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衍生研究综述

2014-07-14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郭普松

中国商论 2014年25期
关键词:母体集群企业家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郭普松

产业集群形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由于区域内的软硬件条件的优势,吸引区外的企业进入扎堆聚集;二是由于专业化分工愈来愈精细化,生产环节愈来愈片段化,区域内的种子企业(母体企业)源源不断地衍生出新的企业,形成分工协作、联系紧密的企业谱系。产业集群在发育成长过程中,区外企业嵌入和区内企业衍生的现象往往同时存在。与嵌入企业相比,衍生企业的集群根植性更强,更能体现集群的生命力,因为它是靠内生力量发育成长起来的。

1 企业衍生概念界定

企业衍生现象由来已久,罗杰斯和拉尔森(1985)、Agarwal等(2004)、Neck等(2004)比较一致地认为,企业衍生是母体企业的前员工离职后创办新企业,并在与母体企业相关行业方面开展经营的过程。Elfring和Foss(2000)把企业衍生定义为“个人或组织单元离开现存的企业去开办一个新企业,这个企业建立在他或他们专门化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之上”。根据A·萨克森妮(1999)、王辑慈(2001)、吕文栋和朱华晟(2005)、李永刚(2005)等学者的已有研究,创办衍生企业的绝大多数人并非是原母体企业的一般员工,而是其核心员工——高管、技术骨干、车间主任、供销员等。

在上述国内外学者的启发之下,结合多年的经验观察,可将企业衍生理解为:组织(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内的核心员工受到组织的激励,在市场机会的诱导下,离开组织创办新的企业的过程和现象。这里的核心员工是指组织中的技术、营销、管理等关键部门中的业务骨干。组织的激励分为两种,正激励和负激励。正激励是组织出于发展战略上的考虑,或者是为了抢占风险高的新兴业务市场的需要,支持核心员工带着组织的资金、技术、设备、部分员工等部分组织资源创办新的企业;或者是组织将其非核心业务独立出去,由组织的核心员工独立经营,开办新企业,与组织的核心业务形成配套,使组织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和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负激励是指组织内的核心员工得不到期望的报酬,或者其工作得不到组织领导的肯定和赞赏,或者其潜在成功的计划被领导拒绝,因此而受到挫折,离职创办自己独立的企业。

2 企业衍生的类型

归纳学术界对于企业衍生的分类,主要有六种划分方法。

2.1 善意衍生和恶意衍生

Elfring和Foss(2000)根据衍生企业不同特征将企业衍生分为善意衍生和恶意衍生。善意的衍生有益于母体企业,而恶意的衍生有害于母体企业。对于恶意衍生,开办新企业的动机是负面的:组织单元或(常常)个人离开了原企业,离开是因为他们与雇主的关系受到了挫折,或者因为他们期望能够获得象企业家一样高的报酬。恶意衍生的企业常常会和原企业进行竞争。善意衍生的个人或组织单元不会和母体企业展开竞争。衍生企业的经营活动是补充性的或者母体企业价值链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如果母体企业想将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或者它没有合适的结构来支持一个新企业,一个商业机会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具有更高的价值。

2.2 重构衍生与创业衍生

Moncada et.at(1999)根据衍生过程将企业衍生划分为重构衍生和创业衍生两类。重组衍生是指当母体企业决定卖出一个业务,因为它对于母体企业的战略来说不再适合,因为这个业务的功能被外包,或因为母体企业尽力避免昂贵的短期裁员和社会计划。创业衍生是指当衍生企业家组建一个新企业,基于在以前的职业经历中获得的关键技术诀窍,为了开发未用过的潜能。创业衍生又可以被分为两种类型,和母体企业合作的衍生,与母体企业竞争的衍生(这两种类型和前面提到的善意衍生与恶意衍生相类似)。

2.3 独立衍生与合作衍生

Shrader和Simon(1999)根据所有权结构将企业衍生分为独立衍生与合作衍生。独立衍生与合作衍生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新的独立的企业,由单个企业家建立,而后者由大企业控制或资助。这两种类型都是新企业,由个人发起,利用他们以前工作中获得的专门知识。而后者,有着非常不同的所有权结构,仍旧由母体企业控制。

