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发展现状综述

2014-07-16任平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汉语教学中小学德国

任平

【摘 要】随着中德之间各领域间合作的加深,中国已经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之一。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重要性越发凸显。汉语在德国中小学的发展异常迅速,文章旨在梳理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德国本土汉语教学大纲、标准的设立,并指出目前汉语教学中师资和教材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试图为汉语教学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13-0008-04

1963年,巴伐利亚州的萨克特-安娜高级文理中学(Sankt-Anna-Gymnasium)首次将汉语设为学校辅修兴趣课程,标志着汉语教学正式进入德国中小学的学科课程体系。随着中德之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层面合作和交流的加深,汉语热在德国悄然出现。截止到2010/2011学年,全德至少有232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学习汉语的学生约在10,000到15,000人之间。其中有40所学校把汉语作为高中毕业会考(Abitur)科目。 柏林自由大学汉学系汉语教学中心组长和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会长顾安达博士(Dr. Andreas Guder)就曾经说到:“汉语热不仅因为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还因为德国学生对来自欧洲之外的文化有着深深的好奇。”

一、德国各州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的确立和发展

随着汉语学习的深入,师生对汉语教学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兴趣班式随意松散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汉语学习的要求,汉语教学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德国各个州分别设立了统一的汉语教学大纲。

1. 联邦州统一的汉语教学标准规范。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各联邦州逐步开始认可汉语口试或笔试成绩,并将其列为高中毕业会考测评的科目,但由于各州教育规划之间的差异,所以亟需一个共同的标准来规范汉语教学。1998年4月,德国联邦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ultusministerkonfenz der L nder,简称KMK)依据高中毕业考试的统一要求确立了《高中毕业会考汉语科目的标准规范》 (Einheitlichen Prüfungsanforderungen für die Abiturprüfung Chinesisch)。此项标准制定了汉语课程的整体目标、大纲,特别制定了汉语会考对学生语言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而且对会考笔试的目标、题型、评价标准,口试的题型、评分标准作了清晰的说明和规定。《标准规范》在全联邦州境选取六所中学,将汉语列入其六、七年级的第二外语开展教学,这些举措彻底拉开了德国各联邦州推行汉语教学、制定汉语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序幕。

2. 各个联邦州汉语教学大纲的设立和发展。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学校和继续教育署早在1993年就在其官方网站上,就开始设立有专门的汉语教学门户网页;2002年,文教署颁布出台了《高中阶段 (高级文理中学、综合中学)汉语教学的指导方针和教学大纲》。 2009年,又针对初中阶段的汉语教学颁布了《高级文理中学初中汉语教学大纲》,此项大纲把汉语设定为文理中学八年级到九年级,以及综合中学八年级到十年级的第三外语,并且也规定了初中毕业应达到汉语水平标准。 这两个“大纲”不仅在整体上规范了初高中汉语教学的课程目标和能力标准,也具体划分了中学初高中阶段汉语课程开设的年限,特别是为其他联邦州设定汉语教学大纲和标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对全德中小学汉语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指导意义。

巴伐利亚州作为全德汉语教学的先驱,目前已有13所中学开设有汉语教学课程。2005年7月该州出台《汉语作为高年级(四年)外语教育的计划》,这也标志着一个基于学生语言行为、能力、个性发展为宗旨的现代外语教学计划开始在全州范围内推广。汉萨自由同盟——不莱梅市的汉堡路高级文理中学(Gymnasium Hamburger Strasse),作为本市最早开始拥有汉语课程的文理中学,自1989年起便开始设立汉语兴趣课程。随着日益高涨的汉语学习热潮,2000年6月,该市教育和科学部联席议会第一次正式制定《高级文理中学高中阶段教育框架——汉语作为后期开始的外语教学》,规定了文理中学自十一年级起,要继续开设三年的汉语教学,并制定了各年级汉语教学的标准和计划。 一般说来,在图宾根州特殊文理中学六年级的学生,要选择一门除母语外的非欧洲语言作为二外。对此,文化部2002年就汉语教学颁布实施了《特殊高级文理中学语言教学计划——汉语(试用版)》。此项计划规定了汉语作为二外的学时数:6~7年级学生,在一学年要求总计五周汉语学时;8~10年级,一学年总计四周;11~12年级,一学年总计三周。

