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行道的自媒体
2014-07-16王谦颜培金
王谦 颜培金
所有新观念、新技术的产生都会触犯传统,自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逆袭,也许就像雪崩一样,毁掉的只是附着在传统媒体身上那层腐朽的苔衣而已。
2012年的年度汉字,是“微”。这个字因众望所归而火热出炉,基本上就是缘于“微”打头的微博等自媒体雨后春笋般地一拥而上,不长的时间里便缩微了大众与传媒的距离、缩微了受众与事件的距离,同时也似乎缩微了报道与真相之间的距离。最重要的是,缩微了平常大众与传媒人之间的距离。在相当一部分群体中,二者迅速地合而为一,从原来意义上的受众发展到媒体内容发表人,根本不需要接受什么新闻编辑采写的专业训练,也用不着新闻或宣传主管部门发放什么派司,只要自个儿来了兴致,就可以自媒体一下。只有在自媒体时代,普通百姓才能与名人、文豪、政客等真正地坐在一条板凳上,平起平坐。这样的事情,放在二十年前只怕想都不敢想,而今却变成现实。当然,往后的若干年后,会是什么样的一个时代,我们一时半会还预测不出来——这事儿一想就十分可乐。
脚趾头都无须动一下,就能想到,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是互联网发展的结果。这张网的功能之强大,大家正一天天地感受着。许多年前,有点前瞻性的人们都说,20世纪是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不说互联网对于科学研究与技术革命的贡献,单就资讯传播这一点,它已经让我们的信息量无限膨胀,让我们的耳膜发胀,眼球充血。可以大胆放言,资讯的自媒体传播,只是网络传播在当下的一个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见证了互联网上的一个个思考平台、爆料平台、拽文平台、愤怒平台。从较早的个人主页、个人日志、网站论坛,到后来的博客、微博、空间、微信等。这些层出不穷的平台相互交错,像一个巨大的发酵池,让网民的思想和信息,在这个池子里生产、复制、膨胀,再生产、再复制、再膨胀。
一、管中窥豹,自媒体的风生水起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得益于网络平台的平等化和平民化。著名作家王朔曾说:“也许我有些发不出去的杂文,会放到网上。”这说明了在自媒体上发表信息的随意性。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学生中间流行过一首歌,唱道:“我想唱歌可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这社会发展得有多快吧,如今已经到了想说就说、想唱就唱甚至想写就写、想发表就发表的时代了。所谓“想发表就发表”,不是说各人都能当得了报刊、广播、电视台的家,而是指网络发表的权力和能力。在自媒体时代,从“旁观者”转变成“当事人”,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份自己的“网络报纸”(博客)、“网络广播”或“网络电视”(播客)。“媒体”这一原先由官方和文化机构掌控的喉舌,一夜之间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个人,加上一台电脑或一个智能手机,瞬间就完成了媒体的人力与硬件的准备。
自媒体取消了传统媒体编辑决定发表的权力,让各种信息“肆意”传播。当然,发布的门槛低,但受到多少人待见可就难估摸了。以微博为例,名人明星的微博,那是加了“V”的,“网络大V”的称谓由此而来。李亚鹏于2006年8月12日在其博客上发表承认女儿李嫣是兔唇的博文《感谢》,发表仅6小时,就有近1600条回复,浏览量达11万次。近期,又一影视明星文章,因家庭婚姻纠纷在新浪微博上发表博文《致“周一见”》,与《南都娱乐周刊》死磕,当日评论人数达15万,月内评论人数高达150万。网民参与热情之高,可见一斑。
这东西一旦沾上,难免是会上瘾的——我说的是自媒体。很显然,自媒体时代,放大了百姓的知情权。这也许就是自媒体被大量围观的原因。传统媒体的专业新闻工作者拥有企业优势以及技术支持,方便他们在世界各地收集信息进行报道。然而,播客式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地域的局限,用户也能成为新闻的采集者和传播者。以2009年2月9日发生的“央视配楼失火”事件为例,央视大火发生半小时后,“草根媒体”先于主流媒体透露消息,并得到了巨量的访问及跟帖,大约十几个小时之后,新华社才在主流媒体中第一个发布了有关火灾的快讯。这类突发性事件的视频材料是主流媒体无法企及的,而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则成为“新闻源”。草根客串了一把媒体人,也很是过瘾。
