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使用者”角度看特种兵成长电视剧
2014-07-14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0
王 钦 (广西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0)
从“使用者”角度看特种兵成长电视剧
王 钦 (广西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0)
面对讲述特种兵成长的电视剧走红荧屏的现状,从“使用者”的角度,并对比特种兵成长电视剧较之以往荧幕呈现的的军事、军旅题材电视剧的特殊性,分析特种兵成长电视剧如何满足“使用者”的社会色彩需要和个体心理需要,并从中探讨传媒与“使用者”的互动。
使用者;特种兵成长;传媒;社会需要;心理需要
目前以“特种兵”及其成长过程为主要描述和展示对象的电视剧风靡银幕,它是围绕着“特种兵”这种特殊兵种进行全方位细致讲述,并着重表现特种兵成员的蜕变和成长,深度解读中国特种兵的传奇作战和神奇训练生活。这种对秘密队伍的揭露性书写赢得了诸多观众的青睐,这里将从“使用者”角度看“特种兵”较常见军旅、军事题材影视剧之特性。
一、特种兵成长电视剧
特种部队,是指执行特殊任务、进行特殊训练、配备特殊装备,由最高军事指挥机关领导指挥的武装力量。特种兵成长影视剧不同于《亮剑》般以战争为大背景的军事题材影视剧,也不同于《士兵突击》般侧重军营生活而对军人军事力量成长作简略呈现的军旅题材电视剧。之所以称之为特种兵成长电视剧,是因为它们以特种兵小群体队伍为主体,对群体内成员特种兵化的成长过程作全方位的平行书写,以现代小范围军事战斗尤其是反恐战斗为背景,并展现现代战争中军事技术水平的影视剧,《我是特种兵之子弹上膛》《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火蓝刀锋》等都是特种兵成长影视剧的代表,它们通过对特种兵和小群体的书写代言特种部队的战略力量,给人更直接的观感和情感享受。
二、特种兵成长题材影视剧的“使用者”
约翰·菲斯克在他的《电视文化》中论述了观众的能动性,他认为观众是在接受信息时往往是有主观目的性的去建构自己的意义和获取乐趣自主权。一个电视文本之所以流行,正是因为它能被不同的受众应用于不同的社会经验,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基于特定的需求来使用媒介”,在此基础上雷尔森提出了著名的“使用-满足”理论,“以研究人们如果对待处理媒介取代了研究媒介如何对付人们”。大众选择特种兵成长题材影视剧是属于“使用者”基于社会变动和个体心理上作出的主动选择。“使用者”选择特种兵成长电视剧达到“使用-满足”的特性如下:
1.特种兵成长电视剧在书写对象上满足了“使用者”的社会需要
与常见军旅题材电视剧对比,特种兵成长电视剧的书写对象由军旅领袖人物的重点书写转向小群体成员的平行书写。20世纪70年代,卡茨对“使用者”的使用目的进行更具有社会学色彩的分析,他认为:社会的变动会导致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依赖和使用。社会局势真实性极少得到满足,所以受众需要向大众媒介获得辅助性、补充的或替代性的服务。特种兵成长电视剧就满足大众对我国军队战备力量和现代化军事水平的了解需要,它的特色就是在表现主体的转变上,军事题材电视剧以领袖人物为表现核心,强调领袖人物对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如《亮剑》中李云龙,《雪豹》中周卫国。而且特种兵成长题材电视剧是以成长的过程为表达重点,对群体里的成员做的是平行式书写,《我是特种兵之子弹上膛》是对孤狼B组成员的平行书写,《火蓝刀锋》是对红细胞特战队成员的平行书写,《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是对火凤凰特战队员的平行书写。通过对特种兵部队成员作战的能力呈现,他们无所不能和无处不在的力量,更促进了 “使用者”在社会变动下的对此类型电视剧的消费。
2.特种兵成长电视剧满足了“使用者”的心理需要
(1)“速度奇观”的展现更满足“使用者”的视觉文化需求
速度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镜头组接的速度或节奏,二是画面内物体或人体空间移动或运动的速度”。速度奇观就是这两种速度的叠加或组合。”当代生活的节奏早已摆脱了传统的静态形态,加快了的生活节奏也驱使人们对视觉提出了速度的要求,传播技术的进步为人们提供快速观看的种种可能性。特种兵成长影视剧在表现特种小队成员的素质的时候采用了很多的速度奇观,《我是特种兵之子弹上膛》中展现孤狼B组丛林奔跑的时候,镜头切换在不同的队员的奔跑和跳跃之间,给人奔跑速度的观感;《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中女子特战队员袭击红箭旅搜索小队的速度让人目不暇接,袭击过后又以一个从沟渠底拍摄的跨越镜头结束,在几秒内完成了袭击-逃跑的过程。大众传媒把这种技术的进步融汇在画面里,这就为观众看到那些日常生活中无法瞥见的速度奇观提供了可能。
(2)主体身份的转变更容易激起“使用者”的身份认同心理
特种兵成长题材影视剧在主体选择上,增加了在读大学生和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技能的社会成员。通过全方位的训练,让他们成长为一专多长的特战队员,如《火凤凰》中女子特战队基本上都是名校大学生参军入伍,《火蓝刀锋》中蒋小鱼是能在水下憋气18分钟的奇才,《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的何晨光是少年级别的武术冠军、王艳兵是有打枪天赋的社会青年、李二牛是有着超常毅力的农村少年。这与《士兵突击》里许三多这样的积弱色彩的新兵身份不同。在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研究领域中,拉康提出了一个重要理论“镜像阶段”。他认为“婴儿在进入 6—18个月时, 当他与别人一起站在镜子面前, 会发生一种常见的现象, 婴儿会从镜子中辨认出自己的映象, 从而变得兴奋起来。这是一种自我认证, 自我确立的标志。”1这种幼儿的情景与影视观众欣赏影视剧的情境具有相似性, 对自身的关注是人类最基本的关注。特种兵成长题材影视剧主体身份的变化,身份认同的心理感觉可以赢得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学生群体,特种兵小群体的成员具有着当代大学生类似的个性、思维方式和幽默方式,主体身份的类似性自然会加深这种身份认同,会随着情节的推进进行主体替换思考自己的行为方式,可以形成更为强烈的期待视野。