2.4 技术(生产)型衍生与销售型衍生

王缉慈、宋向辉和李光宇(1995)根据衍生企业从母体企业获取主要资源的种类把企业衍生分为技术(生产)型衍生与销售型衍生。技术型衍生是指原公司的工作人员带走了公司产品的生产技术,独立组建新公司,生产与原公司同类产品或进行相关服务。这类衍生有时会伴随着漫长的知识产权官司,新公司与原公司领导人的关系会变得很糟。销售型衍生是指原公司的工作人员创建新公司,销售与原公司同类或相关产品。新公司的创建者通常从原公司带走了产品的客户市场,在相同的销售领域与原公司竞争。

2.5 横向衍生、纵向衍生与混合衍生

吴士健、刘新民和王垒(2010)根据产业集群内部衍生企业与母体企业的产业链关系,将企业衍生分为横向衍生、纵向衍生与混合衍生三类。横向衍生是指衍生企业与母体企业处于同一产业链节点,往往是由于企业管理者或技术骨干出于收入或权利动机辞职创办同类企业,与母体企业经营相同的业务范围。纵向衍生是指衍生企业处于母体企业的前向或后向产业链节点,多数是基于分工效率或技术合理化的战略考虑,与母体企业保持专业技术上差异互补、生产环节上配套协同、市场空间上交叉错合、利益上兼容等以此形成产业链上的合作关系。混合衍生情况较为复杂,衍生企业与母体企业的产业链关系难以准确判定,母体企业对内部有创意的员工提供条件创办新的企业,新企业可以与母体企业有产业链联系,也可以进入完全不相关的产业链条。

2.6 裂变衍生、孵化衍生、分蘖衍生与分工衍生

李永刚(2012)根据新企业的生成方式,将企业衍生现象划分为裂变衍生、孵化衍生、分蘖衍生与分工衍生4类。裂变衍生是指现有企业的管理者或经营技术骨干从企业辞职出来,利用所掌握的人脉网络、经营管理才能、知识信息,独立创办与原企业相同的新企业。孵化衍生是指新企业作为母体企业合目的性行为的自然结果而产生出来。分蘖衍生是指现有企业的制度架构无法满足企业内部多元发展因子成长扩张的需要,只能在企业体外创生出更多新的企业,为企业内逐渐成熟的多元发展因子提供各自独立生长的制度空间。分工衍生是指在产业价值链治理的现代经营理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多元化和前后向一体化战略与专业化和核心竞争力战略结合起来,在所涉及的产业领域里,重在构建一个稳固的产业价值链和自身在产业价值链中的核心主导地位,而把一部分非核心业务转移给外部独立企业承担,结果导致大量专业化协作配套企业的产生。

3 企业衍生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产业集群内部企业衍生的驱动力考察发现,影响产业集群企业衍生的因素有:知识、市场结构、经济合作(Boschma,Lambooy,2002);产业特定性知识、技术工匠、特质劳动力、产业氛围(金祥荣,朱希伟,2002);金融机构作用的有效发挥有助于产业集群中企业的衍生和衍生企业的健康发育与成长(盖文启,2002);劳动分工、社会网络、无形资源(Schiavone,2004;姚小涛,王洪涛,李武,2004);市场信息、市场机会、良好环境、产业集群对群外投资者的吸聚效应等(杨静文,朱宪辰,冯俊文,2004);创业的意志与激励、门槛、保障、模仿对象(杨静文,2004)。

