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西南地区村落丧葬习俗探析

2014-07-14周攀清

学理论·下 2014年5期
关键词:鲁西南村落探析

周攀清

摘 要:丧葬习俗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行为。丧葬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村落文化的展现。以鲁西南山区村落丧葬习俗为例,对传统村落的丧葬习俗作全面的论述,探析传统丧葬礼仪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鲁西南;村落;丧葬习俗;探析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164-02

丧葬习俗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行为[1]。它是社会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村落文化的重要内容。丧葬习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特定区域的文化特质,本文拟以肥城的某个村落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一点结论。

一、田野概况

肥城地处山东中部、泰山西麓,地理坐标为北纬35°53′~36°19′,东经116°28′~116°59′。东与泰安市岱岳区接壤,西与泰安市东平县、济南市平阴县为邻,南与泰安市宁阳县、济宁市汶上县隔河相望,北与济南市长清区以山为界。全境南北最长48公里,东西最宽37.5公里。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年日照时数为2 607小时,年平均气温12.9℃,无霜期200天左右。平均降雨量659毫米。境内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中部隆起地带为丘陵山地,北部是康汇平原,南部是汶阳平原。自然形成了平原、山地、丘陵等多种地貌形态。肥城1992年撤县建市,总面积1 277.3平方公里,辖11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05个村(居)民委员会,户籍人口98.58万人。

二、丧葬习俗

丧葬礼俗发端于原始社会,历经周秦礼制规范、儒释哲学与民俗地融入,在中国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了一种信仰体系、一种信仰文化[2]。《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人们把死后的葬礼看得十分重要。肥城传统村落的村民遇到亲人去世的“白事”时,一般都要为亡者举行纷繁复杂的丧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入殓穿衣。在人的弥留之际,儿孙应守候在他的身边为他送终,这表示死者是有福气的。老人临危,将其移至明间,安置在放好的床上或席上,以免把魂隔在屋里。一旦咽气,就由近亲同辈为其穿上准备好的“送终衣”。人之将死,他们很讲究这些衣服是否合体。前几年,有个姓于的老太太已到弥留之际,用含糊不清的言语向她的儿媳要寿衣来看,儿媳不给她看,老太太一口气没上来,大家以为她已逝去,着手给她穿衣服,但见老太太又睁开眼,手里扯着衣袖说衣服不合适,随即咽气。这大概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的重视,要穿得体体面面地离开人世,前往另一个未知世界。穿好衣物之后,以火纸掩面,白布盖身,然后烧“倒头纸”,以示“赴阴”。此时家人放声痛哭,哀悼亡者。

2.报丧。人死后,儿子到本族长辈及外祖母门上磕头,是谓“跪门”,以求帮助料理丧事。一般村子里有专门的治丧小组,治丧小组的头人会与丧主商议须报丧的亲戚朋友等,报丧人前去丧主的亲友家报丧并告知发丧的日期。自人死之日算起,第三天是正式的发丧日期。凡与死者或死者家人有关系的亲戚都会前来吊唁。发丧日期不能更改,亲戚必须按期参加丧礼。死者女兒家要最先通知,女儿要哭至娘家“讨服”。

3.火化。人死之后,穿好寿衣,就要立即火化。若故者为女性,要等娘家人来“验尸”后才能去火化,为避免过度伤心,死者的近亲一般不去火葬场。火化回来,死者的儿女跪迎骨灰,将骨灰盒放置在灵堂之上,烧纸进香,直到发丧期间,儿子寸步不离地守着,焚香不断。

4.开丧。早晨八点,随着哀乐响起,丧礼正式开始。子女要为死者戴孝。孝子须戴“孝帽”,白布束腰,趿拉着覆着白布的鞋,手执缠有白纸条的木棍,即“哀杖”。孝子弯腰垂首,以示哀痛。女儿、儿媳扎白布头巾,是谓“塔头”。吊唁的宾客到来后,由死者的儿女、孙儿辈组成的孝子队要出门叩头迎接,男宾客到灵前叩头作揖,女宾客象征性地哭两声,而后到一旁歇息。男女宾客吊孝时,孝子们也要哭灵。亲友吊丧要付礼钱或送青纱幛、花圈。同村的人一般要付“人情”钱,以示帮忙。女儿家除了办鸡、鱼、肉“三牲祭”之外还要支付一笔礼钱,用以办丧事之用。在出殡之前,会先在院子里举行祭奠仪式。放一张太师椅,置死者骨灰盒与灵位,焚香烧纸,然后按远近亲疏的原则,宾客一一上前作揖叩拜,以示对死者的追思。

5.出殡。死者的长子扛着灵幡走在前面,在家门口围成一圈,中间是火盆,围着火盆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后,长子摔碎一个瓦盆,俗称“摔老盆”,表示死者永远走出了这个家庭。送葬队伍由四部分组成,走在最前面的人抬着太师椅,椅子中间放着骨灰盒,接着是抬轿子、拿纸牛马的人(亲者逝去,子女为其扎“摇钱树”、“金童、玉女”、“纸轿”、“车马”、“房子”等。送殡至墓地时在坟前焚烧,以祈故人在阴间不吃苦受穷)。第二部分是孝子队,第三部分是花圈队,最后是送行的亲友队和一些看丧礼的围观人员。送葬的行程行至一半,队伍停下来,在此逗留片刻,是谓“送盘缠”,烧掉一件死者的衣服、一沓黄纸钱,纸轿子、牛马和一两个花圈后继续行进。到达埋葬的墓地,再行送别礼,太师椅上骨灰盒前,孝子孝女分列两旁,孝子俯首呜咽,孝女无所顾忌地大哭。中间的部分是供亲友行礼磕头的地方。礼毕后,开始埋葬骨灰盒,最后修成一座坟茔,坟头压上新的黄纸,灵幡插在坟上,至此丧礼结束。

