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国际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2014-07-14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王志海兰肖雄
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 王志海 兰肖雄
1 会展国际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国内会展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增长、产业不断优化,成为诸多城市逐步迈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首先,会展国际化建设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助推器”,在拉动消费、助推产业、增加就业、扩大开放、营销城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2013年,全市会展业直接收入为60亿元,拉动消费超过510亿元,会展业对经济增长的综合拉动系数达到1:8.5。成都会展业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6%,但距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会展城市有明显差距,会展对经济增长的助推作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其次,会展国际化是产业优化升级的“催化剂”,能有效促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一方面,作为时效性强、能引领行业发展趋势的展示交流平台,展会通过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促进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会展业能有效促进通讯、物流、金融、咨询、餐饮、旅游等服务业“全产业链发展”,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经济体系。再者,会展业能“倒逼”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有效吸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空间上形成功能综合、辐射力强的城市新极核,加快提升城市功能。
最后,会展国际化是推进城市国际化的“加速器”,是加速城市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抓手。会展业有助于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推动产业、知识、资金等要素在国际平台上开展合作,促进城市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体系的重要节点。据统计,大多数世界城市都是国际知名的会展城市。2013年,成都市通过成功举办财富论坛和华商大会,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实现大幅跃升。积极推进会展国际化建设,将有效增强城市外驱动力,加快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步伐。
2 成都会展国际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相对于国际会展名城与北京、上海等国内一线会展城市,成都市会展国际化尚存在以下主要差距。
2.1 场馆设施不足,配套环境亟待优化
国际会展名城会展中心室内展馆使用面积一般都超过20万平方米,会议中心最大无柱式会议厅一般都超过5000平方米,会展中心场馆与周边路网连接紧密,餐饮、酒店、娱乐等配套设施较为完善。
从展馆设施看,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的室内展览面积仅11万平方米,场馆规模与汉诺威、法兰克福等国际会展名城及上海、广州等国内会展名城有较大差距。同时,由于缺乏顶层设计,会展中心在规划时没有预留扩建空间,展馆无法拓展,致使成都市难以承接更大规模、更高档次的展览。从会议设施看,成都市最大无柱式会议厅仅2780平方米,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会议厅仅2个;而新加坡金沙会议中心最大会议厅面积1.2万平方米,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最大会议厅6000平方米,2000平方米以上会议厅达20个。会议设施不足已成为申办承接2000人以上重大国际会议的主要瓶颈。从配套环境看,国际会展名城会展中心与轨道交通无缝接驳,在会展场馆设立大型换乘站,而成都世纪城地铁站与中心场馆接驳不便,周边配套的停车设施严重缺乏,酒店宾馆房间供给不足且结构不合理;公安执勤、消防、安保费用等行政收费及办展成本偏高制约了成都会展业进一步发展。
2.2 会展品牌影响力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
国际会展名城一般都拥有数十个具有国际品牌的自办展,具备15个以上UFI(全球展览业协会)认证的展会和20个以上ICCA(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认证的国际会议。国际展会数量比例超过30%;境外参展商的参展面积比例超过30%,境外观众比例超过10%;平均单个展会展览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
从品牌项目看,成都市目前没有UFI认证的国际展会,远低于上海、北京等国内一线会展城市;ICCA认证的国际会议仅10个,而香港、北京、上海都超过80个。从国际化参与程度看,成都市国际展会数量比重仅为13%,而香港、上海、北京已分别达到47%、36%和24%;会展境外观众比例仅不足4%,而法兰克福、新加坡、香港均超过20%,上海已接近10%。从展会规模和类型看,成都流动性展会较多,专业化程度不高,固定会展项目数量占比尚不足60%;中小型展会居多,平均单个展会展览面积不足2万平方米,展览面积达10万平米以上的大型展会仅有春季糖酒会等4个,而上海、深圳均已超过10个;从展会影响力看,除西博会、汽车展等展会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外,成都市多数展会辐射能力仍十分有限,海外参展商参与度普遍较低。
2.3 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政策体系仍不完善
国际会展名城均有强大的市场主体主导、成熟的行业协会支撑。从会展企业看,成都市会展行业缺乏大企业、大集团,年收入过亿元的仅有会展旅游集团展览总公司1家,企业竞争力不强。目前尚无外资会展企业落户成都,而上海、北京超过10家,广州超过5家。从行业协会看,成都市会展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充分,行业影响较小,与上海会展业协会在协会建设、资质评定、人才培训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从政策体系看,国内一线会展城市已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会展政策体系,而成都市对组展商、参展商、服务商的政策支持不完善,人才培育与认证、监管和投诉处理、展览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政策缺失。