胡建绩、陈海滨(2005)以浙江“块状经济”企业衍生现象为例提出了社会网络、无形资源、弹性专业化是促进产业集群企业衍生的三大关键因素。王缉慈等(2001)认为企业衍生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一是来自母体企业的支持;二是产品的类型。原有企业对衍生的支持态度,与衍生企业订立合同,会使衍生企业不必费力开拓市场,从而使区域内衍生活动迅速发展。产品类型通常在以下三种情况下,衍生容易发生:(1)市场的决定因素是产品特性而不是产品价格时;(2)一种产业新出现,市场上并没有居于支配地位的产品设计,需求的价格弹性也相对较低时;(3)低产量、小批量、按照消费者需要设计生产产品时。吴士健、刘新民、王垒(2010)分析了影响产业集群企业衍生的四个主要因素:企业家社会资本、产业集群区域内产业分工、产业集群文化和政府政策。张书军和李新春(2005)从资源角度分析了影响企业衍生的四个因素。一是资源禀赋。资源禀赋程度高的企业对衍生成功提供了更高的可能性,也更有可能发生衍生行为。二是资源结构。资源结构化程度越低的企业越容易发生企业的衍生。三是资源主体。掌握企业战略资源的高层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衍生创业的可能性要高于一般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四是资源使用效率。对于资源禀赋充裕的企业而言,衍生行为是与状态相依存的,当外部存在显著的创业机会且资源潜力未得到充分利用时,衍生行为较容易发生。反之,如果战略资源的占有者的价值得到充分挖掘与补偿,即便独立创业是可行的,衍生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也将大大降低。

吴士健、刘新民和王垒(2010)分析了影响产业集群企业衍生的四个主要因素:一是企业家社会资本;二是产业集群区域内产业分工;三是产业集群文化;四是政府政策。

4 企业衍生机制

产业集群内企业衍生主要有专业化分工衍生、创业衍生、企业家衍生和母体企业衍生四种机制。

4.1 专业化分工衍生

专业化就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专门独立从事中间品的生产,企业内的分工外化为企业间的分工,这就意味着集群内专业化的企业不断衍生。刘友金和黄鲁成(2001)从分工的角度刻画了企业衍生的过程,企业聚集程度越高,企业专业化分工往往越发达,衍生公司就会越多,这些衍生公司通常都把选址靠近母公司,利用原来的关系网络和共享的信息资源开展创新活动。贾根良(2001)把企业的衍生归为新创和分裂两大途径,衍生企业的经营范围都与区域产业密切相关,进一步强化地方专业化能力。由此,集群中潜在企业家获得了必要的行业专用资历和所需的经验,并在学习模仿过程中熟悉当地制度,有助于衍生企业的成长。张元智和马鸣萧(2004)对户县纸箱产业集群做了深入的观察,原来属于一家纸箱厂内部的制胶、制作模版生产环节,由于当地纸箱厂数量多,对这些业务需求量增多,而从纸箱厂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企业。

4.2 创业衍生

产业集群种子企业(母体企业)中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由于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积累了企业经营的经验,掌握了核心技术或建立了稳定的客户群,及时捕捉到市场机会,独立出来创办与种子企业相关的专门的设计研发、生产或销售贸易公司。据Intel名誉董事长高登·摩尔(1967)透露,仅由硅谷仙童半导体公司就衍生出30家公司,这些公司的创业者都是因为对原公司不满,离职后创办了新的公司。安藤晴彦(2003)研究后发现,从IBM跳槽出来的几万名工程师都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朱华晟(2004)以浙江嘉善木业集群为例,描述了嘉善木业集群如何通过企业衍生形成的经过。早期嘉善人在外资企业得到了多方面的历练,掌握积累了木业制造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技能与经验,在市场机遇的召唤下,纷纷离开外企,自创民营企业,从而促成了地方木业集群的萌芽和成长。

朱瑞博(2004)通过对硅谷和台湾新竹的IC产业集群的研究,从模块集群的角度,揭示了人才衍生和企业衍生的共生规律。李永刚(2006)从创业者角度,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框架比较了就业和创业的成本与收益,揭示了企业的衍生机制。张晔和梅丽霞(2008)以社会网络为视角,对苏州地区的自行车产业集群做了透析,从正反两个方面剖析了产业集群创业衍生的机制。

反面经验是台资企业由于员工来自五湖四海,高管人员完全由母公司任命,造成企业员工游离于当地社会网络之外,社会根植性较差,很难获得当地的资源,再加上严格的管理制度、保密协议、知识片段化的机械设计等禁锢了员工的自我创业。

正面经验是本土企业通过两条途径衍生发展:一是母体企业中的技术员、管理员、或技术工人在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市场信息后,能够利用在当地的社会资本、获取资金和人才支持,从母体企业流出创业;二是附近的企业家经过观摩学习,进入集群,从事自行车行业的经营,并通过技术人员在企业间的流动,产生技术溢出效应,这些本土企业由血缘、地缘等人脉资源,形成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成为未来新企业衍生的苗床。