6.五七、三七、百日、周年祭。在这些特殊的日子,亲人均带供品到坟前祭奠。按照本地风俗,丧礼后三天是所谓的“五七”,亲友再次前来吊唁,这次的规模比发丧当天要小很多,只在中午前去坟前烧纸叩头即可。三月之后是“三七”,这次仅由死者的儿女孙辈前来烧纸吊唁。之后的三年里,每逢清明节、阴历十月一日的“鬼节”这两天,儿女都要到坟前为亡父亡母烧纸钱,一次都不可缺,否则不吉利。

三、丧葬习俗反映出的村落文化

丧葬习俗是一个地区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地区的文化特点,通过对鲁西南地区丧礼活动的描述,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

1.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对生者来说,死亡只是肉体失去生理机能,灵魂离开肉体去往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尽可能地为亡者置办一切:缝制寿衣,采办在阴间使用的“房子”、“车马”、“佣人”,焚烧大量的冥币,使得他可以风风光光地去往新的世界。这种心理就是避免亡故的亲人在阴间受苦受穷,反映出人们对不可预知的世界的恐惧与敬畏。

2.孝文化的传递与延续。传统儒教丧礼精神是慎终追远,孝道是传统丧葬礼仪的核心,作为一种心理积淀仍然很深地影响着人们。因此,在丧葬中,显示孝道是非常重要的[3]。鲁西南地区长期接受儒家精神的教育,“百善孝为先”是他们印在心中的训条。他们在丧礼活动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亡故的亲人走得安心、风光。虽然这种行为有一种“展演”的成分存在,但仍是表现“孝”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提倡生前尽孝,因为死后的这种“展演”对亡者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不过作为一种村落文化,它还是有延续的必要性。

3.视死如生。《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始终一也。”“视死如生”是临祭者与所祭者往昔生活的复现与重温,从而激励和影响他们的生活,使得一个家庭或一个氏族在强烈感情之中增加了凝聚性[4]。在关于对待亡故亲友的态度上,费孝通先生是这样说的:“这些祖宗的灵魂生活在一个和我们非常相像的社会中,但在经济方面他们部分地依靠子孙所做的贡献,这就是定时烧纸钱、纸衣服和其他纸扎的模拟品。因此,看来死者在阴间的福利还是要有活人来照管的[5]。”人虽已逝,但是生者卻认为他去了另一个未知的世界,担心他在那边无人照顾,所以定期去给亡者烧纸、供奉。

4.祖先崇拜,祈求死者的保佑。祖先崇拜是在灵魂崇拜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强调信仰者和被信仰者之间的血缘关系[4]。一般认为,祖先崇拜的作用“主要是借纪念祖先的功绩以坚强共同的血缘观念,巩固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生活集团的内部团结,明确人际间的辈分关系”[6]。鲁西南的丧葬礼俗中仍隐含着祖先崇拜的成分,他们为逝者举行隆重的“庆典”,歌功颂德的同时,还在祈求他们的护佑:家人平安、亲友团结。

5.乡土社会的亲密关系与村落运行规则。村落间丧葬活动的运行存在于两种关系格局之中:其一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属集团。按照血缘的亲疏远近来决定参加葬礼的人员与人数,这与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不谋而合。“差序”就表示有轻有重,有远有近,有亲有疏,有高有低,各个层次之间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各层次是不具有平等地位的[7]。在丧葬礼仪中,前来悼念的亲友按照与亡者的亲疏关系付礼金,血缘关系越亲近礼金越重,关系渐疏礼金也随之减少。其二是运行在同村的乡亲之间。在农村,尤其是落后的山区,举办丧葬仪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钱出钱,有人出力,一家办丧礼,全村来帮忙”这种约定俗成的惯例将整个村落的人联系在一起。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丧葬习俗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认识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提供了客观的资料。鲁西南山区村落的丧葬习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彰显了村落的文化内涵,具有研究的价值。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粗浅地总结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当然其所蕴含的村落文化并不仅限于上述几个方面,挖掘更多的村落文化需要更细致全面的田野调查,这是我的期望。

参考文献:

[1]刘曙光.丧葬礼俗起源初探[J].中原文物,1994(2):62.

[2]李卫.鲁西南丧葬礼俗与鼓吹乐[J].中国音乐学,2006(4):36.

[3]潘慧生.从丧葬习俗看人的生死观[J].沧桑,2006(3):54.

[4]杨知勇.西南民族生死观[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254.

[5]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35-36.

[6]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208.

[7]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C]//从马凌诺斯基到费孝通:另类的功能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0:150.

猜你喜欢

鲁西南村落探析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烹饪与食品安全的实践探析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VR阅读探析
鏖战鲁西南
鲁西南春节漫记
鲁西南地区既有农宅室内热环境优化研究
ABC法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