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特的复调多声部——芥川龙之介《竹林中》解读

2014-07-14陕西师范大学71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22期
关键词:竹林中龙之介芥川

罗 婷 (陕西师范大学 710000)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先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竹林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件发生在丛林中的凶杀案。看起来毫无新意的题材却被作者以他高超的叙事技巧带给故事无穷阐释的空间和诸多形而上的哲学意蕴,使之成为一个拥有多重隐喻,并被学者们争相评价的文本。对此,本文借助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拟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把握,以期窥冰山之一角。

一、主体性的主人公形象——独立性(自我意识)

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歌德笔下的普罗米修斯,他创造的是自由人,而不是无言的奴隶(如宙斯创造的)。能够同自己的创造者出于同等,能够不同意他的意见,甚至起而与之抗争。”从而得出一种新型小说的结构特点即是 “带有独立性的复调”——众多独立而互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纷呈,由许多各有充分价值的声音(声部)组成真正的复调。

《竹林中》由七个人(樵夫、捕役、云游僧、老媪、死者武弘、强盗多襄丸、死者之妻真砂)的叙述构成。但是,涉案人多襄丸、真砂和死者武弘三人对案情的描述各不相同,使得整个案件变得扑朔迷离。正如巴赫金所说,此刻每位陈述者都是具有自我主体性的主人公,他们都有独立性的自我意识。作者与主人公之间应该是平等对话的关系,而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由此看来,作者芥川龙之介曾从每位陈述者的立场出发过。当每位主角在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质询、反省之时,实际上也是对自由的更进一步准求。多襄丸之所以如此描述案件的发生过程,正是其个体独立性的体现,他作为一个强盗,究其顽劣本性,他无惧死亡,藐视社会规范,对杀人过程的描述也有可能夸大其词。真砂的描述则突出女性视角,“从一而终”。而她所谓的忏悔,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期望寻求心理解脱。死者武弘则兼具丈夫和武士两个角色,因此他的言语是围绕着丈夫的尊严和武士的精神展开的。

二、多声部形式——对话性(对话话语与独白话语的对立)

在语言上,芥川力图创造出具有多样化特点、风格鲜明的“语言个性”。对话与独白在小说叙事中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在大多数叙事文本之中,对话与独白呈现出交错互渗的态势。在《竹林中》这篇小说里,不断出现的疑问句、反问句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一种对话语境中。学者穆卡诺夫斯基认为,在“对话”语境中出现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必须有两个持不同立场的谈话参加者,二者的标记即‘我’和‘你’。《竹林中》的对话气氛缔造出了一个公堂上高高在上的裁判者的形象,每一个人的出现都将与他达成对话。比如来自樵夫的话语:“您问我看到刀子或什么吗?”而行脚僧叙述:“您问马有多高?”衙吏在公堂上的叙述有:“您说我逮捕的那个男子吗?”老妇的说:“您问我女儿吗?”同时,小说叙事中的这些现象提示着聆听者的存在。这些内容可以在证人的叙述中看出来。老妇说:“不,他的性情温和,照理应该不会遭到仇杀。行脚僧说:“男子……不,不但带着佩刀,也携着弓箭的……”从上面两句话得知,行脚僧和老妇的说法应该都是来自自己的经验和判断。而这种回答恰好告诉我们小说中的聆听者在聆听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叙述、判断甚至推测。小说中始终没有审问者的发问,而读者在阅读中应该和发问者所处的位置是一致平等的。这样一来,叙述者的叙述就如同穿越时空直接面对读者一样,读者也成为了一位聆听者。穆卡诺夫斯基主张:“谈话参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似乎是一种张力,它并非来自两个谈话者之一,而是确实存在于两个谈话者‘之间’,具体地说是一种谈话的‘心理情境’。”在女人和武士的叙述中,独白的特征凸现出来而公堂特有的相互对话特征逐渐退隐。其中,女人真砂的在清水寺中面对佛像所独自作出的“忏悔”,并没有公堂这一特定地点的出现。穆卡诺夫斯基提出的对话的第二个基本条件是对话双方之间的环境因素,即包围着谈话双方的那种能够引起话题的真实的背景。然而,在《竹林中》这部小说当中,描写较多的是叙述人对事件的叙述,对于对话双方所处的环境和场所的着笔较少。例如,“樵夫被检察官所盘问的笔录”“行脚僧被检察官盘问的笔录”等,所有这些标题都在提示对话的发生地点是公堂。特殊的是从“来清水寺的女人的忏悔”标题发现真砂的独白却发生在佛像附近。如果说多襄丸是在罪与罚的尺度下进行对话和独白;女子真砂则是为了得到解脱和原谅来到佛像面前进行着独白式的忏悔;而武士却不幸失去生命,灵魂落进黑暗的地狱,在永恒的痛苦中承受煎熬和折磨。总而言之,三个人的叙事无法沟通,难以交流。

三、没有结局的结局——未终结性

纵观全文,《竹林中》最关键、最吸引大众的创意,是它独特的复调多声部,为读者呈示出了如同映现在多棱镜里的不同层面且互不相容的现实世界。至此,小说的结局便是没有结局。因此,《竹林中》看似只是一篇普通的作品,实则却是在文体、叙述、体裁、结构等多方面皆有创新的佳作,其研究价值不可估量。

[1]米哈伊尔·巴赫金著.刘虎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刘康著.对话的喧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穆卡诺夫斯基.对话与独白[A].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论》编委会.布拉格学派及其他[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4]芥川龙之介著.秦刚选编.芥川龙之介读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竹林中龙之介芥川
芥川龙之介与他的世界
赤竹参天
芥川龙之介的西湖之旅
芥川龙之介的西湖之旅
机场与修理匠(微篇小说)
芥川龍之介の童話について
芥川龙之介《竹林中》的陌生化理论解读
芥川奖和直木奖在日颁出
态度
透过《地狱变》看芥川龙之介艺术至上