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队英雄模范的历史沿革和社会功能考察

2014-07-14李俊霖,宋琦,邓深

学理论·下 2014年5期
关键词:历史沿革社会功能

李俊霖,宋琦,邓深

摘 要:军队英雄模范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其对于教育激励广大官兵、引领全社会良好风尚具有重要作用,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军队英雄模范是伴随着革命英雄主义在我党我军的发展而产生的,并在党领导人民军队投身革命事业的各个时期不断涌现;军队英雄模范之于军队乃至全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源于其内在的诸多社会功能。

关键词:军队英雄模范;历史沿革;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E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024-02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长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这首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红遍中国大江南北的《英雄赞歌》,至今传唱不衰,其中不仅有着当时人们对英雄的歌颂和赞美,更有后人对英雄的追崇和敬仰。我军是一支英雄模范辈出的伟大军队,我军的发展壮大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充满荣耀与热血的革命英雄史,在我军的光辉征程中,从来不乏英雄模范,而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英雄模范不仅是鼓舞我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支撑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脊梁。人民军队中涌现出的众多英雄模范以其个人的品行、气节和壮举,激励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我军以及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军队英雄模范的历史沿革

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历史,为了摆脱苦难和探索光明,众多英雄志士谱写了一部部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也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越是深受苦难的民族,在心理诉求上越需要英雄。可以说,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和抗争史,是促使革命英雄主义在近代中国盛行的心理诱因,而革命英雄主义的盛行又为军队英雄模范的产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人民军队的建立,军队英雄模范在党的领导号召下和在革命事业的历练中纷纷涌现。

1.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历来具有革命英雄主义传统。早在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就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939年3月18日,毛泽东、王稼祥等联名发出《关于收集和宣传八路军新四军民族英雄事迹的指示》,指出“在抗战中,从我们八路军、新四军的干部与战士中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表扬这些英雄及其英勇行为,对外宣传与对内教育均有重大意义,各政治机关应注意收集这些英雄的事迹”。1943年2月11日,八路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宣传八路军、新四军中的各种英雄人物的指示》,指出“不管在作战中、在对敌斗争中、在学习与生产中,都涌现出了许多的八路军、新四军英雄……我们部队应很好学习这种方式,宣传八路军、新四军的各种英雄,特别是火线上的英雄……各战略单位政治机关,应很踏实地去发现这些英雄,编成生动的通讯,电告延安新华社,同时在本地深入宣传,这是极富有教育意义的,但必须审慎地严肃地去进行”。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历来就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的传统,对塑造英雄模范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

2.随着朱德科学地论述“革命的英雄主义”,军队英雄模范在科学理论的指引和“杀敌立功”运动的催化下大量涌现。1944年7月7日,朱德的题为《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刊发,文章科学论述了人民军队“革命的英雄主义”,指出“革命的英雄主义,是视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革命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以革命之忧为忧,以革命之乐为乐,赤胆忠心,终身为革命事业奋斗,而不是斤斤于做个人打算;为了革命的利益和需要,不仅可以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而且可以毫不犹豫地贡献出自己的生命”,并将其与“旧英雄主义”从根本上区别开来。解放战争中,全军范围开展的“新式整军运动”让广大官兵的阶级觉悟得到了极大启发,全军将士通过接受教育、激发斗志,个个憋足了奋勇杀敌的革命热情,在战火考验中“杀敌立功”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战斗英雄纷纷涌现。

3.随着一系列条令条例的颁布和历次英雄模范会议的召開,军队英雄模范的发展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道路。1950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给予了全军英雄模范莫大的褒奖和崇高的荣誉,也极大地激励了全军广大官兵。不久后奔赴朝鲜战场的志愿军将士们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使他们克服极为恶劣的环境和极其严重的困难,最终打败装备精良的多国部队,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52年1月21日,我军首个关于立功和相关奖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立功与奖励工作条例(草案)》正式颁布,这标志着人民军队的立功创模活动向法制化道路迈进。之后,总政治部于1963年9月2日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时立功条例(草案)》,1984年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中又对立功与奖励相关工作做了更明确的规定。1984年9月,第二次“全军英雄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2007年8月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之际召开的第三次“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是继前两次英雄模范会议后的又一次群英盛会。

