教育质量;从教育本身分析,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这些都是从教育质量不同的层面思考得出不同的问题。

一、时代:需要什么标准下的教育质量

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时代,需要的是不同的教育质量,开发的是不同的教育内容。也就是说,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期待教育培养出更多的统治人才,所以,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学而优则仕”,教育培养出的人小则可以“修身齐家”,大则可以“治国平天下”;到了工业社会,人们期待造就更多的技术人才,能够在工业王国领衔技艺,独占鳌头;如今,信息社会变化迅捷,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正是因为不同的时代赋予教育质量不同的标准,所以,在评价标准的引领下,不同时代就呈现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我国建国初期,社会文化水平低下,普通大众基本不认识字,于是教育以“扫除文盲”为主,目的是让老百姓认识字,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文化大革命中,强调政治挂帅,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在这样的评价标准导引下,整个教育的中心内容就是政治教育,举红旗、喊口号、搞运动、贴标语等等,教育开展的都是凸显政治内容的实践活动,教育本身需要传授的知识技能就被边缘化;改革开放初期,强调经济优先,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为经济服务,在这样的标准指导下,教育在实践内容上强调现代知识的跟进,现代技能的掌握,专业技术的发展等等;社会发展到今天,强调“以人为本”,教育视界也随着社会“人本”观念的发展而逐渐提升,今天教育的标准则是“教育为人民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注重教育教学外在条件的投入,注重教育教学内在管理的提升,注重在教育内容上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生活教育与技能教育的结合,强调教育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等等。

从时间轴上,纵观教育评价标准,会发现不同的时代,评价教育的标准不一样,但发展到人本社会的今天,教育总体上回归到育人这个本性。从新中国60多年的教育发展历程来看,就最能反映主导教育期待的教育目的演变而言,其先后经历了“为新民主主义服务”“为无产阶级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五个阶段,其关注的重心经历了从政治挂帅到经济优先,再到育人为本的转换。因为教育的本身价值就在于育人,这是教育亘古不变的评价标准。只不过教育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政治诉求而偏离了这个教育本真标准而已。

二、社会:需要满足哪个主(群)体的教育质量

如果从人这个主体上去分析,教育似乎仅仅包含两个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似乎教育只要满足受教育者的教育愿望就足够了。但是教育却面对不同的群体:有国家、政府,有学生家长、社会大众,有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等等。所以说,教育牵动着千家万户,同理,千家万户也牵动或左右着教育。由于每个群体对教育的期望不一样,引发对教育的价值判断也不一样。于是,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需要应对多方面的评价,因此,学校教育常常显得迷茫,显得无所适从。

从国家、政府层面上分析,教育,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国家实施教育当然有其教育方面的价值追求,这种教育价值追求就反映在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中,反映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的研制中。在这样的教育标准导引下,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或国家独有的行政优势,对教育方面学习内容的选择、课程标准的研制、考试大纲的制定等作了明确的要求,并通过国家管控的教育工作者予以实施,受聘于政府的教师、教育工作者理应依据国家的教育质量标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一句话,教育要满足国家的教育质量。

在我国现当代,从国家对教育质量追求上看,随着“以人为本”现代社会理念的倡导与渗透,我国国家的教育质量标准已经从教育的外在价值(如教育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转变为聚焦人的生活与发展,从关注人的知识、技能性的学习转变为关注人的素质的综合提升,因此素质教育成为国家层面的教育主旋律。按照这样的国家教育意志,那么教师的教育行为理应遵循这个国家的教育标准,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发展。

从学生家长、社会大众层面分析,社会大众的教育质量观念是由其实际生存状况决定的。或许国家、政府的教育质量观体现了最先进的教育思想,乃至人类的教育理想,但是社会大众却从自身的生活状况出发陷入教育功利之中。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学生家长、社会大众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得好,能够在考试中考上好的学校,能够通过学习“一跃龙门”,通过升学进到有优势地位的社会群体中。

