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可踏空,不可断粮

2014-07-16许小年

商界评论 2014年7期
关键词:战线转型消费

许小年

中国经济的高杠杆问题,现在才刚显露出来。政府和企业大量借债搞投资拉动,结果各行各业产能严重过剩。在过剩产能压力下,企业都不敢投资了,投资增速下降,经济增长跟着往下掉。

投资不行了,消费是不是希望所在?很遗憾,消费不是想刺激就能刺激得起来的。消费要有收入作支撑,而过去十几年,中国的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缩小,收入跟不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越来越弱。

投资和消费都不乐观,经济的运行势态可以从“克强指数”中的发电量看出。用发电量作为GDP的近似指标并不是要预测经济增长,企业做得如何与是否准确预测GDP几乎没有关系,做企业不是判断大势踩准点。如果眼睛盯在宏观上,盯在政府的刺激性政策上,你的企业就危险了。

即使像“4万亿”这种前所未有的刺激,也仅维持了两三个季度的繁荣。结构性问题没解决前,政策的作用注定是短期的,所以需求很快好转的希望不大。这意味着企业将在长期的低增长环境中运行。

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怎么办?收缩战线,回收现金,宁可踩空,不要断粮。对收缩战线,有些企业很纠结,现在收缩了,刺激性政策一出台不就踩空了?我想说,踩空不怕,以后还有机会,要是现在断了粮,以后就没机会了。

在收缩战线的同时,大家应该认真思考转型。低成本扩张、抢占市场的时代已经结束,低成本获取技术和产品的时代也已经结束。过去国内、国外有未满足的需求,也就是有现成的市场,产品做出来不愁卖,跑马圈地,看谁的速度快、产量大、成本低。现在不一样了,市场迅速饱和,今后再想拿市场,不是“占”,而是从同行手里“抢”。

过去我们生产简单的产品,现在低端市场已经饱和,现有的产品卖不动了;高端的你仿不来,那就必须自己研发,掌握打入市场的技术和产品。这是个全新的经营环境和竞争环境。

不少企业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知道转型就要创新,但却不知道怎么去创新,觉得转型的风险更高。有一句话很流行,“不转型创新是等死,转型创新是找死”。那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创新能力长期处于低水平呢?

内心世界的缺失是一个原因。仔细分析会发现,中国人的个人价值通常是用客观标准衡量的,非常在意别人怎么看他,而不是主观的、发自内心的感受。中国人判断企业的成功是用销售额、市场份额,判断企业家是看他住什么房、开什么车,有的只是攀比、模仿,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冲动和激情,企业当然只求做大不求做强。

财富当然也是一种激励,但不是唯一,甚至不是主要的激励。钱给人带来的幸福感衰减得很快,你赚到第一个一百万元时欣喜若狂,赚第二个笑笑而已,第三个恐怕就觉得很平常了,这叫“边际效用递减”,内心精神上的驱动就没有这个问题。

另一个与创新相关的概念是价值创造,企业存在的意义就是创造价值。不错,企业是要赚钱,但为了持续地赚钱,企业必须为社会创造价值。赚钱和创造价值的区别就在于可持续性,如果没有创造价值,你今天赚了钱,明天可能就赚不到了;如果创造了价值,今天没赚到钱,明天、后天一定可以赚到。

什么叫创造价值?第一,你为客户提供了新的产品和服务。比如苹果手机,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产品,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更准确地讲是创造了新的需求,当然也就创造了价值。第二,提供成本更低的现有产品和服务,为客户省钱了,你就为他们创造了价值。所以,转型一定要转向价值创造,以价值创造为基础,企业的发展才可能持续。

很多企业家想更好地判断形势,判断政策走向,这个可以帮企业赚钱,但没有创造价值。你踩点踩对了,赚到了钱,但一定有企业踩错了,你就只是赚了它们的钱。从社会总体来看,猜宏观、猜政策,仅仅是在企业间重新分配价值而已,带来的社会价值总和等于零。所以大家不必过度关注宏观,要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上,思考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济有周期波动,上上下下很正常。一个好的企业,不是看你上升期扩张得有多快,而是看下行期能不能撑得足够长。

[编辑 陈 曦]

E-mail:cx@chinacbr.com

猜你喜欢

战线转型消费
隐蔽战线上的华兴人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国内消费
国庆中秋保安全 应急战线不放假
新年战线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扶贫战线上的“老黄牛”
转型
新消费ABC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