自媒体的威力,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经显露。相信大众仍记得上海大众Polo广告与网络的那次交锋。2008年6月中旬,上海地铁站出现了12幅大众Polo汽车发布的系列广告,因广告词“涉嫌有车族的炫耀和对地铁族的侮辱”,遭受大量博客围剿,进而上升到汽车网站和广告业界的大讨论,使Polo陷入“以争取地铁族潜在客户为初衷却反被地铁族唾弃”的泥潭。Polo迅速撤换掉有争议的广告,以为事件就此平息,但由于被撤掉的广告仍在互联网上传播,于是掀起了更剧烈的狂潮。Polo的市场定位对象、那些年轻的消费者们,呼声四起、群情激奋,说是要展开“网络大反攻”。三周后,这个被报纸称为“申城地铁族大反击”的事件,从上海扩散到广州南方等城市,广州参与恶搞的广告设计人,甚至把Polo与“二奶”联系起来。“Polo广告事件”的实质,是Polo委托的广告制作人的几个大脑,和数百万隐形博客大脑的一场“设计大比拼”。这种在智慧、力量和“媒体火力”上的悬殊,是Polo事先绝对没想到的。而公众今天看到的这种输赢结果,也是每个企业都可能面对的。
二、恣意个性,自媒体的天然优势
相对传统的、官方或官方认可的媒体,自媒体有天然的优势。其一,传统媒体人往往是工作行为,编发的是采访消息,而采访来的往往是被采访者加工美化后的内容,高大全、伟光正那是自然的,哪个被采访人也不会主动给你爆黑料,当然一年一度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例外。而自媒体的制造者则往往身在现实事件的最前线,或是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只要自个儿乐意,就可以把自己所知、乐于传达的信息公之于众,而且不用像传统媒体那样经过敏感内容删减。其二,传统媒体的正常运作离不开经济支持,或是国家拨款或是企业广告收入,缺了银子,寸步难行。为了生存,出卖节操有可能是媒体人独立做自媒体的唯一出路。传统媒体传播出来的信息大多经过阉割,区别仅在于阉割度的深浅而已。而自媒体出品人完全没有这样的负担,或为伸张正义,或仅为显示个人眼光、兴趣,简直是八仙过海,自由度、热情度大得没边。这样说来,自媒体自然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
自媒体的内容构成也很特别,没有既定的核心,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只要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就可以进行分享,有些观点甚至可能出格,而不需要太多考虑看官的感受,所以看一些优秀的自媒体文章就像看野史一样十分独特有趣,给看官们留下的印象是自媒体的个性。这些信息有些是对生活琐事流水账式的记录,有些是对人生境遇深刻感悟的集锦,有些是对时事政治的观察评论,有些是对专业学问的探索与思考……其中,微博、微信传达的一些真人实事的段子,也相当有娱乐精神,简直就是一篇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微小说。全方位与多样性的自媒体,已经成为平民大众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最佳场所。
三、双刃剑,自媒体不可回避的问题
事物必有其弱点,或曰弊端。自媒体,最让人担心的还是其可靠性、真实性和公信力。事实上,自媒体信息的可靠性多数是要打折扣的。近期看脱口秀主持人黄西老师主持的一档电视节目,戳穿了所谓木瓜丰胸的谣言,这些谣言分别见诸于各式论坛、微博、微信上的自说自话。听了专家解释,我们恍然大悟,诸如此类的生活小窍门,都有一个想当然的解释,而这种毫无科学根据的解释,由于自媒体的无制约性会迅速地在网络上以讹传讹。正如伪养生食疗专家张悟本让我们吃生茄子一样,迷惑了很大一帮人。
所以,对待新鲜且旺盛如杂草般的自媒体,还是得具有一定的甄别能力才好。首先,自媒体制作队伍庞大,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个体存在着巨大差异,个体所创办的自媒体当然也良莠不齐。优秀的自媒体或可让受众得到生活的启发,或可有助于事业的发展,或可让人们发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但大部分的自媒体只是简单的“网络移植”,记录一些无关痛痒鸡毛蒜皮的琐事,甚至表达一些不健康的内容。有些自媒体人过分追求新闻发布速度或者说为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甚至部分自媒体人突破自身的道德底线。这就导致自媒体所传播信息的真假难辨。此外,让个体声音得到充分释放的同时,势必也会让一些与宪法、社会道德规范相悖的声音得以散播。