由此,就出现不同的教育主体对教育价值的期待发生矛盾和冲突。教育到底要满足哪个群体的教育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实施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就处于国家、政府和学生家长、社会大众的夹层之中。一方面,学校是国家、政府的学校,要执行国家的教育政策,完成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学校的受教育者来自千家万户,学校教育必须满足学生背后的家长和社会大众这个庞大的群体对教育的期待。“于是,学校就不得不在国家教育政策和社会大众需求、公义和民意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为了满足社会的舆论与功利性教育评价,为了社会大众的民意不可违,各级教育部门就有意无意地顺应了社会民众的要求,满足社会大众的教育质量标准,于是提高升学率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在教育质量考查中大多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学校则把升学率的压力转嫁到教师身上,教师又把升学率的压力、考试成绩的排名转嫁到学生身上。这样,就出现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的现状,造成国家标准下教育质量的落空。显然,这样的教育质量是迎合社会大众的功利性竞争性教育质量。

三、学校:需要坚守怎样的教育质量

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标准的教育质量,同一时代又面对不同主体(群体)的多元教育价值诉求。教育始终是钟摆,摇摆不定。

特别是当今,学校教育出现令人尴尬的情形,一方面,受各种选拔性考试以及社会家长的需求,学校需要实施应试教育,考出好分数,提高升学率;另一方面,从国家的教育标准出发,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发展。对于前者,能够从外在于教育的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进行评估,对于后者,由于教育功效的滞后性和长期性,在现实中一时难以评价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和发展。特别是当今,网络信息社会中,教育不理性的思考和煽情式舆论漫天飞,“就像今天的一些教育改革,已经被社会媒体牵着鼻子,现在媒体搞什么学校就跟着走,但是媒体和刊物的反应有很多缺乏深刻思考,缺乏专业性。”这些不理性的舆论一旦成为热点,却找不到合理的解决方法。所以面对现实,应对舆论,告慰家长,学校教育往往走向前者,那就是敷衍应对国家的教育标准,重视应对各级以升学率等为标准的绩效考核,于是学校教育就成为了国家行政命令的附庸,各级绩效考核的傀儡和社会教育功利的俘虏。学校,到底要坚守什么样的教育质量?

1. 学校需要坚守教育工作的本真——独立、自主的教育价值判断标准。学校教育,在应对社会多元主体对教育的价值诉求时应该坚持自身教育的本真,那就是坚持教育上自身独立的、自主的教育精神和教育价值判断标准。教育要秉持“我的地盘我做主”。“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如果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都坚持一种独立的、自主的教育价值判断标准,那么,在国家、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对教育不同的价值诉求中,学校教育至少保持自己教育的应有的价值判断,而不会因为社会上多元主体对教育的评价标准而左右摇摆、无所适从。

2. 学校,需要坚守教育工作的本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工作究竟以什么为本?答案当然是学生,这是我们听得耳膜都生了茧的话。但是实际的教育工作中,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教育发展也在提速,那么,学校教育工作似乎有些偏离了这个价值轨道。例如,为了应试,提高升学率,学校会不会去做那些损害学生身心长远利益的事呢?为了使尖子学生能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学校会不会采取偏科强化的措施,从而影响这些学生的后续发展呢?——这样的教育工作可以看出教育是以学校为本;再例如,在班级中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学生,是否采取另造名册,区别排位,甚至劝退逼退的做法呢?——这样的工作看出教育是以班级为本;还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待不同背景、不同水平的学生时,关心的多少、态度的冷暖是否因人而异,还是一刀切的教学,齐步走的测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性、兴趣、心理、思维等是否给予充分的尊重并采取恰当的教育策略,还是统一的教育模式?——这样的工作可以看出教育还是以教师为本。其实,真正把立足点放在受教育者——学生身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将学校中心、校长中心、教师中心真正转变为学生中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校长、教师心目中的至上,成为实际工作中的至上,这正是教育的本质——学生发展。如果说,每个学生都是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文明、守纪、合格的小公民,那这就是这最大最好的教育质量。

