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关于核心价值观讲话精神的思考
2014-07-14杨萍白艳秋
杨萍+白艳秋
摘 要: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做的关于“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的重要讲话很有深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软实力的灵魂,在建设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基不动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思考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001-02
自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以来,习近平同志先后对核心价值观建设做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做了关于“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软实力提升中的重要地位,对正确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性质与定位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指导,也为今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指出了方向,需要我们深刻领会,认真思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软实力的灵魂
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硬实力的大比拼,文化软实力成为竞争的主要方面,而建设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性质和方向。
“讲话”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讲话”明确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要求;深刻揭示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规律,反映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指出了今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目标是大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途径是通过有效整合社会意识,使社会各阶层更广泛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践行之,最大可能地增强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形成牢固的精神纽带,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想共识,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当前的核心价值观,它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凸显社会主义优越性,既有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又突出时代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现实表达,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习近平同志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要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基不动摇
“讲话”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在中国人思想深处打下深深的烙印,促成了中华民族成员高度共识的如孝、和、仁、义、礼、智、信等共同文化信条,为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最深厚的文化基因、精神纽带以及最宽广的文化背景。这种共同的文化认同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认同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真正成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必须要紧紧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安身立命之本。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本和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舍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在世界文化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实践中,我们不能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基,要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程,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精神源泉的作用。不能抽象地、孤立地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立足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研究、深入挖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分析研究,采撷其思想精华并做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发扬光大,进而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践中不断地传承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中华传统美德并使之发扬光大。只有每个公民都在道德实践中自觉地以中华传统美德为行为准则,才会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俗,才能夯实社会道德基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要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一种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理论体系有多么完美和深奥、不在于它的表述有多华丽、不在于它的口号有多响亮,更多的在于它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是否为最广大的民众知晓、理解、接受并指导大众实践。要达到这种认同程度,我们首先要努力使理论表述更通俗易懂,更“接地气儿”,更容易使大众理解、接受。在这方面,十八大以24字表述出的“三个提倡”已经较之前的“四个方面”的表述有了很大的凝练和提升,它涵盖了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关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对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概念的进一步凝练和发展,是我党的一次理论创新,也为实践中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认同提供了条件。
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今天,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我们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实实在在地开展工作,在如何使核心价值观被更多大众更大程度上认同的问题上,“讲话”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讲话”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endprint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全方位地开展宣传教育。在每个行业中制定相应的基本规范和制度,把核心价值观变成人们的实际生活,变成人们认同的具体行为规范,尽量具体到细处、小处、实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忌假大空,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影响真正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其次,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教方式、多方渗透。“在网络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仅凭以往单一的传统说教模式来影响大众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远远不够”[1]。我们要在宣教方式上动脑筋。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旗帜鲜明地树立真善美的典型,毫不留情地打击假恶丑的现象,积极动员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不仅入大众之耳,更入大众之脑、之心,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中提升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再次,要关注大众的利益诉求。马克思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2]说明脱离利益就思想谈思想是空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同样不能离开利益。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关注大众的切身利益诉求,不断满足大众的物质需求,让大众通过自身利益得到维护和实现,切身感受到社会在核心价值体系带来的实惠,如,让社会保险改革、医疗保险改革等成果惠及大众,让大众感受到社会不平等、不公正的现象越来越少,感受到身边正能量越来越强。同时,我们要注意到,“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表达和利益追求的能力存在差异,特别是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能力和权利不均衡才是导致贫富分化的根源性因素。”[3]只有这样,才会使大众更愉悦地发自内心地接受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出发真正实现政治认同,同时也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与拥护。
最后,要有相关制度保障。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与大众行为具有引领和导向的作用,但单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还不能使其作用最大化,要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给予政策保障,必要时制定相应的法律强制手段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对于那些破坏社会风气、造成大众严重不满的现象必须以纪律、制度、法律来强制约束,确保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4]。使大众看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提倡与鼓励,违背甚至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严厉制约、制裁甚至惩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在核心价值体系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引领的导向作用,切实推进国家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杨萍,李伟.知·信·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认同的现实路径[J].桂海论丛,2012(3):5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3.
[3]何影.利益补偿: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必由之路[J].求实,2012(9):53.
[4]杨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认同状况及对策研究[J].实事求是,20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