柏林、勃兰登堡、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这三个州,针对各州的汉语教学情况,于2006年、2007年相继出台有关初级中学、高中文理中学的外语框架式计划。如2006年,柏林教育、儿童、体育委员会首先颁布了《高中文理中学阶段的框架式教育计划——汉语》。随后的2007年,柏林教育、科学、研究议会管理委员会通过了《高中文理中学、综合中学九年级、十年级三外教学框架式教育计划——汉语》,为整体的汉语教学做了一个综合的规划,也为现存的汉语教学制定了官方的参考标准。

汉堡作为德国华人最多的城市,早在1985年就已经有三所文理中学开设汉语课。2003年8月玛林塔高级文理中学(Marienthal),依照中德双方签署的《德汉双语教学项目备忘录》的要求,设立了全德国第一所德汉双语教学部。目前该中学不仅为所有五年级的学生开设汉语课程,而且把汉语纳入第二外语和高中毕业考试的科目。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8月1日,在汉堡市学校教育署颁布的 《新一期高中文理中学外语教学大纲》中,开始详细规定了文理中学汉语结业必修的语法知识点。

汉语教学计划或者大纲有效提高了汉语教学的规范性,然而由于各个联邦州的学校制度千差万别,导致汉语教学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的整体情况也是大相径庭,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全德范围内的标准化汉语教学大纲、以及相对应的水平测试标准来指导和规范教学,《德语区汉语教学水平测试标准》由此应运而生。

二、德语区汉语教学水平测试的新标准

作为整个德国汉语教学最权威的汉语教学组织——德语区(含德国、瑞士、奥地利)汉语教学协会,其拥有350多名以德语或汉语为母语的会员,他们或在大中小学、私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授汉语课程,或在高等院校从事汉学、汉语教学、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工作。他们对德语区的汉语教学标准有新的认识:虽然目前欧洲通行的语言标准是《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CEFR此后简称欧框架) ,其作为测试欧洲各种语言水平的主要工具,被欧洲各国广泛运用。与此同时,各国外语教学界对于词汇量的基本要求是:A1级约500个,A2级约1000个,B2级约2000个。但是,汉语作为一种独特语系,仅仅参考欧洲语系的标准是缺乏说服力的。《新汉语水平考试标准》公布的官方资料说明:外国学生经过每周2到4个学时、两个学年的学习,总计学时约为160~320学时达到的水平,汉语水平即可达到B2(HSK4)水平,这甚至在欧洲语言范围内也是无法实现的。依照汉语教学协会2005年认可的语言标准,德国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要想达到与《欧框架》相应口语和书面语B2的水平,则一般需要1200至1600个学时(不包括自学时间),远远超过之前国内官方资料预计的学时数量。因此,参考国家汉办新汉语水平考试规定的等级和《欧框架》,德语区汉语教学普遍认可的等级。 (见表1)

可见,国家汉办制定的新汉语水平考试的六个等级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欧框架》为欧洲语言所设定的六个语言能力级别。因为汉语本身属于一类特殊的语系,有其固有的表音和表意方式,不能仅仅以词汇量的多少去简单衡量德语学习者汉语语言能力的高低,将新汉语水平考试的水平等级与《欧框架》生硬地相互对应,对于整个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发展是不利的,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所以,一个基于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实际发展水平的标准,才能切实、有效地对学习者真实的语言能力进行划分和评估,并宏观指导汉语课程的设置和目标。

三、德国中小学汉语的师资发展

目前,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师主要由以下几个人群组成:德国本土的汉学家,或者汉学、汉语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德籍华人或者华裔;国家汉办外派的专业汉语教师;以及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以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师,虽然具备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是数量很有限,而且其中一部分教师并不精通德语,不熟悉德国本土外语学习者的习惯和文化,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的效果。而华裔或者留学生,由于没有接受正规专业的汉语教师培训,缺乏专业的教学理论和经验,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欠缺。然而,作为德裔的汉语教师,即便很多人拥有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但汉语水平有限,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和语言习惯还缺乏系统的了解,在教学的知识性方面有所不足。