3. 学校需要坚守教育的本位——一切以教学为中心。由于现代社会发展提速,教育改革与发展相应迈入快车道。相比以前,教育工作更加千头万绪,特别是处于改革层面的教育工作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有许多事务性的工作讲求实效性,需要尽快完成,是既紧急又重要的工作(例如项目工程建设、营养餐工作等等),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都十分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今天的学校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学校专门有一班不怎么带课的教育人,其主要的精力是花在学校方方面面的事务性工作上,例如学校硬件建设、校园文化、后勤营养餐、项目工程等等。在学校教育教学时间段里,这一班人跑项目、迎检查、接工程、看特色,反而很累,很辛苦。相对而言,教育教学是天天在做的常态性的工作,虽然重要,但是谈不上紧急。或许学校总是想着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把紧急的事情完成后再静心抓教学质量,重要的事情一个接一个总也做不完,再加上学校在工作统筹方面又没有优化好,这就导致学校教育教学思考的淡化和旁落,学校工作一切以教学为中心就成为空话。所以这些年,学校管理人员都与沙子水泥打交道,都与建筑老板很熟,因为项目工程建设紧急而重要;这些年,学校一会儿是墙面文化,一会儿廉政文化,一会儿是绿化美化,因为校园文化紧急而重要;这些年,学校食堂拔地而起,学校管理人员食堂一日三转,因为营养餐工作紧急而重要……这样的状况导致这样的结果:学校校园、教学楼变漂亮了,但是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守旧;学校先进的教育硬件投入变多了,但是师生的教育思考依然慵懒;学校校园外显的文化变丰富了,但是教育教学依然单调……如果哪一天,学校在老百姓的眼中变漂亮了,跟上时代经济发展的步伐了,但是学校的内涵——教育质量却没有提上去,这才更加令人痛心。

4. 学校需要坚守教育工作的本色——扎扎实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现在的学校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学校静若止水,上课下课,放学回家,学生按部就班的在学校完成每天七、八节的课时任务就可以了,教师完成教学课时就算完事,教师不学习,教学不研讨,工作不创新。这样的教学长久下去,会逐渐麻木、颓废和慵懒,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学生的学习倦怠以及学校的工作倦怠。另一种现象是外在形式的活动多,由于现代社会信息多,对接快,学校往往在观摩了别人的教育实践后现炒现卖,导致教育上的形式主义严重,失却了教育的本质内容。这两种现象一种造成教育质量疲软,一种造成教育质量空泛,都缘于没有坚守自身教育工作的本色——结合实际扎扎实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有位教育名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我们所有活动的背后都是教育,而不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教育,应该坚守其工作的本色: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是一种活动。只不过在实践和活动中,内隐着施教者的教育目的。例如,学科教学,是教师、学生、学科知识等相互之间的一种交往、探索、思考、习得的实践过程;学校活动是学校参与者与活动内容等相互融合、实践的一种教育过程。只有在学生自主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在深层次的思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教育,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这才是教育工作的本色。所以说,教育实践是施教者一种自觉状态下组织的有效活动,而蕴含在实践活动中的教育又是受教者一种不自觉状态下的吸纳和陶冶。在这个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有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有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有学生身心的发展,有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有学生主动的发展。这个融合着多维度内容的实践过程、发展过程就是教育的质量!

思考教育质量,要剥去披在教育质量身上或高尚、或功利的外衣,重在内涵的教育教学质量。内涵丰富的教育质量没有任何外在的附加条件,只有回归教育的本位,追寻教育的本真,还原教育的本色。只有学校坚守了教育的灵魂,才可能有真正属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教育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评价标准教育质量学校
小学英语教学的普遍现状及对策
浅谈广告摄影的创意与发展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研究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