4.3 企业家衍生

4.3.1 内因与外因

在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变成企业家时,潜在企业家的个性是个关键因素。但是,并不是所有具有潜在企业家个性的人都会开办企业。外在的因素在解释为什么一个雇员、毕业生或辍学生去开办企业也很重要。这些外在因素也许是:基础设施的出现(制度),企业家的社会地位,一个好的主意,财务前景,特别是衍生企业与雇主的关系,以及机会。机会也许是促使开办企业的确实因素。

很多研究是把企业家和雇员的个性进行比较。许多研究发现,对于企业家来说“敢于冒险的特质”相当重要。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位置的控制(控制自己环境的需要)都是企业家的重要特征(见Nandram and Samson,2001)。Brandstatter(1997)发现建立自己企业的企业家比起那些收购已存在企业的企业家有更稳定的情感和更强烈的独立需要。由于这些特质,他们更加自信,敢于以创新的方式工作。Amit e.a.(2000)发现在高技术行业的企业家中,诸如创新的渴求、远见、迎接挑战的渴求等特质对于这些企业家创办企业来说是最重要的动机。虽然上面提到的特质对企业家来说很重要,但是有很多管理者和雇员也具有这些特质。个性不是解释创业的唯一因素。

第二个解释人们为什么创办自己的企业的因素是对更高财务回报的期望。和作为雇员相比较,从几个研究来看,遵循着潜在的高回报是开办企业的一个动机,但是这些研究也表明,大多数企业家都不是把高回报看作是开办企业最关键的动机(见e.g.Amit e.a.2000,Hisrich,1990,Brockhans e.a.2001)。

4.3.2 推力与拉力

有时推力因素在人们成为企业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能够区分几种不同的推力因素。经济因素很重要的:当经济处于衰退中,创业对于失业来说常常是一个很重要的替代性选择。有时社会或文化环境很重要:创业也许是建立社会地位的一个途径(见Nandram和Samson,2001)。还有推力因素也许是雇员和雇主之间不良的关系。这种情况发生在,如果一个人为雇主工作而不成功,而且当他的工作得不到雇主的赞赏,或者潜在成功的计划被企业拒绝,如果他因此而受到挫折时。有时,工人们被刺激带着他们好的主意而离开企业(权力)。

例如,对于人们开办一个企业的重要拉力因素是创业的社会地位和实际的机会。社会地位主要依靠文化因素。例如在美国,创业一贯和成功、独立、高收入等相联系。母体企业对待创业的态度也很重要,正如学校和大学采取行动主动地激励创业。成为一个企业家的机会依赖于制度,诸如政府的法律和教育要求,一个国家对财政体制和基础设施,而且还有赖于对金融资本、建议、专有知识的利用等等。后面讲的所有因素通常被认为是“创新系统”的组成部分。

从创业的相反方面看,人们期望企业衍生开始于企业家的个性。虽然由于有推力和拉力因素,但企业衍生平均来说比通常的开办企业具有较少的企业家的因素。对于衍生企业来说,利用激励性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制度)被预期有助于起步,否则不存在(不能生存)。

4.4 母体企业衍生

乍看之下,企业促使雇员创办衍生企业不符合逻辑(常理)。为什么一个企业支持雇员离开,把创新性的产品带入市场,然而母体企业也能够尽力将雇员的创新活动纳入自己企业内部?资源基础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答案。

4.4.1 资源基础观

资源基础观认为,开发企业特有的工具和品质(资源)是企业战略的最核心的东西。企业业绩超过别的企业是建立在低成本、高生产率,或特殊的资产和能力基础之上的(Teece,1998)。资源也许是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这些优势不是在产品中,而是在那些很难模仿的资源中。资源基础观作了如下的假设:

(1)各个企业在利用、管理和控制它们的资源方面存在着根本的不同。

(2)企业之间这些根本的不同是相对稳定的。

(3)企业资源的不同导致企业之间经营绩效的不同。

(4)企业的目标是为了增加,或者最大化它们的经济绩效。

解释企业的成功很难,因为很难把企业的行为和导致独特性的资源分离开来。默会知识和回报的适当是相关的。知识通常是默会的,也就是说,它不能被写下来,但又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模仿很难。适当性意味着企业可能对特殊的资源加以保护,或者给予适当的回报(Teece,1998)。有一套法律程序保护回报,例如许可经营和专利。安排上市的时机可能是另一个保证回报的方法。

资源基础观怎样解释母体企业进行特定的衍生活动?首先,在市场擅长的能力或对于企业生存重要的活动,这一焦点使缺乏兴趣的主意和人们衍生很吸引人。现代和英特尔是衍生出好多企业的例子。它们都密集地投资发展它们自己一个特殊的产品(小型发动机和复杂的芯片),而且它们联合在技术诀窍方面的那些投资缩短发展周期(Teece,1998)。

其次,战略性的外包特别的业务活动能够提供更高的灵活性和更好地将精力集中在核心能力方面(Quinn,1992)。企业将没有竞争优势的业务外包出去,尤其从长远来看,它们能够从外部购买到比在企业内部生产更高性价比的产品。

4.4.2 交易成本经济学

交易成本经济学研究为什么与何时业务活动在企业内部进行,而何时企业从市场购买那些业务。相关的因素有交易频率、不确定性和企业投资的专用性。如果交易频率、不确定性和投资的专用性都很低,外包一项业务,从市场上购买就是最理性的行为。当这些相关因素都很高时,内部化也许是最理性的选择。企业衍生与其他市场选择相比,是一种减少市场不确定性和降低交易成本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企业衍生与内部化相比,能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降低专用性的机会。

4.4.3 资源依赖理论

每一个组织都依靠资源来取得成功。取得这些资源的方式取决于企业周围的利益相关者。对于衍生企业起步阶段,母体企业在其获取必要资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五种主要的资源是: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组织资本、物质资本和财务资本。和一般创业相比,企业衍生在获取上述资源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人力资本来自母体企业,如此雇员在有关市场中已经经验很丰富,或具有特殊技术或产品的知识。

社会资本,例如客户网络、信任和社会技能对企业衍生来说也许是最重要的相关资源之一。网络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很难模仿的资源,而且没有可替代物。网络可以利用潜在的资金提供者、潜在的客户和供应商。母体企业的声望和信誉可用于解释外部关系对新的衍生企业更信任,而且将其看作是重要的合作伙伴或客户。

组织资本(程序、惯例、组织结构等等)在新组织里通常无法利用,母体企业的支持可以帮助衍生企业将精力更加集中在产品或服务上,而较少地考虑组织问题。不是没有风险,因为母体企业的程序可能太僵化而不能移植到更小的衍生企业。在衍生企业创立阶段,母体企业可以提供物质资本。

物质资本可能是建筑物、机器或其它物质的使用。像组织资本一样,物质资本降低了创业阶段的成本,使衍生企业更容易把精力集中在新产品和服务方面。

财务资本是最后一种资本,但是相当重要的资源。母体企业可以在资金上支持衍生企业。母体企业的声誉影响对于衍生企业利用外部资金也非常重要。

[1] 胡建绩,陈海滨.促进产业集群企业衍生的关键“软因素”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3).

[2] 张元智,马鸣萧.企业规模、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J].中国工业经济,2004(6).

[3] 朱华晟.基于FDI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以浙江嘉善木业集群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4(3).

[4] 姚先国,温伟祥,任洲麒.企业集群环境下的公司创业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3).

[5] 吕文栋,朱华晟.浙江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基于企业家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6] 王缉慈,宋向辉,李光宇.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与扩散[J].地理学报,1996(6).

[7] 张书军,李新春.企业衍生、资源继承与竞争优势[J].学术研究,2005(4).

[8] 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一个历史与理论视角的考察[J].经济研究,2002(8).

[9] 吴士健,刘新民,王垒.产业集群企业衍生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2010(10).

[10] 汪良军.企业家、企业资源与衍生企业创业[J].商业研究,2007(5).

猜你喜欢

母体集群企业家
蒲公英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多胎妊娠发生的原因及母体并发症处理分析
三种稠环硝胺化合物的爆炸性能估算及其硝化母体化合物的合成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