实际上,在德国,直到2011年中文师范专业还未被纳入正规师范教育。慕尼黑大学、科隆大学和明斯特大学的中文师范专业也仅仅是师范类学生的补充专业,即所谓第三专业。直到2011年的秋季,德国哥廷根大学汉学系才首次开设汉语师范教师专业,填补了德国本土汉语师范教育的空白。随后的2012年10月25日,图宾根大学也宣布开设了汉语师范专业。2014年波鸿大学也将设置汉语师范专业,培养专业的德国本土汉语教师。总而言之,提升整体汉语师资的水平也变得迫在眉睫。

四、德国中小学汉语教材的发展

德国中小学使用的汉语教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过国家汉办审核、中国国内出版发行的对外汉语教材,比如《新实用汉语课本》《中国话》《中国字》《跟我学汉语》《汉语乐园》等等。另一类则是德国汉学家、汉语教学研究者针对德国学习者外语学习特点合作编写的汉语教材,如中学广泛使用的教材《懂不懂》《汉语,说,读,写》《聊聊》等等。2008年由德国知名教科书出版社——克莱特(Klett)首次出版发行的中学汉语教材《懂不懂》,标志着德国官方中学汉语教材的诞生。随后几年里,德国的其他知名出版社也都推出了各自开发、编写的汉语教材。与此同时一些专业的汉语教学组织如:Shan e.V,以及海德堡汉学系同学会等等,也都编写出版了一系列教辅用书,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德国中学汉语教学的资源,为汉语教学提供了可以参考的依据。

五、启示

1. 教学大纲和教育标准。到目前为止,虽然大部分联邦州都拥有了自己的汉语教学大纲,不仅仅规范了中小学校汉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对学生汉语能力、水平做了规范的划分。但是由于各州的教育水平、汉语学习历史发展水平、环境有很大的差异,而且以往指定的教学大纲和标准由于缺乏适时的调整,出现了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学大纲和标准对于整体的汉语教学意义非凡,是全面指导和规范教学的标杆,定期做一些适时的调整就变得尤为重要。其次,虽然《德语区汉语教学水平测试标准》是众多专业德国汉语教学、外语教学研究工作者,基于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结合德国学习者自身特点,参照《欧标准》制定一个相对系统性的标准,但是并未得到德国教育部以及各州学校管理署官方的认可,而且其本身的科学适用性也有待考证。因此,如何改进和设定一个适用于全德国范围的汉语教学大纲和教育标准就变得迫在眉睫。

2. 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师培训。毋庸置疑,目前德国的汉语教学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和挑战是,富有专业教学背景本土化教师的数量早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汉语教学需求,专业师资队伍的匮乏无疑是制约汉语教学发展的绊脚石。

针对德国专业汉语教师相对匮乏的现状,最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努力加强德国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扩大在职培训的规模,提高培训的质量。德国师范毕业的汉语教师,需要更多地侧重汉语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夯实汉语的基础。然而一些以汉语为母语的本土教师,则需要重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技能,洞察跨文化背景下汉语教学的特殊要求,积累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因此,通过专业机构的培养和在职培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本土汉语教师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可以弥补自身有关文化、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方面的一些劣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加深中德汉语教学的合作交流,增加和扩大中方外派汉语教师、汉语志愿者,以及汉语助教的数量和规模。专业外派的汉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德国学校教育的特点,提高自身德语的水平,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汉语志愿者和助教项目中遴选的学生,大部分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针对有志于派往德国的国际教育硕士,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德语,以及德国文化课程,使其不仅具备良好的德语交际能力,而且熟悉德国的文化风俗,充分了解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现状,以便赴任后快速、高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3. 专业汉语教材发展。虽然市面上已经有不少专业的汉语教材,但是,中小学的汉语教材还是相当匮乏,特别是针对德国中小学生外语学习特点的本土化教材还很有限,而且针对高水平的学习者,教材不系统,本身缺乏连续性。而且,大多中德双方合作编写的教材,并未参照各州制定的教育大纲、教学目标,导致课堂教学与结业水平测试标准之间缺乏匹配,使得教师操作起来也缺乏针对性。德国汉语教学专家顾安达(Dr. Andreas Guder)就曾经提出:中小学汉语应该以口语为中心,以文化为核心。