几乎每一个新生事物,在其刚刚展现正面价值的时候,世人大多乐观且宽容。而当它渐成规模甚至成为常规之后,它的另一面也会渐渐被人发现。陕北老农所说“好菜费饭,好婆姨费汉”,换个说法,就是说好东西都是双刃剑。当代社会,凡科学技术、互联网、WTO、知识产权、民主制度……好像就没有什么不是双刃剑的。如今到了自媒体时代,其负面影响不可回避,亟待我们去消除或削弱。
四、鱼和水,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存
自媒体的出现,给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近几年来,国内外纸媒发展呈现大幅下滑趋势。美国《洛杉矶时报》等纸媒纷纷申请破产保护,或者被迫停止纸媒发行而改出网络版。国内新闻出版业也大体如此。传统纸媒从业者一片恐慌,怎样生存,是亟须思考的问题。其实,个人倒认为,这都不是事儿,自媒体再汹涌,也是小江小河里翻腾而已,离开传统媒体的护航,自媒体难成气候。传统媒体再落魄,仍然主宰着大众阅读和舆论的大方向,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更别说,传统媒体朝着跨媒体、全媒体的方向发展,也未必死在沙滩上。
自媒体有自媒体的优势,传统媒体有传统媒体的长处。自媒体像街边小吃,味道刺激、新鲜,传统媒体像大餐,一定要中规中矩、四平八稳。天天吃大餐会腻烦,所以要找些小吃来刺激一下。但天天吃小吃,你的胃可能就会抗议,还是大餐有安全感。谁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呢?它们本身就不是一个口味。所以,传统媒体与自媒体都不必对对方虎视眈眈,两者完全能够和平地相互依存。
鱼儿离不开水,传统媒体要学会从自媒体中发掘新闻热点,总结受众喜好,对自媒体所提供的思想、信息进行筛选,然后系统化、权威化。瓜儿离不开秧,片面的、碎片化的自媒体,要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和肯定,也需要传统媒体的推介和支持。总之,自媒体人要对自己发布的信息采取负责任的态度,不能逞一时之快而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传统媒体人则要提高组织策划能力,提高新闻敏感度,多角度挖掘新闻价值,取得更好的宣传效益。
实际上,传统传媒也不是固守自己那点家底的老顽固。据报道,在新媒体大行其道之时,不少传统传媒上市公司积极“触网”“触电”后,加快了其转型的步伐。君不见,中南传媒踏浪影视潮流,长江传媒因电影《小时代》上映带动图书大卖,凤凰传媒洽谈收购手游公司已落地,为公司发展添砖加瓦。浙报传媒业收购盛大旗下公司,博瑞传播收购腾讯旗下的游戏“漫游谷”,也都为各自的转型增添了想象空间。而从另一层面上看,传统出版商转型影视制作,因本身在编剧等上游制作中具有资源优势,其转型过程并不艰难。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完美合作,始于美国《纽约时报》所推出的多媒体数字化专题报道《雪崩》。《雪崩》包括六部分扣人心弦的故事,报道灵感来自于对滑雪场上高死亡率的高度关注。故事通过交互式图片、采访视频以及知名滑雪者的传记等多元化的方式呈现。这一故事性报道仅在发布后六天,就以出色的表现力获得了290万次的访问量和350万次的页面浏览量。《雪崩》及其它类似的尝试意味着《纽约时报》等新闻机构的未来。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型合作,应该是社交电视的尝试。所谓社交电视,就是将社交媒体(比如著名的自媒体平台推特Twitte和脸谱Facebook)等和电视进行无缝结合,让电视成为社交媒体的重要终端。社交电视的目的就是让身处不同地域的电视观众能够方便地共享和讨论他们正在观看的电视节目。比如,观众既可以评论热播电视剧的下一季,也可以一起观看球赛并庆祝进球,此外,用户可以更容易地找到想看的节目。
所有新观念、新技术的产生都会触犯传统,自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逆袭,也许就像雪崩一样,毁掉的只是附着在传统媒体身上那层腐朽的苔衣而已。自媒体的存在,其实更能激发传统媒体改革的斗志。或者说,自媒体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非要拽着一脸严肃的传统媒体的胡子,让他不得不俯下身来,做个慈祥的爷爷。那调皮的孩子一边拽,一边说:“亲,你别老板着脸嘛,和蔼一些好不好?”于是,爷爷不得不回归孩童的本真,再次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