3 成都会展国际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和对策建议
根据成都市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标国际化标准存在的主要差距,充分考虑区位交通、产业基础、旅游资源、文化特质等优势条件及在中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成都市应坚持以品牌国际化为核心,以场馆设施、市场主体和服务环境国际化为支撑,内培与外引并重、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分阶段且有步骤地推进,加快构建展览业和会议业为主导、节庆活动为特色的会展体系,全面提升会展国际化水平。当前,需大力实施会展业“场馆扩容升级”、“品牌体系建设”、“市场主体培育”、“服务环境优化”四大工程。
3.1 实施场馆扩容升级工程
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会展场馆新体系。一是科学规划建设西部博览城。将博览城规划纳入天府新区核心区总体规划,确保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交通能力方面,博览城要与机场实现便捷交通,与轨道无缝接驳,地铁站点应充分考虑未来容量,对路网交通承载压力进行科学评估。建设规模方面,博览城场馆室内展览面积、会议中心面积分别不应低于20万平方米和5万平方米。功能分区和配套设施方面,应在场馆周边500米范围内配套建设与其规模相匹配的酒店宾馆、餐饮、办公、购物、停车场等设施,实现展览中心、会议中心和配套设施的融合发展。另外,博览城建设应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空间,为后续扩建预留充足用地。二是加快立项建设成都国际会议中心。在主城区范围或天府新区规划建设成都国际会议中心,加快启动项目可行性研究,适时推动项目立项,建成后可弥补难以承接2000人以上重大会议这一结构性短板。
3.2 实施品牌体系提升工程
以“培育一批、壮大一批、引进一批”会展项目为抓手,加快形成一批品牌展会,不断巩固与提升成都会展业在中西部地区的领先地位。一是培育升级一批发展基础较好的固定展会。对成都市现有展会项目进行甄别,选择基础较好、具备较高知名度且发展潜力较大的固定展会,进行重点培育并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如将西博会、成都汽车展等培育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展会;促进糖酒会、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固定展会不断提档升级。二是壮大一批与产业发展方向相契合的知名展会。依托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一批节能环保、航天设备、生物医药等专业型展会,实现会展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加快优化调整。三是引进一批已具备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展会。重点引进慕尼黑国际电子博览会、法兰克福国际汽配展、科隆国际家具展、德国国际医药贸易博览会等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等行业的全球知名展会定点成都。
3.3 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加快形成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职能分工明确的中小企业配套的运营体系,为会展业保持永续竞争力提供坚实保障。一是做强做优会展龙头企业。重点支持成都新东方展览公司、会展旅游集团展览总公司等本地会展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形式推进企业改进运营模式,拓展业务范围,优化业务结构,加快引进人才,培育支撑项目,实现领先发展、带动发展。二是做专做活中小会展企业。重点扶持一批中小会展企业,在展览组织、会展服务各环节培育一批专业性强的会展企业和服务商,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竞争能力。三是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机构。以已在蓉定点举办展会的国内外组展公司为重点,支持在蓉设立分公司,优化会展企业结构,引入先进理念、管理、技术和标准,提升成都会展国际化水平。
3.4 实施服务环境优化工程
着力为会展国际化建设创造优质的政务服务环境。一是健全会展项目申办机制。抓住财富论坛和华商大会成功举办的后续效应,与宣传、外事、投促、商务、科技、经信、金融、物流等部门形成合力,共同申办具有国际影响的展览和会议来蓉举办,不断提升成都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优化展会政务服务。进一步完善以“一站式、专业化、人性化服务”为内涵的成都会展服务模式,优化展会服务环境,提高展会在蓉举办的便利性。继续保持成都市会展专项资金在全国中心城市中的规模优势,增强会展申办和培育展会的支持力度。三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将重大会展纳入外宣工作重点,加大成都会展环境的对外营销。将会展业作为成都市建设服务业核心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政策支持上给予重点扶持。加强部门联合执法,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构建行业诚信体系,营造出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外部发展环境,保障会展业健康快速发展。
4 结语
会展是城市的重要“名片”,对拉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乘数效应,其国际化建设能有效加速城市国际化进程。虽然成都市会展业在中西部地区具备明显领先优势,但对标国际国内会展名城仍有不小差距。通过加快场馆扩容升级、提升品牌体系、培育市场主体、优化服务环境,能为成都市推进会展国际化奠定良好基础,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会展名城创造发展新优势。
[1] 张婧.香港会展业的成功之道及借鉴思路[J].价值工程,2006(09).
[2] 胡平,杨杰.会展业经济拉动效应的实证研究 ——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为例[J].旅游学刊,2006(11).
[3] 朱海森.海外会展业空间布局的研究及启示——以德国、香港为例[J].人文地理,2004(05).
[4] 范莹.中国会展业之透视与反思[J].中国商贸,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