第一,汉语教材要遵循德国学生外语学习的特点,重视听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设计日常实用交际的课文和主题,在情景对话的教授中,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增加教材中生活语言的比重。第二,小学教材应重视汉语拼音的教学,降低语法和汉字学习的要求。因为汉语拼音和德语音标有很多相似,所以针对入门的教材可以多以拼音、音调训练为主,重视汉语的发音,适当降低生字、语法的教学要求,有益于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教材中文化的浸润。开发一些结合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地理、风土人情等因素的汉语教材,把汉语的交际训练和中国的特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教学会变得更加充满乐趣和惊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汉语学习的动机。另一方面,开发符合地区性教学大纲的配套性教材。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组织汉语教学研究者、以及有资历的汉语一线教师,就各州实际的汉语教学发展情况,参照州课程大纲、水平测试的标准合作编写各类汉语教材,从而建构更加统一的汉语教学框架。

整体说来,汉语教学在德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在联邦州的各个教学领域都得到充分的认可,特别是汉语教学大纲、水平标准的确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也促进了中德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汉语教学在德国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更应该清晰认识到在师资和教材方面的种种问题。只有积极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全面推动汉语教学在德国的进一步发展。

二、德语区汉语教学水平测试的新标准

作为整个德国汉语教学最权威的汉语教学组织——德语区(含德国、瑞士、奥地利)汉语教学协会,其拥有350多名以德语或汉语为母语的会员,他们或在大中小学、私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授汉语课程,或在高等院校从事汉学、汉语教学、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工作。他们对德语区的汉语教学标准有新的认识:虽然目前欧洲通行的语言标准是《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CEFR此后简称欧框架) ,其作为测试欧洲各种语言水平的主要工具,被欧洲各国广泛运用。与此同时,各国外语教学界对于词汇量的基本要求是:A1级约500个,A2级约1000个,B2级约2000个。但是,汉语作为一种独特语系,仅仅参考欧洲语系的标准是缺乏说服力的。《新汉语水平考试标准》公布的官方资料说明:外国学生经过每周2到4个学时、两个学年的学习,总计学时约为160~320学时达到的水平,汉语水平即可达到B2(HSK4)水平,这甚至在欧洲语言范围内也是无法实现的。依照汉语教学协会2005年认可的语言标准,德国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要想达到与《欧框架》相应口语和书面语B2的水平,则一般需要1200至1600个学时(不包括自学时间),远远超过之前国内官方资料预计的学时数量。因此,参考国家汉办新汉语水平考试规定的等级和《欧框架》,德语区汉语教学普遍认可的等级。 (见表1)

可见,国家汉办制定的新汉语水平考试的六个等级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欧框架》为欧洲语言所设定的六个语言能力级别。因为汉语本身属于一类特殊的语系,有其固有的表音和表意方式,不能仅仅以词汇量的多少去简单衡量德语学习者汉语语言能力的高低,将新汉语水平考试的水平等级与《欧框架》生硬地相互对应,对于整个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发展是不利的,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所以,一个基于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实际发展水平的标准,才能切实、有效地对学习者真实的语言能力进行划分和评估,并宏观指导汉语课程的设置和目标。

三、德国中小学汉语的师资发展

目前,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师主要由以下几个人群组成:德国本土的汉学家,或者汉学、汉语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德籍华人或者华裔;国家汉办外派的专业汉语教师;以及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以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师,虽然具备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是数量很有限,而且其中一部分教师并不精通德语,不熟悉德国本土外语学习者的习惯和文化,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的效果。而华裔或者留学生,由于没有接受正规专业的汉语教师培训,缺乏专业的教学理论和经验,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欠缺。然而,作为德裔的汉语教师,即便很多人拥有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但汉语水平有限,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和语言习惯还缺乏系统的了解,在教学的知识性方面有所不足。

实际上,在德国,直到2011年中文师范专业还未被纳入正规师范教育。慕尼黑大学、科隆大学和明斯特大学的中文师范专业也仅仅是师范类学生的补充专业,即所谓第三专业。直到2011年的秋季,德国哥廷根大学汉学系才首次开设汉语师范教师专业,填补了德国本土汉语师范教育的空白。随后的2012年10月25日,图宾根大学也宣布开设了汉语师范专业。2014年波鸿大学也将设置汉语师范专业,培养专业的德国本土汉语教师。总而言之,提升整体汉语师资的水平也变得迫在眉睫。