二、军队英雄模范的社会功能

军队英雄模范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其对军队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影响,源于其内在的诸多社会功能。

1.导向功能。一位英雄就是一根标杆,一名模范就是一面旗帜。军队英雄模范的事迹和经验,能够引导干部群众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敏锐感;能够引导干部群众紧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指示精神,无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都遵守党和国家政策;能够引导干部群众培养正确的精神取向,走向美好的精神家园。大力弘扬军队英雄模范的高尚品格和精神,能够引领广大军民紧跟主流意识,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指明正确方向,同心同德、奋发向上地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2.示范功能。军队英雄模范都来源于广大干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格都原原本本、真真实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示范功能,不但告诉人们何为对,何为错,而且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去做,不应该如何去做。英雄模范所表现出崇高的道德品质和时代精神,其示范作用和榜样作用是无穷的,他们的榜样示范为人们提供可以参照、效仿的具体对象,引导人们向榜样看齐,吸引大家争相仿效。通过效仿英雄模范,一些人们不太明白的理论表述可以变得浅显易懂,同时人们也更便于接受,更容易接受。“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通过英雄模范的示范,人们可以在工作实践中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改正缺点,提升和完善自我。

3.教育功能。军队英雄模范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比普通人更高大、更伟岸、更纯洁,可以说近乎完美。英雄模范高于一般群众,却又来源于人民群众,用英雄模范的事迹、精神和思想教育广大群众,号召人民群众以英雄模范为榜样,要比一般的讲道理更加有血有肉、生动形象,也更有信服力、感召力和生命力。人民群众在知悉英雄模范的优秀事迹和模范壮举后,必将为英模的非凡经历而动容,为他们的光辉事迹而肃然起敬,在精神上受到深刻的洗礼和教育。人的心中都有一种崇拜英雄的心理需要和成为英雄的愿望,军队英雄模范就是人民群众心中崇拜和渴望成为的榜样。面对身边的英雄,内心的需求和渴望就会促使人们去拿自己和榜样做对比、找差距,激励人们学习模仿英雄模范。与此同时,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深藏着一种希望被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当人们受到英雄模范的感染后,在将自己与英模的比对中形成一种敬佩感,自然而然地以英雄模范为榜样为标准,形成一种追求榜样的心理和行为需要,从而形成自我教育的强大内在驱动力。由此,在外因和内因的双重作用下,军队英雄模范的教育功能更为突出和高效。

4.团结功能。我们伟大民族的优秀基因中蕴含着团结一致的思想因子,形成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文化传统。在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密切联系群众,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从胜利走向胜利。其中,军隊英雄模范常常是我党我军团结群众、发动群众的抓手。让人民群众通过英雄模范的先进看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先进,从而得到群众一如既往的支持和拥护。此外,英雄模范身上所体现的集体主义、爱国热情、奉献精神、严守纪律等优秀精神品质将全军官兵和广大群众牢牢团结在党的领导之下,牢牢统一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一致行动之下。

5.凝聚功能。强大的凝聚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支军队想要实现繁荣发展和强大所必须具备的精神内核。优秀的文化是增强凝聚力的关键条件,英雄模范不仅本身就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精神,而且能够通过吸引民心、感召民心、团结民心,起到凝聚整个民族和社会力量的巨大作用。军队英雄模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其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崇高精神和优秀品格对广大人民群众所具有的凝聚力、向心力,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纯洁的精神操守、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激发人们的使命感、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强大的内聚力和高度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凝聚人心、统一力量、促进团结,进而极大地增强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到大力弘扬。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2.

[2]总政治部办公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10卷[G].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2010.

[3]岳谦厚,刘威.战时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模运动[J].安徽史学,2011(1):83-92.

[4]孟凡刚.追寻英模足迹奏响时代凯歌——我军英模辈出的重大实践价值[J].求实,2011(1):237-239.

猜你喜欢

历史沿革社会功能
白及粉末入药历史沿革概述
地黄炮制品名历史沿革及功效考辨探讨
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探析
壮族(布偏)天琴文化的社会功能探微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大同清真大寺历史沿革考释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