(3)对特种兵成员成长过程的重点描绘满足“使用者”对“无”的幻想性消费心理
德国的雅斯贝尔斯在《世界•哲学》一书中曾经说过:“哲学不允许给人以任何满足,艺术则以满足为其本质;不仅可允许其满足,并且也是其目标。”观众之所以喜欢通过影视剧体验梦幻的感觉,因为观众的情感需要、精神需要以及人性的各种需要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获得真正的,物质的实在性的满足,但在影视剧提供的虚幻世界中可以获得一种虚拟性满足。特种兵成长电视剧就是围绕着特种兵这个特殊兵种的成长过程,通过对训练、演习和针对小范围大危害的恐怖类袭击的战斗的描述彰显不为人知的隐形部队的力量。这种大篇幅描写是很细微的,满足了受众对高水平特种兵作战能力的探微心理。《我是特种兵之子弹上膛》共25集,用了19集的篇幅讲述他们的成长;《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共38集,有33集的篇幅;《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公62集,有50集的篇幅;《火蓝刀锋》共31集,用了25集的篇幅。《子弹上膛》中特种兵的地狱周训练,狙击、爆破、突击、火力及其通讯分组训练、武装越野、野外生存训练等等过程的展现,让观众充分领略到了特种兵SERE(生存、躲避、反抗、逃脱)的力量,满足了观众对现实生活中“无”的窥探和愿望的想象,充分感受感官层次的暴力与欢愉。
三、特种兵成长题材中看传媒与大众的互动。
1.大众传媒影响大众对景观社会的选择心理
首先,大众对景观消费的认同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带有很强的社会属性,群体的言行实践对个体具有示范和规训作用。,特种兵成长电视剧脱离不了影视消费的共性,它们同样是带着主流意识形态的示范和规训作用出现的,“忠诚于当、听党指挥、报效国家、献身使命”的精神,通过影视媒介来寻求大众的消费认同。特种兵成长电视剧展示了主流意识形态如何影响和改变了小群体成员的心理和行为,如电视剧中呈现:《子弹上膛》中的小庄,《火蓝刀锋》中的蒋小鱼,《火凤凰》中的唐笑笑等,他们并没有绝对报效国家和人民的坚定信念,但是特种兵精神在训练过程中的传达让他们形成了认同,这种认同转化为意志力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特种兵。观众是有代入感的身份认同中观看,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形成了特种兵成长电视剧观看群的心理认同,从而吸引大众的选择心理。同时,大众的景观消费选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对影视文化的消费选择也是渐进的。特种兵成长电视剧正是从身体奇观、速度奇观和高级作战装备、能力等各个方面给予观众强烈的冲击力,它已经在新元素的不断融入和拍摄方法的不断改进中与观众的需要俱进。
2.消费效用影响媒介对景观社会的生产
消费文化商品的价值就体现在它多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大众不只是在消费文化商品,也是在利用和改造文化商品,大众对文化资源的选择、利用以及利用的程度,就是消费效用,而大众的积极能动性可以影响文化资源的生产。大众对文化产品的需要是渐进的,需要文化产品多方面的融合达到多重情感满足。军事、军旅题材的影视剧之所以能活跃荧屏,就是源于大众对这种产品效用的反馈,特种兵成长电视剧是消费效用促进生产的新成果,《我是特种兵之子弹上膛》中的山猫听到别人说网上有《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的小说,他说:“又是一群没当过兵的人在那里瞎扯淡”,但情节里展示的是一个退伍特种兵写的小说,客观上就给了大众真实的代入感,更能提高大众对内容的期待。大众对这个文化产品的接受,促进了文化产品的生产,而且这个生产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的递进,影响着大众社会的产品生产。
注释:
1.方汉文著.《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 拉康研究》, 上海三联书店, 2000年版.
[1]刘扬著.媒介·景观·社会[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英)费瑟通著 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上海:译林出版社出版社,2000.
[3]郑祥福 叶晖 陈来仪著.大众文化时代的消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李韦韦.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消费与身份认同[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1).
[5]陈华明.消费社会中的艺术生产与大众文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0).
[6]陈伟球.关于近期军旅题材电视剧的思考[J].中国电视.2008.(11).
[7]王川川.新世纪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11.(3).
[8]陈丽.电视剧《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研讨会纪要[J].当代电视.2012.(11)
[9]吴君红. 情感突围:浅析《我是特种兵》的人物塑造[J].电影评介.2011.(7).
王钦,学校:广西大学,专业: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