四、德国中小学汉语教材的发展

德国中小学使用的汉语教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过国家汉办审核、中国国内出版发行的对外汉语教材,比如《新实用汉语课本》《中国话》《中国字》《跟我学汉语》《汉语乐园》等等。另一类则是德国汉学家、汉语教学研究者针对德国学习者外语学习特点合作编写的汉语教材,如中学广泛使用的教材《懂不懂》《汉语,说,读,写》《聊聊》等等。2008年由德国知名教科书出版社——克莱特(Klett)首次出版发行的中学汉语教材《懂不懂》,标志着德国官方中学汉语教材的诞生。随后几年里,德国的其他知名出版社也都推出了各自开发、编写的汉语教材。与此同时一些专业的汉语教学组织如:Shan e.V,以及海德堡汉学系同学会等等,也都编写出版了一系列教辅用书,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德国中学汉语教学的资源,为汉语教学提供了可以参考的依据。

五、启示

1. 教学大纲和教育标准。到目前为止,虽然大部分联邦州都拥有了自己的汉语教学大纲,不仅仅规范了中小学校汉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对学生汉语能力、水平做了规范的划分。但是由于各州的教育水平、汉语学习历史发展水平、环境有很大的差异,而且以往指定的教学大纲和标准由于缺乏适时的调整,出现了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学大纲和标准对于整体的汉语教学意义非凡,是全面指导和规范教学的标杆,定期做一些适时的调整就变得尤为重要。其次,虽然《德语区汉语教学水平测试标准》是众多专业德国汉语教学、外语教学研究工作者,基于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结合德国学习者自身特点,参照《欧标准》制定一个相对系统性的标准,但是并未得到德国教育部以及各州学校管理署官方的认可,而且其本身的科学适用性也有待考证。因此,如何改进和设定一个适用于全德国范围的汉语教学大纲和教育标准就变得迫在眉睫。

2. 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师培训。毋庸置疑,目前德国的汉语教学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和挑战是,富有专业教学背景本土化教师的数量早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汉语教学需求,专业师资队伍的匮乏无疑是制约汉语教学发展的绊脚石。

针对德国专业汉语教师相对匮乏的现状,最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努力加强德国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扩大在职培训的规模,提高培训的质量。德国师范毕业的汉语教师,需要更多地侧重汉语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夯实汉语的基础。然而一些以汉语为母语的本土教师,则需要重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技能,洞察跨文化背景下汉语教学的特殊要求,积累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因此,通过专业机构的培养和在职培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本土汉语教师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可以弥补自身有关文化、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方面的一些劣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加深中德汉语教学的合作交流,增加和扩大中方外派汉语教师、汉语志愿者,以及汉语助教的数量和规模。专业外派的汉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德国学校教育的特点,提高自身德语的水平,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汉语志愿者和助教项目中遴选的学生,大部分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针对有志于派往德国的国际教育硕士,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德语,以及德国文化课程,使其不仅具备良好的德语交际能力,而且熟悉德国的文化风俗,充分了解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现状,以便赴任后快速、高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3. 专业汉语教材发展。虽然市面上已经有不少专业的汉语教材,但是,中小学的汉语教材还是相当匮乏,特别是针对德国中小学生外语学习特点的本土化教材还很有限,而且针对高水平的学习者,教材不系统,本身缺乏连续性。而且,大多中德双方合作编写的教材,并未参照各州制定的教育大纲、教学目标,导致课堂教学与结业水平测试标准之间缺乏匹配,使得教师操作起来也缺乏针对性。德国汉语教学专家顾安达(Dr. Andreas Guder)就曾经提出:中小学汉语应该以口语为中心,以文化为核心。

第一,汉语教材要遵循德国学生外语学习的特点,重视听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设计日常实用交际的课文和主题,在情景对话的教授中,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增加教材中生活语言的比重。第二,小学教材应重视汉语拼音的教学,降低语法和汉字学习的要求。因为汉语拼音和德语音标有很多相似,所以针对入门的教材可以多以拼音、音调训练为主,重视汉语的发音,适当降低生字、语法的教学要求,有益于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教材中文化的浸润。开发一些结合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地理、风土人情等因素的汉语教材,把汉语的交际训练和中国的特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教学会变得更加充满乐趣和惊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汉语学习的动机。另一方面,开发符合地区性教学大纲的配套性教材。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组织汉语教学研究者、以及有资历的汉语一线教师,就各州实际的汉语教学发展情况,参照州课程大纲、水平测试的标准合作编写各类汉语教材,从而建构更加统一的汉语教学框架。

