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大未来
2014-07-16胡泳
胡泳
我们正处在一场令人惊讶的变化的开端,这场变化事关我们如何打造、购买、消费和体验硬件设备。在过去10年里,人们用不同的命名来总结它,可能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说法叫做“硬件革命”。
制造向创造进化
关于硬件革命,有许多同义词,硬件复兴、创客运动、新工业革命等,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和物联网等同起来。这里的硬件,主要指的是独立设计、创业企业开发的以消费者体验为导向的智能手机、健康追踪器、可穿戴设备、网络连接设备、空中无人机和3D打印机等。
这个范围显然不包括我们所熟悉的大部分传统制造业产品,比如白电、黑电、电脑等。这些产品也不是传统制造商出产的,而是那些据称有“互联网思维”的公司打造的。这就首先牵涉到一个问题:“互联网思维”公司做硬件,和传统制造业企业做硬件,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天天把用户挂在嘴上的传统制造业存在一个悖论:缺少用户数据。虽然很多传统厂商都宣称自己的优势是用户资源,但这个用户资源和我们今天所强调的用户资源并不一样。传统厂商的用户资源是“死”的,一次性的。虽然这些传统厂商都宣称自己“以用户为本”,但他们做硬件的方法跟用户一点关系都没有。
互联网时代的用户资源是具有扩散效应的,且具有低成本获取的可能性。以往,你需要用一台很棒的冰箱来捕获用户的心。现在,你只需要用一个不错的软件就能抓住用户。且通过对软件不断迭代,用户黏度会越来越高,用户人群会日益扩散,由此,你获取用户的边际成本会不断下降。
这就是为什么,在新的硬件革命中,“制造”这个概念会逐渐被弱化,我们称之为“由制而创”,manufacturing(制造)被making(创造)所取代。对公众而言,被“制造”出来的产品往往是那些没有生命体征的冰冷的产品。Making,则因为个体智慧的介入,更能代表活跃的生命力,以及对用户的尊重。
新时代的产品往往是被make出来的,而不是manufacture出来的。所以,新的硬件革命也被称作“创客运动”(Maker Movement)。
在这场硬件革命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什么变了?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今天的硬件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与10年前软件产业曾经经历的历程非常类似。
硬件的传统过程如下图所示:一个有关产品的想法,要经过规格设定、BOM(物料清单)优化、设计、供应商谈判、原型制造、试产、大规模生产、营销和销售等多个漫长环节,最后才能到达用户手中。
如果你对“精益创业”或者“敏捷开发”原则有所了解,你就能够看出这个过程中存在的巨大问题。首先,从想法的酝酿到用户交付之间的时间差,长得让人无法忍受。其次,产品迭代的时间和成本过高。第三,前期用于制造原型的资本支出不胜负荷。最后,供应链和生产的压力集中在产品开发周期的后端,并给产能扩大和分销造成巨大影响。这样的过程令硬件生产成为沉重而缓慢的业务,并且还丧失了精准。
而发起硬件革命的独立公司和创业公司却把上述流程改造成了这个样子:
想法经由开源的研发和可互换接口板的引入,进入设计阶段,然后是快速的原型制造和试产,然后是营销和预售,接下来才是外包生产,最终到达用户手中的时间要快很多。
新过程较之旧过程,至少存在三点明显的差异:第一,摆脱了旧日的规格限制;第二,把原型制造与最终制造脱钩了;第三,销售和生产发生了顺序逆转。所有这三个特点,结合协作的增强,以及向“云”的迁移,催生了硬件革命。
硬件产品的早期开发阶段,历史上是瀑布式的,由规格驱动,小团体设计。“瀑布模式”是指通过设计一系列阶段顺序开发,从系统需求分析开始直到产品发布,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循环反馈。在这种模式下,客户只有在一个产品开发周期完全结束后才能得到新产品,这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硬件革命者在这里引入的创新,是实行开源,允许现有的受信任的硬件知识产权得到再利用,并引进可互换接口板,允许在项目的最初构思阶段进行更快的迭代。
决定了一个产品的规格之后,硬件公司会在设计产品的同时与供应商进行谈判。这些谈判是必要的,因为小的以原型为重点的生产厂家还不存在,硬件公司将不得不为生产线争取时间,否则可能遭受高得离谱的原型机成本。在过去的几年中,专业的成型设备结合小批量的以原型为重点的厂家的出现,导致硬件革命的发起者们能够把最终制造同快速的原型生产相分离,从而得以把硬件的传统过程大大缩短。
最后,大规模生产和销售的反转,通过预售和众筹,使得硬件革命的发起者在生产和存储大量产品之前,就能够在资金上支持生产,并在市场上试水。它大大节省了时间和金钱,并使产品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
硬中有软
从最终产品来看,硬件也越来越“硬中有软”。可以说,今天的硬件,既建立在生产线上,更植根于软件之中。如果说过去150年的工业是分工经济学与大规模生产的天下,现在,信息流、数据和分析平台则构成了新时代的新工具,一如旧日的车床、气动锤和装配生产线。
机器与软件的联姻,生出的后代是定制化的、互联的,并且具备创作的能动性。新时代的硬件构成了产生新品种的服务和平台的基础,它们利用软件、尤其是数据,可以颠覆一系列我们熟悉的行业,从改变健康行为到革新农场的经营方式。
在硬件革命中,所有的硬件设备都将成为网络的端点,或是数据和内容的连接点,或是到达特定状态、位置或时间点的桥接器。我们可以统一称之为“网器”。
托马斯·莱德曼提到过一个概念,我认为深中肯綮:每一家公司都需要一个“信息化”战略。此处提到的“信息化”,非指企业中常见的那种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狭义地归结到产品思维上,它是指,通过在现有产品和服务中构建更多的数据与信息,使其对顾客更具价值。
几乎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可以经由这样的“信息化”而提升价值。例如,通过在汽车中内置GPS,车主可以更快地抵达目的地,节省了时间和燃料,从而令汽车产生了更高的价值。
GPS只是传感器的一种。今天的汽车中,传感器越来越多,它们不仅让汽车更好用,也给厂家提供了一个机会,通过调出传感器中的数据来更好地掌握车的运行状况以及车主的使用状况,然后将这些数据反馈到设计进程中,从而优化未来的消费者体验。
所以,用户的大数据分析/挖掘尽管重要,产品的信息化也十分重要,企业需要一个从大数据到大产品的进程。
我们相信,这场硬件革命刚刚开始。世界正在热切地等待着新设备和新设备的平台。我们需要大规模的设备控制和管理平台,实现可配置、可寻址、接入、注册和跟踪。我们迫切需要先进的水平控制软件,能够开启自动化进程,实现感知、规避、群协调、交通管理、跨理想设备类型。
在设备层面,市场会越来越垂直化,并产生越来越多的种类。存在很多空间可以安放这些创新性的设备:家庭、汽车、办公室、身体,还有空气、太阳、天空、海洋和沙滩。
这些设备所创建的数据是海量的,这会引发新的数据类型编目、地理定位、数据缝合、搜索乃至分析。一个全新的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即将出现。不同于以往的地理信息系统,它将是多媒体的、多模态的、实时性的,并且具备流体特征。
如此发展下去,一定会有一些超出你想象之外的平台和设备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