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庄子超然处世态度

2014-07-15郑淑婷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87

名作欣赏 2014年29期
关键词:宗师真人庄子

⊙郑淑婷[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100087]

一、悠然自得,“以养天年”

庄子淡泊名利,重心性涵养,达观自适,悠然自得。他静心仰观俯察,洞悉世事民情。他重个体生命的价值,轻外在世俗的价值判断。所以他提出了很多养生、养神的基本方法。如《养生主》中,他提出养生的关键在于“缘督以为经”,即顺着自然的理路以为常法。庄子援引庖丁解牛的故事,运用到处世哲学上,指出人生在世,应该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全生”,才能“养亲”“尽年”。在当时儒家思想盛行的情形下,人们重社会的伦理价值判断,重集体,轻个体,庄子能够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提倡回归个体,尊重个体及其生命,要智慧地生存,这可以说是先秦时期个体意识的觉醒,对后人及其心性的涵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庄子认为“养生”第一步须“养形”。《大宗师》:“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秋水》篇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懂得“道”的人,会懂得应变,不会因为外物而伤害自己,并不是因为他们面临危险而不会受伤害,而是因为他们能够洞察安危,能及时避开祸害,所以没有什么外物能够伤害到他们。在庄子看来,保全自我,免受外界伤害是维护个体生命价值的第一要务。在当时儒家过分强调人的社会价值的大背景下,庄子对个体生命的看重,这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其次是“养神”。庄子认为“养神”比“养形”更重要。《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泽雉”与笼中之鸟生存状态迥异,“泽雉”虽“十步一啄,百步一饮”,生活没有笼中之鸟优越,但是却并不羡慕笼中鸟,因为它身心自由,来去自由,无羁绊。笼中鸟“神虽王”,却身心皆受束缚。可见,在庄子看来,自由是多么重要,悠然自得的心态来自身心的自由。

二、“心斋”“坐忘”

怎样做到悠然自得、精神自由?庄子认为须保持内心虚静,所以他提出了“心斋”“坐忘”。《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必须要摒弃杂念,专一心志,保持内心空明的心境。“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观照那个空明的心境,空明的心境可以生出光明来。福善之事止于宁静之心。可见,内心保持宁静、排除心机杂念是福善的关键。

所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坐忘”,关键是“忘”的功夫,要忘掉自己的肢体、聪明、智巧,除却偏私狭隘,和大道融通为一,和万物一体。“心斋”和“坐忘”是密切关联的,“心斋”是“坐忘”的前提,“坐忘”是“心斋”的目的。“心斋”“坐忘”是为了体“道”,与大道相融为一。

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庄子认为一切应顺应自然,不应人为干涉,否则事与愿违,如:七窍与混沌的寓言故事。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够安适自在。

庄子在多处提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哲理。

其一:《人间世》中,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庄子借孔子之口说人生有两大“戒”,一是自然的“命”,另一个是人为的“义”。“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间世》)一个注重内心修养的人,不会受哀乐情绪的影响,深知世事艰难,不可奈何而能顺命安心,只有德性达到极致的人才能做到。

其二:《德充符》里,申徒嘉对子产说:“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懂得事情的无可奈何而能安于自己的境遇并视为自然的命运,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告戒人们,生活中遇到艰难险阻,不应怨天尤人,而应直面现实,看作是命运的安排,这样就能心平气和。能做到这一点,也只有道德修炼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做到。另外,申徒嘉言下之意,子产尚以貌取人,他的境界与老师伯昏无人是不能比的。

四、“死生相忘”的人生境界

庄子认为死是一件自然的事,应该以达观的态度对待生死问题,从而达到“死生相忘”的人生境界。

《大宗师》里集中阐述了庄子的生死观,即生死乃自然之事,应该顺应自然变化,从而达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大宗师》全篇用了三言的手法,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来阐明如何获“道”。在如何看待死亡的问题上,又采取了重言的方式,反复讲怎样才能顺应自然的变化,将生死置之度外,把死亡看作是一件自然的事。“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大宗师》)“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大宗师》)

庄子认为生死如一,应该“善生”“善死”,“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师》)天地赋予我形体,用生使我劳苦,用衰老使我悠闲,用死使我安息。因此,如果以生为快乐,则应该以死为善。如果能够遵循自然之理,活的时候潇洒地活,死时也应该能够从容地死,而不必贪生怕死。

子桑户死了,孔子派子贡去帮助料理丧事,结果看见两个人在子桑户身边,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唱歌。子贡很是不解,回来问孔子,孔子回答说:“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之先后之所在!”(《大宗师》)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了上面这段话,认为生死其实是同一的,生命其实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能够逍遥自在地神游于尘世之外就好,又何必拘泥于世俗的礼节。

庄子认为生死是相互转化的,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同样是说明人的生命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养生主》里,庄子也阐述了同样的道理:老子死了,他的好友秦失去吊唁他,然而只大哭了三声就出来了。弟子觉得非常奇怪,秦失解释说,人的生死是自然的常理,该生时应时而生,该去时,自然而死,“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若能安心顺应自然的变化,则哀伤与欢乐的情绪就不会侵入人的内心。所以死亡并不是件可怕的事,是自然之理,应该安于自然的变化。如果害怕死亡,恰是“遁天倍情”,逃避自然的常理违背事实。因此,应该以达观的态度对待死亡。

庄子甚至认为“生”不如“死”。《齐物论》:“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庄子言下之意,贪生是迷惑,死亡或许才是回归家园。死亡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活着的人是无法知道的,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死而复生,因此也无法真正体会死亡的感觉。庄子在这里用比喻的说法说明他对死亡的态度,即不应惧怕死亡。庄子认识到人生存的艰难,生存会面临很多困惑,死亡或许也不是件坏事。这体现了庄子深切的悲剧意识,对于人生的终极问题,他经常反思,不断寻找答案,最终得出结论:人的生死存亡都是自然的事,因此应该顺其自然,活要潇洒认真地活,死要坦然从容地面对。

五、道——庄子思想的主线

道是万事万物的基本规律,庄子认为应该遵从道、体道。“道”贯穿在庄子思想的始终。《大宗师》篇集中论述了“真人”之特征。“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真人”,在庄子看来就是获道之人。“真人”,生活态度悠闲从容,忘却生死,忘掉一切;复返自然,胸襟开阔;德性宽厚,气度博大;顺乎自然,不拘礼法。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是“真人”。这与《逍遥游》里提到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思想是一致的。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其实都是指能真正体道之人。

[1](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胡道静主编.十家论庄[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宗师真人庄子
棍法宗师
意林
真人秀F2
变色龙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
发明速递
黑带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