整体说来,汉语教学在德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在联邦州的各个教学领域都得到充分的认可,特别是汉语教学大纲、水平标准的确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也促进了中德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汉语教学在德国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更应该清晰认识到在师资和教材方面的种种问题。只有积极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全面推动汉语教学在德国的进一步发展。

二、德语区汉语教学水平测试的新标准

作为整个德国汉语教学最权威的汉语教学组织——德语区(含德国、瑞士、奥地利)汉语教学协会,其拥有350多名以德语或汉语为母语的会员,他们或在大中小学、私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授汉语课程,或在高等院校从事汉学、汉语教学、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工作。他们对德语区的汉语教学标准有新的认识:虽然目前欧洲通行的语言标准是《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CEFR此后简称欧框架) ,其作为测试欧洲各种语言水平的主要工具,被欧洲各国广泛运用。与此同时,各国外语教学界对于词汇量的基本要求是:A1级约500个,A2级约1000个,B2级约2000个。但是,汉语作为一种独特语系,仅仅参考欧洲语系的标准是缺乏说服力的。《新汉语水平考试标准》公布的官方资料说明:外国学生经过每周2到4个学时、两个学年的学习,总计学时约为160~320学时达到的水平,汉语水平即可达到B2(HSK4)水平,这甚至在欧洲语言范围内也是无法实现的。依照汉语教学协会2005年认可的语言标准,德国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要想达到与《欧框架》相应口语和书面语B2的水平,则一般需要1200至1600个学时(不包括自学时间),远远超过之前国内官方资料预计的学时数量。因此,参考国家汉办新汉语水平考试规定的等级和《欧框架》,德语区汉语教学普遍认可的等级。 (见表1)

可见,国家汉办制定的新汉语水平考试的六个等级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欧框架》为欧洲语言所设定的六个语言能力级别。因为汉语本身属于一类特殊的语系,有其固有的表音和表意方式,不能仅仅以词汇量的多少去简单衡量德语学习者汉语语言能力的高低,将新汉语水平考试的水平等级与《欧框架》生硬地相互对应,对于整个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发展是不利的,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所以,一个基于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实际发展水平的标准,才能切实、有效地对学习者真实的语言能力进行划分和评估,并宏观指导汉语课程的设置和目标。

三、德国中小学汉语的师资发展

目前,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师主要由以下几个人群组成:德国本土的汉学家,或者汉学、汉语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德籍华人或者华裔;国家汉办外派的专业汉语教师;以及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以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师,虽然具备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是数量很有限,而且其中一部分教师并不精通德语,不熟悉德国本土外语学习者的习惯和文化,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的效果。而华裔或者留学生,由于没有接受正规专业的汉语教师培训,缺乏专业的教学理论和经验,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欠缺。然而,作为德裔的汉语教师,即便很多人拥有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但汉语水平有限,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和语言习惯还缺乏系统的了解,在教学的知识性方面有所不足。

实际上,在德国,直到2011年中文师范专业还未被纳入正规师范教育。慕尼黑大学、科隆大学和明斯特大学的中文师范专业也仅仅是师范类学生的补充专业,即所谓第三专业。直到2011年的秋季,德国哥廷根大学汉学系才首次开设汉语师范教师专业,填补了德国本土汉语师范教育的空白。随后的2012年10月25日,图宾根大学也宣布开设了汉语师范专业。2014年波鸿大学也将设置汉语师范专业,培养专业的德国本土汉语教师。总而言之,提升整体汉语师资的水平也变得迫在眉睫。

四、德国中小学汉语教材的发展

德国中小学使用的汉语教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过国家汉办审核、中国国内出版发行的对外汉语教材,比如《新实用汉语课本》《中国话》《中国字》《跟我学汉语》《汉语乐园》等等。另一类则是德国汉学家、汉语教学研究者针对德国学习者外语学习特点合作编写的汉语教材,如中学广泛使用的教材《懂不懂》《汉语,说,读,写》《聊聊》等等。2008年由德国知名教科书出版社——克莱特(Klett)首次出版发行的中学汉语教材《懂不懂》,标志着德国官方中学汉语教材的诞生。随后几年里,德国的其他知名出版社也都推出了各自开发、编写的汉语教材。与此同时一些专业的汉语教学组织如:Shan e.V,以及海德堡汉学系同学会等等,也都编写出版了一系列教辅用书,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德国中学汉语教学的资源,为汉语教学提供了可以参考的依据。

五、启示

1. 教学大纲和教育标准。到目前为止,虽然大部分联邦州都拥有了自己的汉语教学大纲,不仅仅规范了中小学校汉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对学生汉语能力、水平做了规范的划分。但是由于各州的教育水平、汉语学习历史发展水平、环境有很大的差异,而且以往指定的教学大纲和标准由于缺乏适时的调整,出现了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学大纲和标准对于整体的汉语教学意义非凡,是全面指导和规范教学的标杆,定期做一些适时的调整就变得尤为重要。其次,虽然《德语区汉语教学水平测试标准》是众多专业德国汉语教学、外语教学研究工作者,基于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结合德国学习者自身特点,参照《欧标准》制定一个相对系统性的标准,但是并未得到德国教育部以及各州学校管理署官方的认可,而且其本身的科学适用性也有待考证。因此,如何改进和设定一个适用于全德国范围的汉语教学大纲和教育标准就变得迫在眉睫。

2. 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师培训。毋庸置疑,目前德国的汉语教学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和挑战是,富有专业教学背景本土化教师的数量早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汉语教学需求,专业师资队伍的匮乏无疑是制约汉语教学发展的绊脚石。

针对德国专业汉语教师相对匮乏的现状,最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努力加强德国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扩大在职培训的规模,提高培训的质量。德国师范毕业的汉语教师,需要更多地侧重汉语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夯实汉语的基础。然而一些以汉语为母语的本土教师,则需要重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技能,洞察跨文化背景下汉语教学的特殊要求,积累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因此,通过专业机构的培养和在职培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本土汉语教师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可以弥补自身有关文化、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方面的一些劣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加深中德汉语教学的合作交流,增加和扩大中方外派汉语教师、汉语志愿者,以及汉语助教的数量和规模。专业外派的汉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德国学校教育的特点,提高自身德语的水平,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汉语志愿者和助教项目中遴选的学生,大部分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针对有志于派往德国的国际教育硕士,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德语,以及德国文化课程,使其不仅具备良好的德语交际能力,而且熟悉德国的文化风俗,充分了解德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现状,以便赴任后快速、高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3. 专业汉语教材发展。虽然市面上已经有不少专业的汉语教材,但是,中小学的汉语教材还是相当匮乏,特别是针对德国中小学生外语学习特点的本土化教材还很有限,而且针对高水平的学习者,教材不系统,本身缺乏连续性。而且,大多中德双方合作编写的教材,并未参照各州制定的教育大纲、教学目标,导致课堂教学与结业水平测试标准之间缺乏匹配,使得教师操作起来也缺乏针对性。德国汉语教学专家顾安达(Dr. Andreas Guder)就曾经提出:中小学汉语应该以口语为中心,以文化为核心。

第一,汉语教材要遵循德国学生外语学习的特点,重视听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设计日常实用交际的课文和主题,在情景对话的教授中,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增加教材中生活语言的比重。第二,小学教材应重视汉语拼音的教学,降低语法和汉字学习的要求。因为汉语拼音和德语音标有很多相似,所以针对入门的教材可以多以拼音、音调训练为主,重视汉语的发音,适当降低生字、语法的教学要求,有益于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教材中文化的浸润。开发一些结合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地理、风土人情等因素的汉语教材,把汉语的交际训练和中国的特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教学会变得更加充满乐趣和惊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汉语学习的动机。另一方面,开发符合地区性教学大纲的配套性教材。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组织汉语教学研究者、以及有资历的汉语一线教师,就各州实际的汉语教学发展情况,参照州课程大纲、水平测试的标准合作编写各类汉语教材,从而建构更加统一的汉语教学框架。

整体说来,汉语教学在德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在联邦州的各个教学领域都得到充分的认可,特别是汉语教学大纲、水平标准的确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也促进了中德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汉语教学在德国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更应该清晰认识到在师资和教材方面的种种问题。只有积极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全面推动汉语教学在德国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汉语教学中小学德国
“梦梦”“娇庆”德国行
委婉语教学研究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新中国科技60年(3)
开始敲门
非常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